刘懿;刘德成;王惠敏;刘凤霞
患者,男,65岁.主因双眼溢泪2年于2000年3月5日就诊.双眼无炎症或外伤史,家庭史无特殊.眼部检查:视力,两眼均为1.0,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裂隙灯下见双眼下泪点狭窄,泪点扩张器扩张泪点后,见泪点处膜状物增生,冲洗泪道通畅.
作者:李春增;戚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睫状体暴露及小梁支撑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32例(32眼),其中急闭17例,慢闭15例.术前眼压21~77 mmHg,平均37.1 mmHg.术前视力无光感3眼,光感~0.049眼,0.05~0.2 6眼,0.3及以上14眼.结果术后观察治疗3~6月,术后1周平均眼压9.3 mmHg,术后3~6月平均眼压13.3 mmHg(1mmHg=0.133 kPa),术中无特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①浅前房11例:Ⅰ度7例,Ⅱ度4例,②前房积血5例,制动后吸收.滤过泡:术后3~6月,Ⅰ级滤过泡28眼,Ⅱ级滤过泡4眼,无Ⅲ级者.结论睫状体暴露及小梁支撑术术后超滤所致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效果肯定.
作者:马丽华;荣德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肌腱完全断腱,外直肌缩短联合眶缘骨膜固定术,且将眼球固定于过矫5°.结果出院时10例中6例眼位正位,1例残留有5°内斜,3例仍过矫5°.随访1年后,9例为正位,1例欠矫.结论固定性内斜视,采用内直肌断腱、外直肌缩短并眶缘骨膜固定联合手术,眼位过矫5°~10°.一年随访观察效果满意.
作者:王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本文报道眼球内巨大玻璃异物一例的治疗经过和体会.1病例患者,男,15岁,2002年2月6日眼啤酒瓶炸伤后视物不见.
作者:蔡文泉;李佩娟;王志良;张皙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前囊截囊的改良方法.方法在完成隧道切口后,作2~9点弧形前囊切开.结果36例过熟期白内障无1例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离.结论该方法操作容易,大程度保证了此过程的安全性.是一种实用性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清;徐亚利;张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sA)滴眼液对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Cs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6只.建立右眼角膜缘缺陷症动物模型,1月后实施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术后分别给予1%CsA滴眼液及生理盐水治疗,共4周.移植术后每日观察植片存活、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再生情况,共8周;术前1日及术后1~8周动态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先于CsA组出现上皮排斥反应(P<0.05).CsA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5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早期应用CsA滴眼液可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从而抑制排斥反应发生.
作者:丁勇;陈剑;周清;徐锦堂;王彦平;赵松滨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结合硅油充填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30例30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即玻璃体切除、膜剥离、应用重水、氩激光、冷凝、重水-硅油交换或气-液交换,以及硅油眼内充填.结果30例30眼近期有效25眼(83.3%),失败5眼(16.7%).结论玻璃体腔硅油充填可使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在短时间内复位,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破坏.
作者:关艳玲;赵晓曼;王宇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对52例(54眼)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眼行内路法异物摘出,18眼行外路磁吸术摘出异物.术后23眼(42.59%)因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再手术.异物摘出术前11眼伴有视网膜脱离,术后9眼复发;术前5眼伴有眼内炎,术后4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视力预后以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眼内炎差,81.48%的视力<0.1.结论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眼后段异物摘出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术前伴有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双农;唐仕波;廖文江;汪振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眼内激光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用途及有效性.方法将眼内激光应用于18例22眼玻璃体手术中.眼内光凝的方式:广泛视网膜光凝术14眼;环形激光视网膜拦截并封闭视网膜裂孔2眼;局限性光凝1眼;原发性或医源性裂孔光凝4眼;视网膜切开处光凝1眼.结果术后随访1~24月(平均9月),2眼术后再次视网膜出血,其余20眼均达到视网膜平伏、裂孔封闭、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眼内激光是现代玻璃体手术中重要的辅助措施,它的应用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臧晶;周斌兵;卞庆宁;张少冲;高汝龙;林晓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及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变化情况.结果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比B组明显(P<0.05);A组有28例,而B组只有8例出现眼心反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快.结论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麻醉效果好,眼心反射发生率低.
