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先;李本孝;赵永成;高智伟;徐钧;张景源;青山乔
吉林省1972年至2000年由放射性核素引发的放射事故共35起,笔者对此类放射事故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改善和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大限度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晓梅;安福才;李淑香;李雨;朴永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于2000年对衢州市区室外地表γ辐射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自然概况:衢州市区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处东经118°01′,北纬28°14′,属河谷平原,外延丘陵,面积16.34平方公里,人口18.2万人,年高气温40.8℃,低气温-10.4℃,平均气温17.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作者:王小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ITC-CD28/PE-CTLA-4双染法观察了小鼠胸腺和脾细胞的CD28和CTLA-4表达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B7-1和B7-2的表达变化.结果低剂量电离辐射和较高剂量电离辐射均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B7分子的表达;同时发现,低剂量电离辐射显著增强胸腺和脾细胞CD28的表达,而CTLA-4的表达降低,脾细胞较胸腺细胞更明显.较高剂量电离辐射显著增强胸腺和脾细胞CTLA-4的表达,同时抑制两种细胞CD28的表达,以脾细胞为更显著.结论共刺激分子CD28和B7的表达上调可能是低剂量电离辐射免疫兴奋效应机理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金顺子;刘树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当前放射医学与防护中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人们经常受到的小剂量慢性照射对健康的影响能否根据中等以上剂量急性照射的人群资料(如日本原爆幸存者等)外推?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是否有阈值?
作者:王继先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职业X射线照射所致人类恶性肿瘤的死亡危险及其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调查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及非射线医务工作者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并用O/E程序对X射线工作者1950~1995年间肿瘤死亡危险进行分析.结果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与非射线工作者比恶性肿瘤死亡相对危险(RR)显著增高,特别是在早期队列,全部癌的RR=1.26,95%可信限(CI):1.14~1.38,其中白血病RR=2.48,95%CI:1.68~3.51,食管癌RR=3.18,95%CI:2.02~4.77,肝癌RR=1.54,95%CI:1.27~1.86和骨癌RR=2.48,95%CI:1.00~5.40;近期队列中只有食管癌RR=4.19,95%CI:1.80~8.25和肺癌RR=1.60,95%CI:1.10~2.25的死亡危险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当职业照射的累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可导致恶性肿瘤死亡危险的显著性增加;白血病和部分实体癌RR显著增高与职业X射线照射有关.
作者:赵永成;王继先;张卫;李本孝;樊体强;张景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5'侧翼非编码区C532T突变同编码区M235T多态性之间在X射线工作者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137例X射线工作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14例对照AGT基因-532位及M235T两个不同位点基因多态性.通过家族史分析了家族遗传易感性同两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有家族史的高血压组AGT基因M235T多态性MM、MT、TT 3种基因型频率为0.05、0.18、0.77,无家族史的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8、0.35、0.57(P=0.031),T等位基因频率病例和对照分别为0.86、0.74(P=0.009);G532T CC、CT、TT 3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位点联合分析表明:具有-532位T等位基因的个体,M235T多态性同高血压病密切相关;有无职业紧张、辐射剂量大小不同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及对照组中不同.结论 5'端C532T突变及编码区M235T多态性可能共同参与了X射线工作者高血压的发病过程,职业因素可能加重了遗传基因型对高血压的影响.
作者:张卫;王继先;赵永成;樊体强;牛津梁;赵志刚;田素青;张亚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早在60年代就有研究者将电子顺磁共振(ESR)用于广岛和长崎原爆幸存者的受照剂量估算,但开始应用在辐射事故剂量估算方面还是在80年代,因为在当时ESR方法提供了其他剂量学方法无法提供的剂量信息.
作者:刘青杰;陈德清;陈金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SP70在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72只Wistar二级大鼠背部皮肤制作圆形伤口后以25 Gy 60Co 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5、10、15、21和28 d活杀取材,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HSP70基因表达及意义.结果单纯创伤组于伤后2 d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浆内HSP70阳性;5 d时其阳性的内皮细胞增多,强度增强;伤后10 d仍可见部分内皮细胞浆内阳性;伤后15 d后,HSP70逐渐减少.创伤+照射组伤后5 d始见血管内皮细胞浆内弱阳性,10~15 d时阳性,21 d后阴性.结论 HSP70参与伤口愈合血管再生的过程,可能对血管再生起促进作用;辐射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HSP70减少可能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原因之一.
作者:彭瑞云;王德文;高亚兵;熊呈琦;秦全红;崔雪梅;杨红;谷庆阳;夏国伟;崔玉芳;陈浩宇;胡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铀矿开采业的不断发展,铀矿工肺癌在国外已有许多报道,目前认为诱发铀矿工肺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吸入氡的短寿命子体218Po(RaA)和214Po(RaC')对呼吸道上皮形成的α辐射所致.
