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关眼底病方面的试题(三)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关键词:眼底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中心, 硬性渗出, 临床意义, 早期治疗
摘要:1.在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中,以下哪种是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A、在距黄斑中心500 μm范围内有视网膜增厚B、在距黄斑中心800 μm范围内有视网膜增厚C、在距黄斑中心800 μm范围内有硬性渗出D、在距黄斑中心500 μm范围内有软性渗出E、视网膜增厚范围>1 PD答案:A.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是指在距黄斑中心500 μm范围内视网膜增厚;在距黄斑中心500μm范围内有硬性渗出,并且邻近视网膜增厚;视网膜增厚范围>1 PD,其任意部位均在距黄斑中心1 PD范围之内.
中华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保留晶状体前囊膜技术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对伴有晶状体混浊和累及眼底后极部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牵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51例(58只眼)PDR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除或超声粉碎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并保留前囊膜的技术,处理混浊的晶状体,完成玻璃体手术后给予硅油充填.术后对晶状体前囊膜照相,并对其透明度进行分级评价,对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患者视力和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并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58只眼中,晶状体前囊膜透明度:A级26只眼(44.8%),B级20只眼(34.5%),C级7只眼(12.1%);D级5只眼(8.6%).46只眼(79.3%)术后佳矫正视力≥0.05,21只眼接受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终7只眼因视网膜不能复位,黄斑裂孔未闭合,而未行硅油取出术.手术并发症:误切虹膜1只眼,硅油进入前房7只眼,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各1只眼,术后高眼压4只眼,继发性黄斑和视网膜前膜11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结论 保留晶状体前囊膜,酌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处理严重PVR眼的一种较好方法.晶状体上皮细胞残留和积血的长期存在是晶状体前囊膜混浊的主要原因,硅油进入前房是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保留晶状体前囊膜技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作者:张远霞;姚毅;黄厚斌;王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眼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及剂型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常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有色谱法、免疫法等,其应用广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结果一维、操作复杂、干扰因素多.影像学检查法和拉曼分光镜可以非侵入性地在活体下连续地进行药代动力学检测,但只能用于特定药物的检测,且受设备本身的限制,特异性与灵敏度稍差.所以,研究中应充分参考给药方法、药物靶组织、药物代谢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或者将几种方法联用,互为补充和验证.另外,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也可以很好地描述、解释及预测药物在眼部的代谢特征.

    作者:郭惠玲;黄一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牵牛花综合征伴中高度近视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例

    牵牛花综合征(morning glory syndrome,MG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特殊的先天性视乳头发育异常.本病患者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但伴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文献报告极少.2008年10月我院收治1例MGS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中高度近视患者,本例特殊之处在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在眼轴相对较长的MGS右眼,而眼轴相对较短的左眼未发作.

    作者:原俊;周天安;严家勋;沈晔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原发于眼外肌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于眼外肌肿瘤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9例原发于眼外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原发眼外肌肿瘤9例,累及内直肌6例,外直肌2例,下直肌和下斜肌1例;累及肌全长3例、肌腹及前部肌腱2例,肌腹及后部肌腱3例,单纯肌腹1例;静脉性血管瘤3例,纤维血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副神经节瘤1例;影像学表现受累眼外肌高度肿大,边界清楚,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T和MRI检查结果的表现各有特点;手术摘除肿物,部分病例切除眼外肌后行直肌移位术.结论 原发于眼外肌肿瘤以血管性肿瘤多见;临床特点为肌止点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并向受累肌肉对侧移位;病变内部影像学特性与其病理类型有关;手术切除肿物效果良好.

    作者:何彦津;林婷婷;宋国祥;张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左眼眼底猪囊虫病

    患者女性,31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并有黑影浮动1个月余,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曾误食痘猪肉致全身多处出现囊肿.眼部检查:右眼为1.0,左眼为0.1;双眼前节无异常;右眼后节正常;左眼玻璃体内可见1个半透明球形占位物,边缘有彩色晕轮,光照时其蠕动、变形.

