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朱玉侠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措施。方法:对凉州区医院2008年2月-2014年12月发生的20例妊娠期及分娩期子宫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瘢痕子宫和梗阻性难产是分娩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全部患者经手术证实及治疗,其中产妇死亡1例,围生儿死亡2例。结论:子宫破裂是妊娠晚期和分娩时的严重并发症,威胁母婴生命,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孕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是降低分娩期子宫破裂发生的根本措施,一旦怀疑妊娠期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应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付开霞;李艳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小切口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随访5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无结石复发患者。结论:小切口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安全可行。
作者:徐峰;柳杰;高旭升;张春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及免疫球蛋白(LgG、LgA、LgM)水平检验在小儿手足口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小儿5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hs-CRP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的LgG水平、LgA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LgM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10.4±8.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1.4)mg/L,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hs-CRP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健康小儿存在明显差别,可作为手足口病检测的诊断标准。
作者:柳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食品监管职能调整,对餐饮业实施餐饮服务许可制和饭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餐饮业饭馆卫生许可制进行简单阐述。
作者:彭春玲;赵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5%;观察组术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李宏英;常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对人体多个脏器有严重损害。本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进行总结,包括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我监控指导以及用药指导。
作者:和丽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足月单胎初产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可控制因素及控制措施,以减少PFD的发生。方法:收治足月单胎初产顺产产妇1968例,比较产妇年龄、流产史、孕前肥胖、孕期增重、产后肥胖、产后使用腹带、便秘、新生儿体重等因素与发生 PFD 的关系。结果:产妇年龄30~38岁、有流产史、孕前或产后肥胖、孕期增重15~29 kg、产后使用腹带、便秘、新生儿体重3500~4410 g者易发生PFD。结论:如能在29岁前分娩,避免流产,合理饮食以控制孕前和产后肥胖及孕期增重,产后不使用腹带,多食粗纤维以减少便秘,妊娠12~24周和产褥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可减少足月单胎初产顺产产妇产后PFD的发生。
作者:冯凤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层式健康教育在高龄军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采取分层式健康教育,试验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计算患者及照料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比率。结果:患者接受分层教育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自我管理比率与接受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料者接受分层式健康教育后量表得分同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式健康教育无硬件需求,简单易行,适合应用。
作者:魏东风;周宏雷;胡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取腺苷钴胺药物治疗,联合组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药物治疗。结果:联合组中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作者:尹进波;汤智越;方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LDOD)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00例,对照组240例采用泪道激光成形术治疗,观察组260例采用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林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妇女在实施流产后关爱服务(PAC)规范化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行人工流产的妇女20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人工流产处理,观察组接受规范的PAC模式服务规范化干预,比较两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实施避孕措施的情况和重复流产的情况。结果:在接受关爱服务规范化干预后,观察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知晓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妇女的重复流产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规范化干预可提高妇女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程度,提升妇女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能力,可降低重复流产率。
作者:周萍;侯林霞;简凤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置换时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收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髋臼骨缺损患者49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结果: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的植骨方式均可有效治疗髋臼骨缺损,术前根据X线及CT等检查做好综合性评估,结合病例特点和术中具体骨缺损类型,采取不同方法对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
作者:杨玉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腹泻患儿66例,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蒙脱石散治疗,研究组在应用蒙脱石散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退热时间、粪便恢复正常时间、呕吐缓解时间等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卜云芝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92例,分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术后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郭俊鹏;吕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联合应用卡托普利与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仅服用卡托普利,研究组采用卡托普利与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联合治疗,用药8周后进行心肌重塑情况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卡托普利与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能够有效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作者:覃智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生化检测患者的血液资料120例,分别于放置1 h、3 h、6 h进行检测,以1 h时的检测结果为基准,分析在3 h和6 h时血液标本的7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血液标本放置了3 h时,检测AST、GLU结果与1 h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标本放置了6 h之后,检测AST、ALT、LDH、GLU、K+结果与1 h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制定合理的顺序对血液生化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于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孙冉;黄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小儿EB病毒感染经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6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通过更昔洛韦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可从根本上确保患儿的生命健康。
作者:邱园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早期疼痛和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治复合麻醉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和丁组,甲、乙组为静脉麻醉,丙、丁组为吸入麻醉,全部患者均给予长托宁、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瑞芬太尼诱导麻醉,手术开始及结束前,甲组和丙组给予帕瑞昔布钠静脉注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术后24 h内,丙组和丁组VAS评分高于甲组和乙组(P<0.05),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给予帕瑞昔布钠静脉注射可减轻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疼痛,静脉麻醉可更好地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作者:孙婷婷;尚游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膳食替代联合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饮食组和膳食替代组各30例。在强化治疗3个月后,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膳食替代组患者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饮食组(P<0.05)。结论:膳食替代联合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糖代谢水平,控制血糖上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淑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评分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别不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韩斌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