作者:温晋爱;姜如意;高志东;常学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是内外科治疗的难点.近,我院采用直线加速器脾区前后对野照射治疗,使血液细胞学改善,门脉压下降,脾脏回缩,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大正;高春霞;赵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临床应用地甘口服液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较好疗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理,我们曾进行过系列的实验研究,包括免疫功能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形成等[1,2].
作者:潘琦;何东初;陈如泉;徐之良;吴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单纯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大的缺陷是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血管内放射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防治再狭窄的有效手段.目前其照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放射性导丝、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和放射性支架.
作者:赵卫东;陈英茂;王所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辐射远后效应对红细胞膜阴离子转运蛋白(band 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10年期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二步法液体培养红系,取新生红细胞涂片,做band 3 mRNA原位杂交.抽提外周血有核细胞总RNA,进行RT-PCR,以β-actin作内参照,半定量分析band 3 mRNA表达丰度.结果 ARS新生红细胞中band 3 mRNA原位杂交显色不均、淡染,定量分析显示1/2患者band 3 mRNA表达强度减弱.结论辐射远后效应可能在转录水平影响红细胞膜阴离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使转录产物减少,翻译产物功能下降即阴离子转运能力减弱,红细胞成熟过程延迟.
作者:李津婴;周虹;夏放;翟永平;张雨生;韩风来;章卫平;刘本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肿瘤的放射治疗已有百年历史,发展至今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3大手段之一.近年恶性肿瘤尤其是实体瘤多趋于综合治疗,故放疗在现阶段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恶性实体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有60%~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放疗[1].
作者:邓珊明;陈克能;孙艳;王怡;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牛磺酸(Taurine)是一种含硫的β-氨基酸,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的游离氨基酸,已广泛证明有多种生物效应: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作用,抗氧化纤维化作用[1,2],对多种细胞有保护作用,如稳定细胞膜作用、保护细胞膜磷脂免受降解等[3];而且牛磺酸对机体无任何的毒副作用.
作者:季修庆;吴士良;周迎会;徐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下称诊断标准),1991~1999年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诊断了放射性疾病545人.已备案的各种放射性疾病总计542例(含1960~1990年诊断的202例),其中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居前3位,三者占总病例的90.6%,其中80%是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74.7%是60年代以前参加放射工作.
作者:王玉珍;王秀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透明质酸(H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间质的单链糖胺多糖,参与组织发生、损伤修复与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1].近几年,3种基因结构类似的透明质酸合成酶(HAS)已相继被克隆、鉴定[2-4].
作者:李月娟;姚玉陆;刘志红;杨素红;王勇;Paraskevi Heldin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提供职业照射诱发人类恶性肿瘤的证据和评价其危害.方法用O/E程序分析了我国24省、直辖市、自治区1950~1980年间在职的27 011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和25 782名其他科医务工作人员1950~1995年间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结果 X射线工作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医务人员,相对危险(RR)为1.2,95%可信限(CI)为1.1~1.3.发病率明显增加的肿瘤是白血病、皮肤癌、女性乳腺癌、肺癌、肝癌、膀胱癌和食管癌;RR分别为:2.2、4.1、1.3、1.2、1.2、1.8和2.7.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见增高RR=1.6,95%(CI)为0.9~2.6.结论 X射线工作者白血病、皮肤癌、女性乳腺癌,可能还有甲状腺癌相对危险的增高与职业X射线的照射有关,当累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肿瘤的相对危险明显增高.
作者:王继先;李本孝;赵永成;高智伟;徐钧;张景源;青山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较常见的并发症.笔者应用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伟;苏伟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对脐血T淋巴细胞膜分子表达、IL-2分泌及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新鲜分离的脐血淋巴细胞及LAK前体细胞接受低剂量γ射线照射,分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MTT法及3H-TdR释放实验检测T淋巴细胞膜分子的表达、IL-2分泌和LAK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K562,HL-60)活性.结果① 62 mGy γ射线照射后,脐血淋巴细胞CD3、TCR/CD3复合物、CD4、CD8分子表达显著上调,且均在4~24 h内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强,CD4/CD8比值无显著性变化;② 62 mGy γ射线照射后,脐血单个核细胞上清IL-2活性随培养时间推移逐渐增强,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杀伤活性与成人外周血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低剂量辐射的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非照射组(P<0.01).结论低剂量辐射可促进脐血T淋巴细胞的成熟、活化和信号的转导及IL-2的分泌,增强脐血LAK杀伤肿瘤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而可能在脐血移植中加速免疫功能重建,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作者:刘长安;杨光;贾廷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