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王绪;刘凌
目的评价腺病毒介导p53基因(Adp53)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的凋亡效应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以重组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感染4种不同p53状况的人胃癌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53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用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胃癌细胞感染Adp53后照射4Gy,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胃癌细胞种植肿瘤内注射Adp53后照射6 Gy,以肿瘤相对体积增长曲线观察肿瘤抑制情况.结果1:100效靶比(MOI)Adp53产生细胞高转染率,以及p53基因在4种胃癌细胞中均高表达,并产生G2/M期阻滞、凋亡增加和细胞增殖抑制.如果以凋亡评价放射效应,Adp53转染对4Gy照射4种细胞的凋亡率比值为:W细胞3.0,M细胞3.6,neo细胞2.2,823细胞2.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Adp53对W细胞肿瘤6Gy照射的抑瘤率比值为1.41,而对M细胞肿瘤为1.91.结论腺病毒介导p53基因转染产生细胞凋亡并提高人胃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这种作用不依赖于细胞内在的p53状况.
作者:张珊文;肖绍文;杨敬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31Ⅰ治疗甲状腺癌(DTC)的转移灶[1].但服用大剂量131Ⅰ后,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值得关注.笔者监测了患者在服用131Ⅰ后不同时间、不同距离的剂量率,探讨核医学工作者的辐射防护,报道如下.
作者:董惠兰;张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利用β射线皮肤敷贴器治疗一些皮肤病,方便、疗效好、患者无痛苦,易于防护.我院在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用90Sr/90Y皮肤敷贴器试治腋臭1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用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变化检测肿瘤细胞Yac-Ⅰ在60Co γ射线照射后是否存在旁观者效应(旁效应),以及其旁效应剂量学和时间效应特征.方法以健康ICR小鼠脾NK细胞活性为生物终点,检测NK细胞对不同条件培养肿瘤细胞Yac-Ⅰ的活性,用培养基介导法观察旁效应,同时,培养不同时间观察其时间规律.结果每个剂量组NK细胞活性的均值与对照细胞NK细胞活性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分别培养0和24h,各剂量组间的NK细胞活性均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60Co γ射线照射能诱发肿瘤细胞Yac-Ⅰ的旁效应.旁效应在低剂量时较为明显.
作者:雷苏文;涂序珉;王菊芳;罗光辉;李文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笔者旨在研究肝纤维化进程中不同病理情况下对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的影响,从而探讨EPO、TPO、GMCSF参与肝纤维化出血及贫血的病理及生理过程.
作者:张春燕;易文生;王玲珑;丁育松;余月华;屠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fluvastatin,Flu)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效果.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氟伐他汀防治组.防治组于照射前1周Flu20mg·kg-1·d-1灌胃,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后5、15、30及60 d活杀,取肺组织做病理检查、透射电镜、图像定量分析.结果照射后30及60d肺炎加重(P<0.01),胶原纤维明显增多,肥大细胞增多.电镜显示Ⅱ型细胞线粒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防治组炎症减轻(P<0.01),胶原纤维、肥大细胞减少,Ⅱ型细胞线粒体、内皮细胞损伤明显好转.结论氟伐他汀能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炎症反应,减少胶原纤维增殖,有效防治放射性肺损伤.
作者:叶江枫;戚好文;范风云;蒙育林;赵峰;石梅;赵一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放射防护剂有细胞因子、氨巯基化合物、蛋白酶抑制剂、雌激素、天然药物等[1].目前随着肿瘤放疗的进展及核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放射防护剂的研究热情高涨,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放射防护剂.苯并杂环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有应用前途的一种放射防护剂,与其他种类的放射防护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内源性物质,具有新的作用机制;②毒性较小;③多功能:具有抗辐射、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④可以军民两用.笔者主要介绍近10几年出现的苯并杂环放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骆伟;黄荣清;骆传环;陈兴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诱导脂质体介导的p16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抗癌作用.方法用脂质体Lipofectamin介导重组质粒Egr-p16转染人HeLa细胞,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60Co γ射线照射转染后的人HeLa细胞剂量效应和时程变化,用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研究证实0.5~8 Gy照射后p16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在2~4Gy照射后达到峰值,2Gy照射后2~24h高于对照组,在照射后4 h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体外稳定转染联合60Co γ射线照射对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变化显示转染后的HeLa细胞经过照射后G0/G1期比例呈现剂量依赖性的下降,而S期则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出现明显的S期阻滞,G2/M期在2Gy出现明显的阻滞,在5和10Gy时逐渐下降,但是仍然高于对照组.结论60Co γ射线可诱导转染的HeLa细胞p16转录水平的增强,同时在细胞增殖上出现明显的变化.
作者:刘建香;薛丽香;苏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端粒酶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细胞永生化过程有关的核糖核蛋白[1],其与肿瘤的高度相关性不仅使其成为迄今有前途的肿瘤标志物,而且也成为肿瘤治疗特异的靶[2].端粒酶抑制剂和放射联合可以获得协同和增效的双重作用,本实验从细胞水平探讨叠氮胸苷(AZT)的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刘卫东;王绪;刘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对外周血AFP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RT-PCR技术,定量检测24例肝细胞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后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外周血AFP mRNA平均表达水平为(133 074.6±27 163.7)拷贝/μgRNA,肝动脉化疗栓塞后24 h、1月、2月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2076.0±423.8)、(1774.5±362.2)和(23 650.4±4827.6)拷贝/μgRNA.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显著降低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表达水平,AFPmRNA可作为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聂常富;郭志华;王建国;荆晓岳;李荣;孔凡明;何蕴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为保证60Co放疗水平国家二级剂量标准剂量校准的准确可靠,笔者通过参加多项国际比对工作,检验了标准仪器的准确度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方法参加国际比对工作的方法为3种:仪器现场比对,邮寄TLD比对和邮寄电离室比对.结果笔者参加的3种国际比对结果都在比对的允许误差范围之内.结论60Co和高能X射线放疗水平剂量标准量值能够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剂量仪校准照射程序、校准和测试结果的处理是可信的.
