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福;程光惠;马颖哲
目的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病人9例.在治疗计划指导下,经B超引导交替植入5-氟脲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和125Ⅰ粒子.结果9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6~9个月CT复查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局部控制率为78%.随访8~26个月,现病人全部存活.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是综合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李力军;高宏;封国生;刘璐;周桂霞;王慧宇;胡晓东;朱晓兰;杜伟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了解兰溪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与工作场所防护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笔者于2001年对兰溪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竹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医学辐射照射是大的人工辐射源,据UNSCEAR估计[1],医学诊断照射占人工辐射源照射约95%以上,约占人类受到总照射量的14%.医用诊断X射线的应用,CT检查和介入程序等高技术的应用持续增长,增加了受检者接受的剂量.
作者:罗素明;李开宝;何志坚;朱卫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从离体和活体两方面探索不纯泊松分布法估算6 MV X射线局部受照射剂量和受照射份额的适用性.方法2、4Gy6 MV X射线离体照射健康人外周血,受照射份额为20%、50%和80%模拟局部照射;选择2、3Gy6 MV X射线局部放射治疗的肿瘤病人,观察首次放射治疗前、后24h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采用不纯泊松分布法,估算受照射剂量和份额.结果2 Gy离体照射50%、80%份额和4 Gy照射20%、50%、80%份额的淋巴细胞双着丝粒+环(dic+r)畸变呈过分散分布,受照射剂量和份额估算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单次2Gy盆腔照射、受照射局部红骨髓比例大于20%或3 Gv全颅照射放射治疗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ic+r畸变呈过分散分布,估算的受照射份额与受照射局部红骨髓比例相接近,较大剂量3Gy放疗时估算的受照射剂量较为准确.患者局部放射治疗后与放射治疗前离体模拟的实验结果都显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采用不纯泊松分布法可以比较准确的估算离体和活体局部受照射剂量和份额,适用于照射剂量较高和照射份额不是太小的低LET射线,受照射局部红骨髓占全身的比例可大致反映局部照射的份额.
作者:李洪选;陈红红;程文英;邹美君;徐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调查发现,很多医院一直采用成人扫描条件,或者以成人扫描条件为参考,适当降低条件后对儿童腹部进行扫描.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一个比较科学的曝光参数选择方法,这样势必会影响病人的照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有文献报道,若用成人的扫描条件进行儿童CT扫描,其剂量至少为成人的2倍[1].为了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又使得病人的辐射剂量降到较低,笔者采用一种依照患儿的腹围大小来设置腹部扫描参数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高德春;吴苔;张洪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笔者对普陀区1998~200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个人剂量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海岛地区防护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张恩惠;陈圣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常规放射治疗结合全身化疗在临床已有报道[1-6],但有关加速放射治疗结合选择性动脉介入化疗对直肠癌进行术前综合治疗报道较少,笔者就此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徐刚;苏向前;王怡;刘长青;余荣;马戈;徐博;徐晓娜;蔡勇;朱广迎;张珊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以往的研究发现[1],地甘口服液(DGOL)能以促进干/祖细胞和基质细胞集落形成来达到保护造血的目的.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一样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的信号传递和免疫效应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测定骨髓细胞CD45抗原和VCAM-1的表达既能了解机体造血的功能状态又能体现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笔者以小鼠骨髓细胞CD45抗原和骨髓微环境中VCAM-1表达为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测定,观察DGOL对辐射和化学损伤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作者:潘琦;何东初;许进军;胡佳;陈如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利用β射线皮肤敷贴器治疗一些皮肤病,方便、疗效好、患者无痛苦,易于防护.我院在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用90Sr/90Y皮肤敷贴器试治腋臭1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端粒酶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细胞永生化过程有关的核糖核蛋白[1],其与肿瘤的高度相关性不仅使其成为迄今有前途的肿瘤标志物,而且也成为肿瘤治疗特异的靶[2].端粒酶抑制剂和放射联合可以获得协同和增效的双重作用,本实验从细胞水平探讨叠氮胸苷(AZT)的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刘卫东;王绪;刘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fluvastatin,Flu)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效果.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氟伐他汀防治组.防治组于照射前1周Flu20mg·kg-1·d-1灌胃,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后5、15、30及60 d活杀,取肺组织做病理检查、透射电镜、图像定量分析.结果照射后30及60d肺炎加重(P<0.01),胶原纤维明显增多,肥大细胞增多.电镜显示Ⅱ型细胞线粒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防治组炎症减轻(P<0.01),胶原纤维、肥大细胞减少,Ⅱ型细胞线粒体、内皮细胞损伤明显好转.结论氟伐他汀能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炎症反应,减少胶原纤维增殖,有效防治放射性肺损伤.
作者:叶江枫;戚好文;范风云;蒙育林;赵峰;石梅;赵一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大鼠软组织血管放射损伤模型.方法选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以大鼠的右后肢为照射侧,左后肢作为对照侧,每只大鼠的总吸收剂量为30 Gy.放射治疗完成后第1天行血管造影检查模型大鼠两侧后肢血管数目变化;取两侧的后肢肌肉组织标本行血管密度、平均截面积、平均管径测定及透射电镜血管超微结构检查.结果血管造影图像分析显示右侧后肢血管数目少于左侧;血管染色病理图像分析表明右侧后肢肌肉组织血管密度、平均截面积、平均管径均低于左侧;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右侧后肢血管形态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同左侧相比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软组织血管放疗损伤模型.