    作者:韩宝玲;王造文;张承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四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倾斜和偏心的比较

    目的 比较目前临床上常用的4种不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在囊袋内植入后偏心和倾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单纯性白内障患者130只眼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3个月的随访资料.患者分别植入一体四襻式亲水丙烯酸酯IOL(Akreos AO,美国Bausch & Lomb公司)、三体c形襻疏水丙烯酸酯IOL(Tecnis9003,美国AMO公司)、一体L形襻疏水丙烯酸酯IOL(SN60WF,Alcon)、一体C形襻亲水丙烯酸酯IOL(920H,Rayner)4种非球面IOL以及三体C形襻疏水丙烯酸酯球面IOL(AR40e,AMO).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房测量系统采集各眼Scheimpflug图像,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得出IOL的倾斜度和偏心量,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除AR40e组的IOL倾斜度之外,其余各组患者IOL偏心值和倾斜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倾斜或偏心的大值作为该患者的终结果.AO、Z9003、IQ、920H、AR40e各组患者IOL的平均倾斜度分别为2.08°、2.58°、1.72°、1.81°、3.2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1,P=0.003);各组患者IOL的偏心量分别为0.04 mm、0.24 mm、0.25 mm、0.19 mm、0.18 mm,在垂直方向上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62,P=0.047),而在水平方向上各组患者IOL偏心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F=3.921,P=0.056).Z9003组IOL的偏心量和倾斜度线性相关(r=-0.517,P=0.034).结论 不同非球面IOL囊袋内植入后无论倾斜和偏心,结果推断可能一体优于三体IOL,多襻支撑优于双襻支撑IOL,但仍需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判断.

    作者:邢晓杰;汤欣;宋慧;李威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mRNA表达变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及mRNA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7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大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体重,以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再于建模后4、8、12周3个时间点分为3组,每组各12只大鼠.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干预,与糖尿病组大鼠同时饲养,也按相同时间点分为4、8、12周3组,每组各12只大鼠.采用TdT介导DNA缺口末端的dUTP标记(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MnSOD及铜一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nSOD mRNA、Cu-ZnSODmRNA及easpase-3 mRNA表达情况.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视网膜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Cu-ZnSOD和MnSOD活性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均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结果 (1)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视网膜均未见神经细胞凋亡.糖尿病组大鼠于建模后4周即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凋亡指数为(0.5±1.5)%;8和12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为(5.7±3.9)%和(11.8±5.1)%.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41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8和1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同期正常对照组大鼠均明显升高(均P=0.000).(2)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糖尿病组大鼠4周即可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8和12周时表达增强.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1.649±0.586、1.526±0.486及1.614±0.296;糖尿病组4、8、12周大鼠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5.672±1.193、12.566±2.272及14.297±2.11;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75,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均较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00).(3)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MnSOD活性分别为(47.118±5.018)、(46.033±6.835)及(45.813±6.859)U/mg,MnSOD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0.973±0.123、0.974±0.085及0.994±0.074,CuZnSOD活性分别为(113.884±9.07)、(112.301±5.24)及(117.52±7.982)U/mg,Cu-ZnSOD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1.067±0.109、1.055±0.119及1.092±0.180.糖尿病组4、8、12周大鼠MnSOD活性分别为(33.863±6.909)、(22.877±7.875)及(20.034±6.796)U/mg,MnSOD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0.627±0.083、0.333±0.080及0.256±0.057;8和12周大鼠Cu-ZnSOD活性分别为(98.588±9.212)和(78.168±12.180)U/mg,Cu-ZnSOD mRNA表达RQ值为0.829±0.048和0.621±0.033.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MnSOD、Cu-ZnSOD活性及mRNA表达R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SOD:活性F=19.709,P<0.05;mRNA F=93.352,P<0.05;Cu-ZnSOD:活性F=16.708,P<0.05;mRNA F=16.3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MnSOD、Cu-ZnSOD活性及mRNA表达RQ值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下降(MnSOD活性:4周P=0.002,8和12周均P=0.000;MnSOD mRNA:4、8、12周均P=0.000;Cu-ZnSOD活性:8周P=0.011,12周P=0.000;Cu-ZnSOD mRNA:8周P=0.001,12周P=0.000).结论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MnSOD活性及MnSOD mRNA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李晓艳;张卯年;皮裕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有关眼底病方面的试题(三)

    1.在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中,以下哪种是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A、在距黄斑中心500 μm范围内有视网膜增厚B、在距黄斑中心800 μm范围内有视网膜增厚C、在距黄斑中心800 μm范围内有硬性渗出D、在距黄斑中心500 μm范围内有软性渗出E、视网膜增厚范围>1 PD答案:A.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是指在距黄斑中心500 μm范围内视网膜增厚;在距黄斑中心500μm范围内有硬性渗出,并且邻近视网膜增厚;视网膜增厚范围>1 PD,其任意部位均在距黄斑中心1 PD范围之内.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异位性皮炎合并白内障一例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皮炎,该疾病可伴发多种眼科疾病.白内障是异位性皮炎较常见的一种眼部并发症,但目前异位性皮炎合并白内障国内报道较少,现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诊治的1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立;王艳玲;侯艳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第14届国际眼肿瘤学术大会在英国剑桥召开

    为期5天的第14届国际眼肿瘤学术大会于2009年9月8至12日在英国剑桥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0多位眼肿瘤方面专家,交流和讨论了眼肿瘤的基础研究进展,眼眶、眼睑和眼表肿瘤、葡萄膜肿瘤、视网膜肿瘤、眼内淋巴瘤和TNM(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淋巴结转移,M代表远处转移)分级5个专题,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大会演讲,其中7位知名教授进行专题演讲,217位代表进行会议演讲,69位代表进行病例汇报,共交流论文301篇.

