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珍;李菊香;牛大地;袁杰;唐朝枢;陈凤荣
目的探讨放疗过程中放疗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升高的机理,以及VEGF反义硫代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s)对肝癌细胞VEGF表达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动态观察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血清VEGF变化;体外培养肿瘤细胞,观察放疗对肿瘤细胞VEGF表达分泌的诱导作用及反义寡核苷酸的抑制效应.结果肿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放疗期开始后逐渐升高,1~2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到第6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肝癌细胞受X射线照射后VEGF的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VEGF反义核酸组癌细胞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单纯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放疗可诱导肿瘤细胞中VEGF的表达分泌,放疗患者放疗过程中血清VEGF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癌细胞受照射后VEGF表达、分泌增加所致,VEGF反义寡核苷酸对放疗诱导的VEGF高表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孟冬娅;薛文成;付炜昕;胡华;罗军;李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室内高氡暴露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微核细胞发生率.方法采用单核细胞凝胶电泳和微核检测两种方法,观察了我国甘肃省窑洞内氡暴露居民及对照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微核细胞发生率.结果窑洞和普通住房居民(室内空气中氡浓度分别为200~350 Bq*m-3及37.5~77.1 Bq5m-3)的细胞迁移发生率分别为1.68%和1.43%,人发生细胞迁移百分率分别为57.1%和54.3%.50岁以上窑洞和普通住房居民细胞迁移和人发生细胞迁移率分别为2.14%、75.0%和2.00%、64.7%.窑洞和普通住房居民微核细胞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78‰.结论窑洞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微核细胞发生率略高于普通住房居民,P值接近0.05.
作者:吕慧敏;董金婵;张翠兰;张守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高能光子与电子束在水模体中的吸收剂量测算和对加速器的校准是放射治疗剂量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肿瘤的受照剂量和治疗效果.
作者:张绍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辐射细胞周期效应的研究近年来倍受重视[1,2],笔者就电离辐射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鞠桂芝;马淑梅;傅士波;刘树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根据国家<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1],我们从1990年起对我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现将1999~2000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传敏;顾祖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苦豆子总碱对辐射损伤小鼠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苦豆子总碱, 60Co 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吸收剂量5.0 Gy,检测苦豆子总碱对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全血中硒-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辐射损伤后小鼠脱毛明显、体重减轻、尾部出现多个出血斑,MDA含量增高,SOD及GSH-PX活力下降,GPT、GOT活力增加.苦豆子总碱可促进上述指标恢复.结论苦豆子总碱对受照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梁莉;李新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裂变中子的生物效应大多采用实验动物进行照射,核反应堆是裂变中子生物效应研究的主要辐射源.在核反应堆实验孔道内通过调整屏蔽滤过材料的厚度,可以形成不同中子-γ比释动能比的混合辐射场,从而进行不同辐射种类和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的辐射生物效应和中子剂量学的研究[1,2].
作者:纪刚;郭勇;骆亿生;张文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部照射对创伤愈合过程中伤口(Fb)TGFβ1及TGFβR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32只Wistar大鼠分为单纯创伤组(对照组)和照射复合创伤组(照射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两组伤口愈合过程中伤后1~60 d各时间点伤口成纤维细胞中TGFβ1、TGFβR1蛋白及TGFβ1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单纯创伤组伤口成纤维细胞TGFβ1、TGFβR1表达有明显的时相性,伤后2~21 d可见表达,10 d为表达高峰;照射复合创伤组其表达减弱,且表达时相延长,伤后28 d仍有表达.结论照射抑制伤口成纤维细胞内源性TGFβ1及TGFβR1的表达,表明照射使成纤维细胞自分泌TGFβ1功能减弱并对外源性TGFβ1的反应性减弱.
作者:秦全红;王德文;彭瑞云;高亚兵;谷庆阳;夏国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放射性脊髓病又称放射性脊髓炎,是由于脊髓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并在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使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而引发的疾病.
作者:郭韬;郭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病人的40%左右.放射治疗是这部分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何减少放射治疗毒副反应,特别是肺放射性毒副反应则是病人治疗策略制订时所必须考虑的.