作者:王代友;于大海;温玉明;巫家晓;韦山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的重要手段,对了解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评价防护效果,以及提高防护水平意义重大.笔者总结了广州市200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报道如下.
作者:黄润玲;梁婷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动态观察高场强电磁脉冲辐射(EMP)对小鼠肝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的影响,探讨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应用高场强EMP发射源对二级昆明小鼠进行全身辐射,场强分别选用8×103、2×104和6×104V/m,发射源相关技术参数:脉冲上升时间20 ns,脉宽30μs,2min内发射5个单脉冲;采用Feulgen染色动态观察小鼠肝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观察时间1年,共设10个时相点(n=6),并用德国IBSA显微数字图像分析系统作DNA含量定量分析和倍体分型.结果小鼠经高场强EMP辐射后3个月内,肝细胞核D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以二倍体细胞(2 C)为主,四、六倍体(4 C,6 C)较少,八倍体(8 C)偶见;辐射后6个月,8×103V/m辐射组比对照组DNA含量高(P<0.05),2 C数量减少,4 C和6 C增加;至辐射后9个月和12个月,各辐射组肝细胞核DNA含量比其他各时相点辐射组及同一时相点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并且以4C为主,6 C和8 C增加,而2 C明显减少.结论高场强EMP对小鼠肝DNA含量及倍体有影响,且表现为远后效应,推测电磁辐射对肝的生物学效应中肝细胞核酸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靶点,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其损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性依据.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要注重电磁辐射远后效应的研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为其损伤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姚莉;梁晓俐;王德文;眭翔;王春平;王水明;张莉;高亚兵;彭瑞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能否诱导细胞周期解偶联.方法采用PI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周期并分析细胞倍体的变化.结果1.0、2.0、4.0和6.0 Gy X射线照射后24h,SKOV-3的二倍体细胞数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而四倍体细胞数明显增加(分别为P<0.01),亦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此同时,八倍体细胞数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结论电离辐射可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周期解偶联.
作者:鞠桂芝;付士波;闫凤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微核作为生物剂量计及评价职业受照射人群辐射效应的可行性.方法用137Cs γ射线不同剂量(0.1~2.5Gy)照射离体人外周血细胞,用泛着丝粒探针的FISH技术进行微核分析,拟合剂量效应方程;检测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无着丝粒微核率并估算其生物剂量.结果离体照射条件下微核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以无着丝粒微核增加为主,着丝粒微核仅有轻度增加.微核率与剂量之间的拟合曲线方程,CB微核法:Y=0.005+0.036D+0.011D2,R2=0.99;FISH微核法:Y=0.001+0.035D+0.007D2,R2=0.99.结论FISH微核法优于CB微核法.用FISH微核法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检测结果显示无着丝粒微核率可以用来估算生物剂量.
作者:赵永成;田素青;王继先;范亚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放射防护剂有细胞因子、氨巯基化合物、蛋白酶抑制剂、雌激素、天然药物等[1].目前随着肿瘤放疗的进展及核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放射防护剂的研究热情高涨,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放射防护剂.苯并杂环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有应用前途的一种放射防护剂,与其他种类的放射防护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内源性物质,具有新的作用机制;②毒性较小;③多功能:具有抗辐射、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④可以军民两用.笔者主要介绍近10几年出现的苯并杂环放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骆伟;黄荣清;骆传环;陈兴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多数病人会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降低了生活质量,严重者影响治疗的进行.我科自2000年8月~2002年6月应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味防治放射性食管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A549和NCI-H596受X射线照射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观察肺癌细胞系A549和NCI-H596照射2、5、10、20、30和40Gy后1、3、6、12、24、48和72 h TNF-α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检测相应培养液中TNF-α蛋白的水平.同时进行集落形成实验观察2种细胞系的放射敏感性.结果X射线照射后TNF-α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较照射前升高,吸收剂量达40 Gy时TNF-α mRNA表达水平达高峰,为对照组的83倍.NCI-H596细胞受照射后1h TNF-α mRNA表达逐渐升高,6 h达高峰,为对照组的568倍.NCI-H596细胞受照射后TNF-α蛋白水平逐渐升高,受照射后24 h达高峰(为基础水平的58倍).且与受照射剂量有关.A549细胞受照射后1 h TNF-α mRNA表达仅见瞬间升高,随后即降至基础水平.而且,A549细胞受照射后TNF-α蛋白水平无明显升高.结论X射线可诱导NSCLC细胞系NCI-H596产生TNF-α,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改变.
作者:刘莉;陆海;CE.Ruebe;Ch.Ruebe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依据,个人剂量监测的覆盖率又是衡量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状况,与是否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2],以及有关放射卫生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在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有比较完善的个人剂量监督体系,而且建立了用于职业照射人员个人剂量评价的数据库,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非常重视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评价.近年我国已向UNSCEAR提供了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但我国的职业分类与UNSCEAR的职业分类有一定差别,应尽量使我国的职业分类与国际分类靠近或一致,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爱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