    作者:魏文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眶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性,57岁.因右侧渐进性眼球突出20余年,视力下降10年来诊.1993年曾做眼部B超发现球后占位,因惧怕手术而未进一步治疗.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左眼正常.右眼视力眼前30 cm指数(矫正无助),右眼球向前方突出并向上移位.眼球突出计测量:右眼23 mm,左眼16 mm,眶距106 mm,右眼球向内下方转动不足,眶内下方可扪及肿物,边界清楚,有弹性,可推动.

    作者:刘夫玲;姜正瑶;应良;王倩;刘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 研究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患者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期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对手术获取的6例(6只眼)PHPV患者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HE染色和PAS染色,光镜下观察;应用Ⅰ型胶原抗原、Ⅷ因子相关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膜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和细胞增殖情况;应用TUNEL染色法观察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E染色可见PHPV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含有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其中可见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PAS染色该组织内含有大量黏多糖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PHPV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中存在Ⅰ型胶原、上皮组织、平滑肌组织、血管组织和神经组织,并存在大量增殖细胞;TUNEL染色证实纤维血管膜中存在凋亡细胞,晶状体后囊膜下亦存在凋亡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结论 PHPV晶状体后纤维血管膜组织构成与原始玻璃体细胞构成存在一致性,其形成机制可能系晶状体后纤维血管组织过度增殖及退化不足.炎症因素在其退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李亮;卢海;李彬;李辽青;高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29例(40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RB)接受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以VEC方案化学缩瘤,辅以冷冻、TTT等局部巩固治疗.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 其中4例单眼发病,25例双眼发病.40只眼参照眼内型RB国际分期,A期14只眼(35%)、B期9只眼(22.5%)、c期4只眼(10%)、D期10只眼(25%)、E期3只眼(7.5%).17只眼存在玻璃体、视网膜下种植.总体眼球保存率为75%(30/40).瘤体呈现退缩模式并稳定的治愈率依分期不同呈现递减趋势,A期100%(14/14)、B期100%(9/9)、C期75%(3/4)、D期40%(4/10)、E期0%(0/3).4只眼肿瘤复发,从化疗结束至复发眼球摘除的平均时间为5.7个月.10只眼终行眼球摘除,其中C期1只眼、D期6只眼、E期3只眼.随访中无1例死亡或产生白血病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可以有效保存部分RB患儿的眼球,乃至有用视功能.眼内型RB的国际分期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钱江;薛康;高怡谨;袁一飞;单海东;毕颖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非球面性分析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海武;郭海科;张洪洋;刘梅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如何认识细针取材组织细胞学活检技术在眼科的应用价值

    细针取材组织细胞学活检(FNAB)技术是一种病理检查的取材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安全、简便,能够提供病理诊断而被大多数学科广泛使用.FNAB在国内眼科领域并未收到同样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目前眼科疾病诊断中除肿瘤外,病理诊断在眼科疾病诊断中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以及眼科病理检查并未成为眼科临床诊断、治疗的常规标准有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希望临床眼科医师重视FNAB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内眼手术器械的发展,使得手术中取材成为眼科的优势方法.因此呼吁眼科医师关注这种技术,推广病理活检辅助眼病的诊断.