作者:曾思明;莫恃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无论青光眼性视神经视功能损害的机制是机械压力学说,还是血供障碍学说,或二者兼有之,目前针对青光眼的治疗为普遍和为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眼压.随着对青光眼眼压升高和房水循环病理生理机制不断深入认识,虽然青光眼降眼压药物的研究和新药的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治疗青光眼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但很多青光眼如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必须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的许多病例终也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孙兴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16眼眼压控制不良的闭角型青光眼进行了前房穿刺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16眼手术顺利,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12月,12例(13眼)眼压控制在6~21 mmHg(1 mmHg=0.133 kPa),其中1眼需局部加用降眼压药物.手术成功率81.25%.3眼出现低眼压(≤5 mmHg)发生率18.75%.16眼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5眼为薄壁泡,发生率31.25%.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闭角型青光眼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爽;郑慧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探通引流装置探通鼻泪管阻塞和狭窄以及引流扩张鼻泪管的效果.方法40例40眼首先探通泪道,用注水送线法将长约20cm的3-0黑线送入泪道.用该线牵引,将自行设计的探通引流装置一梅花型硅胶棒引入鼻泪管,术后3~6月取出.结果36眼治愈,4眼留管期间症状有明显好转,拔管后复发.结论用梅花型硅胶棒治疗鼻泪管狭窄,阻塞所致的慢性泪囊炎具有肯定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保夫;许桂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作者设计的生物陶瓷中空八孔义眼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2例眼球摘除术后采用生物陶瓷带有八个孔的中空义眼座作为填充物,观察其效果.结果112例中108例眼窝塌陷得到满意矫正,义眼活动度15°~20°.3例因下穹隆过浅而未装入义眼,1例因感染取出义眼座.结论生物陶瓷八孔中空义眼座生物相容性好,手术方法简便,美容效果满意.
作者:王利群;张新丽;聂新刚;张建洛;万光明;郑广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内翻倒睫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自行设计的手术558例(775眼).结果手术治愈率94%,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设计的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尹忠贵;王巍;汪芳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KTP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的方法.方法采用KTP-Nd:YAG/532泪道激光(以下简称KTP激光)成形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共880例(950眼).随访6~12月.结果950眼中治愈801眼;有效92眼;无效57眼.总治愈率84.3%,总有效率:94.0%.结论采用KTP激光泪道成形术是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段志娟;孙兰萍;李冀;史伟;韦敏;鞠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998~2003年对110例(124眼)高龄老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年龄:70~94岁.对手术切口、截囊方式、超声能量、术后视力、并发症及全身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随访3月~1年,术后视力≥0.5者110眼,占88.7%,0.2~0.4者12眼,占9.7%;≤0.1者2眼占1.6%.结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手术时间短,适宜于高龄老人白内障患者,术者需要具备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眼底病变对术后视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
作者:郜青叶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各类眼外伤拳击伤日渐增多,199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眼部拳击伤115例(117眼),现总结如下:
作者:戈伟中;张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以其良好的性能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并发症也逐步受到关注.义眼座暴露是其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
作者:周莅斌;张大勤;符晓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种大耳白兔24只,分为空白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后者分别于眼内注入不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又分为高浓度组(104CFU/mL),中浓度组(103CFU/mL)和低浓度组(102CFU/mL).结果(1)3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炎症反应,术后24小时~3天角膜浑浊,前房渗出或积脓;3~7天炎症反应开始减轻;10~14天玻璃体呈灰白色浑浊.(2)细菌培养于术后12~24小时阳性率高,3组分别为100%、100%、33%;术后3天阳性率明显下降,7~10天阳性率为0%.(3)病理学变化:术后1~12小时虹膜和睫状体充血,眼内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4小时视网膜下渗出和视网膜脱离;术后3~7天为全眼球炎.结论成功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眼内炎动物模型;确立了实验室诊断方法.
作者:颜华;王鑫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