作者:李建彬;马志芳;徐敏;卢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在给定治疗剂量和治疗时间的情况下,使用不等分次剂量(UEFD)治疗方案是否能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参考细胞存活率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分次治疗时的肿瘤控制概率(TCP)的计算模型,然后在假设的全疗程或1周内分次剂量以等比数列、等差数列递增或递减等4种分次剂量方案及肿瘤生物学参数的情况下,计算给定总治疗剂量D所能获得的TCP值,作出TCP与D的关系曲线及TCD50与等比或等差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上述4种UEFD方案所得到的TCP-D曲线均好于等分次剂量(EFD)的结果,而且分次剂量间变化幅度越大,获得的曲线越好.递减分次剂量治疗好于递增分次剂量治疗,但分次剂量间变化幅度小时两者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从理论上讲,在给定治疗剂量及治疗时间的情况下用UEFD治疗能获得比EFD治疗更好的结果.
作者:鞠永健;张良安;戴光复;孙福印;苑淑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在急性期、恢复期及照射后6年期均显示红细胞膜阴离子交换蛋白(Anion exchanger,AE;band 3 protein,带3蛋白)功能异常,以新生红细胞病变严重,阴离子转运速率明显延迟,对阴离子通透特异抑制剂DIDS抑制效应下降,揭示辐射可能损伤红细胞膜外侧带3蛋白的阴离子结合位点[1].
作者:李津婴;叶煦亭;胡小健;章卫平;韩风来;许燕群;黄正霞;龚胜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应用硝普钠(SNP)作为一氧化氮(NO)供体观察NO对 60Coγ射线照射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增殖活力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以探讨NO的抗纤维化机理.方法应用MTT比色法、Griess一氧化氮浓度测定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II(AII)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低剂量的 60Coγ射线照射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有促增殖作用,以5 Gy剂量的促增殖作用强;30 h以内,硝普钠基本以线性方式释放NO,平均增幅为4.25 μmol/L,初步认为4~5 μmol/L的NO为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佳浓度;未照射成纤维细胞不表达或仅微弱表达ET、AII和TGFβ;照后细胞ET和TGFβ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强,AII合成增加.结论 NO供体硝普钠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分泌活动,随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杨振国;王德文;宋良文;彭瑞云;秦全红;夏国伟;李杨;高亚兵;崔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科自1994年采用 32P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出现了β射线致皮肤损伤56例,现对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魏敬军;马新英;王育敏;王嘉军;关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NPC)首选方法.照射野包括耳前野、鼻前野、颈前野、颈侧野等.鼻咽部原发病灶主要用双侧耳前野及鼻前野,他们包括了中耳、耳蜗及部分听觉传导径路.
作者:李国义;梁传余;李志平;李平;陈立;魏玉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γ射线对树突状细胞(DCs)生长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γ射线对单核细胞来源的DCs进行照射,经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活细胞计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法测定γ射线对DCs的生物学效应.结果γ射线照射抑制DCs的体外增殖,显著地下调DCs表达GM-CSFR、flt-3和gp130分子,但能上调DCs表达CD80、CD86和HLA-DR分子;同时γ射线照射增强DCs激发T细胞的增殖,抑制DCs对抗原摄取的能力.结论γ射线照射能影响DCs的成熟和功能.
作者:朱一蓓;王月丹;席泓;顾宗江;古涛;谢炜;强亦忠;张学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根据1990年国际癌病研究机构(IAR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900万,大约一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
作者:罗素明;何志坚;李开宝;程金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电离辐射通过水的辐解作用可产生出各种自由基,并可由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并进而影响整个细胞的功能.
作者:薛丽香;金顺子;刘建香;苏旭;刘树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为准确测量患者的吸收剂量,我所开发研制了放疗剂量检验水模和标准水模.
作者:姜庆寰;李开宝;程金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低剂量电离辐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已被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所证实[1,2],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交感神经主要通过改变免疫器官内部的血液、淋巴液而影响免疫器官中和血流中各种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比例,从而影响其细胞间相互作用[3,4].
作者:刘林林;尉军;孙宝胜;鞠桂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