作者:程金生;姜庆寰;郭朝晖;李开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用放射性核素45Ca标记4种钙制剂化合物,并观察和示踪其生物利用度.方法用45Ca标记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碳酸钙和L-苏糖酸钙,测定大鼠心、肝、脾、肾、脑、胃、肠、血液、粪便和尿中钙离子吸收含量和生物利用度.结果①45Ca标记的钙制剂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活度、较稳定的组织标准曲线和回收率.②示踪4种化合物生物利用度变化显示,有机钙化合物较无机钙化合物更利于组织的吸收.结论45Ca标记钙制剂生物示踪方法具有灵敏、客观、准确和稳定的特点.
作者:郑辉;甄荣;牛惠生;李怀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于1983年收治过1例晶状体混浊的核爆人员,笔者对其晶状体的改变进行了近20年的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1965~1969年在核试验场管理柴油机,距核爆中心约0.5 km,共参加核试验7次,每次约10 min,在场内工作3个月.
作者:刘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研究不同的分割照射方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笔者选取了100例采用两种不同的照射方法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珍;赵滑峰;杨伟志;吕长兴;折虹;程炳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依据,个人剂量监测的覆盖率又是衡量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状况,与是否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2],以及有关放射卫生标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在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有比较完善的个人剂量监督体系,而且建立了用于职业照射人员个人剂量评价的数据库,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非常重视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评价.近年我国已向UNSCEAR提供了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但我国的职业分类与UNSCEAR的职业分类有一定差别,应尽量使我国的职业分类与国际分类靠近或一致,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爱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病人9例.在治疗计划指导下,经B超引导交替植入5-氟脲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和125Ⅰ粒子.结果9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6~9个月CT复查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局部控制率为78%.随访8~26个月,现病人全部存活.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是综合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李力军;高宏;封国生;刘璐;周桂霞;王慧宇;胡晓东;朱晓兰;杜伟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估算37种元素在中国成年男子主要器官、组织和全身的负荷量.方法在我国4个不同膳食类型地区补充采集21例急死正常尸体肌肉、肋骨、肝、肾、肺、甲状腺、心、胃、脾和小肠样品,连同过去31例尸体所采集样品对37种元素的测定浓度,按中国参考人器官、组织重量参考值估算了相应器官、组织和全身的负荷量.结果获得了我国成年男子10种器官、组织中37种元素器官、组织和全身的负荷量.结论首次获得的这些结果为确定中国人器官、组织所测元素负荷量背景值和中国参考人相应负荷量参考值及生物动力学模型参数提供较前更为系统和有代表性的依据.
作者:诸洪达;张永保;王松君;王耐芬;陈如松;刘庆芬;王珂;常平;刘虎生;欧阳荔;刘雅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32P胶体局部注射对小鼠H22移植瘤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小鼠H22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通过肿瘤组织局部给药,观察32P胶体在模型小鼠移植瘤、区域淋巴结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内的分布.结果32P胶体局部给药后主要聚集在瘤体注射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内,而在肝、脾、肺等脏器分布的活度较低.区域淋巴结聚集的活度随给药剂量增高而递增.治疗早期瘤体和胭窝淋巴结转移灶呈现局灶性坏死.后期移植瘤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瘤组织呈现出血、坏死.结论32p胶体瘤体给药可在局部富集,并可经淋巴道转运、聚集于区域淋巴结,对肿瘤组织和邻近的淋巴结转移灶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作者:黄培林;童冠圣;刘璐;黄鹰;张丽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动态观察高场强电磁脉冲辐射(EMP)对小鼠肝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的影响,探讨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应用高场强EMP发射源对二级昆明小鼠进行全身辐射,场强分别选用8×103、2×104和6×104V/m,发射源相关技术参数:脉冲上升时间20 ns,脉宽30μs,2min内发射5个单脉冲;采用Feulgen染色动态观察小鼠肝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观察时间1年,共设10个时相点(n=6),并用德国IBSA显微数字图像分析系统作DNA含量定量分析和倍体分型.结果小鼠经高场强EMP辐射后3个月内,肝细胞核D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以二倍体细胞(2 C)为主,四、六倍体(4 C,6 C)较少,八倍体(8 C)偶见;辐射后6个月,8×103V/m辐射组比对照组DNA含量高(P<0.05),2 C数量减少,4 C和6 C增加;至辐射后9个月和12个月,各辐射组肝细胞核DNA含量比其他各时相点辐射组及同一时相点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并且以4C为主,6 C和8 C增加,而2 C明显减少.结论高场强EMP对小鼠肝DNA含量及倍体有影响,且表现为远后效应,推测电磁辐射对肝的生物学效应中肝细胞核酸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靶点,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其损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性依据.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要注重电磁辐射远后效应的研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为其损伤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姚莉;梁晓俐;王德文;眭翔;王春平;王水明;张莉;高亚兵;彭瑞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60Co γ射线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γ射线对细胞周期改变与p27kiP1蛋白表达和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培养的HepG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曲线变化,同时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观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改变,并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p27kiP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改变.结果60Co γ射线照射细胞引起HepG2细胞株剂量依赖性的生长抑制和凋亡增加.60Co γ射线可引起细胞G2/M期阻滞,同时p27kip1表达明显抑制,并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结论60Co γ射线所导致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G2/M阻滞可能与细胞内p27kiP1的表达抑制和细胞浆的分布比例增加有关.
作者:管晓翔;陈龙邦;于正洪;鹿红;王靖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