    作者:王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的巨噬细胞中Toll样受体4的表达

    目的 探讨在内毒素诱导的Wistar大鼠葡萄膜炎中Toll样受体4(TLR4)阳性细胞与虹膜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动态变化和分布.方法 实验研究.Wistar大鼠50只,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0 h)组、6 h组、12 h组、24 h组及48 h组.除0 h组外其余各组均足垫部注射霍乱弧菌内毒素200μg,注射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双眼前节炎症反应变化.按实验分组于0、6、12、24、48 h处死大鼠.取虹膜一睫状体及脉络膜组织.通过葡萄膜铺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LR4和巨噬细胞的标记CD163的表达.人工计数虹膜中TLR4~+与CD163~+的细胞并计算细胞密度,计算圆形和多形性的CD163~+细胞占所有CD163~+细胞的百分比.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TLR4和CD163共表达的情况.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大鼠虹膜内阳性细胞密度以及圆形、多形性CD163~+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正常大鼠虹膜睫状体组织不表达TLR4.6 h组有2只大鼠虹膜内可见少量TLR4~+细胞,12~48 h组所有大鼠虹膜内TLR4~+细胞明显增多(F=167.2,P<0.001),虹膜内TLR4~+细胞密度分别为(506.1±39.5)个/mm~2(12 h组)、(492.3±54.5)个/mm~2(24 h组)及(663.8±150.2)个/mm~2 (48 h组).在注射LPS后12~48 h期间TLR4~+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0~48 h组大鼠虹膜内均有CD163~+细胞,0 h组圆形和多形性CD163~+细胞百分比为13%,12~48 h组其百分比约为80%,且圆形细胞主要位于虹膜基质层.免疫荧光双标记可见TLR4和CD163的共表达,TLR4位于细胞膜,CD163位于细胞质.5组大鼠脉络膜内均未见TLR4表达.结论 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中虹膜内TLR4表达增高,部分虹膜固有巨噬细胞表达TLR4.TLR4可能在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巍;胡小凤;赵丽;李上;卢弘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翼状胬肉术后结膜印记细胞学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不同术式后眼表的病理学变化,同时对比观察不同术式的复发和眼表损伤情况,为临床医师设计针对性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筛选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于石家庄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84例(93只眼),按患者的临床特点分为4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组24例(27只眼)、自体结膜移植组21例(22只眼)、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18例(20只眼)、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加用0.02%丝裂霉素c(MMC)组21例(24只眼).分别于术前1 d、术后30 d、术后90 d应用醋酸纤维膜滤纸片取4组患者眼表结膜上皮组织,行结膜印记细胞学对杯状细胞、炎性细胞等进行定性检查,同时观察术眼有无异物感、眼睑红肿、结膜水肿、角膜创面愈合情况、复发倾向等指标.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患者术前胬肉区结膜上皮细胞可见上皮细胞角化较轻,细胞间隙加大,杯状细胞减少,4组杯状细胞密度分别为248.8±97.3,256.2±75.1,236.1±87.9,245.1±81.0,差异元统计学意义(F=0.029,P=0.993).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上皮细胞角化减轻,细胞间隙减小,核质比减少;术中加用MMC组杯状细胞数较其他3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7,P=0.554).术后3个月,加用MMC组,上皮细胞角化加重,细胞间隙增加,核质比增加,杯状细胞数明显减少,密度为112.1±56.8,与其他3组(309.6±77.0,314.1±68.9,317.4±7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37,P=0.017),但另外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中单纯翼状胬肉组5例复发;自体结膜移植组无1例复发;干细胞移植组1例复发;单纯切除加用MMC组3例复发.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较单纯切除均能有效地降低复发率,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眼表状态.MMC对眼表环境有明显的损伤.

    作者:刘俊茹;李学民;王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零像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零像差设计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与传统球面IOL对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患者眼球差、视觉功能以及表观调节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130例(132只眼)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植入零像差设计的非球面IOL(试验组)和传统球面IOL(对照组).术后检测IOL眼的球差、矫正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后的近视力、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及表观调节力;随访时间为3个月.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瞳孔直径5 mm情况下IOL眼的球差试验组为(0.141±0.070)μm,对照组为(0.210±0.10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P=0.000).2.5°视角的对比敏感度试验组为30.62±12.50,对照组为25.9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0);眩光敏感度在4.0°、2.5°及1.6°视角上分别为31.25±8.65、26.35±8.72和12.35±4.01,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相应视角上的26.70±7.98(t=3.116,P=0.002)、22.43±7.35(t=2.772,P=0.006)及9.82±4.12(t=3.553,P=0.001);两组的矫正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后近视力、表观调节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球面IOL比较,零像差的非球面IOL Akreos AO可以显著减少IOL眼的总球差,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且对患者术后的表观调节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汤霞靖;姚克;徐雯;申屠形超;陈佩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共焦显微镜辅助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伴随角膜接触镜的广泛使用和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1]),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临床治疗并无有效药物,治疗效果差,病程长.板层角膜移植作为治疗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控制感染,缩短病程,改善视力,而且显著降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2]).

    作者:段虎成;赵靖;谢立信;王殿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并发视网膜新生血管一例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性错构瘤,多数不合并全身病变,常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就诊,少数患者是在常规眼底检查时发现.我们于2009年收治1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继发广泛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沈洁;李毓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