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剂量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避孕贴片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关键词:
摘要:Agile治疗药公司公布了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透皮给药系统(Twirla,即低剂量激素避孕贴片)的使用结果.Ⅲ期临床SECURE试验是多中心、单一组、开放的13个疗程的研究,评价其避孕效果、安全性和耐受性.在美国102个研究点入选2032名≥18岁健康妇女,研究设计有严格的规定,包括治疗周期内排除使用备份避孕和缺乏性交活动者.而入选标准较宽,对体质指数限制较少,故有大量不同人群满足FDA要求.此次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包括出血情况的分析(已在美国2017年临床科学会议妇产科会议上公布),证实每月不按时间表的出血及天数,在第1疗程时为3.1 d,第13疗程时为1.6 d,所有疗程平均为每月3.1~3.7 d.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拓扑替康反相脂质纳米粒在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

    目的 建立测定方法,检测反相脂质纳米粒(RLBN)对人工肠液中拓扑替康的保护作用.方法 二步冻干-复溶法制备拓扑替康反相脂质纳米粒(RLBN-TPT)油溶液.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拓扑替康两种构型的含量.考察RLBN-TPT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曲线,研究拓扑替康的稳定性.结果 用优化的HPLC条件测定拓扑替康的内酯与开环形式,二者分离度符合要求,线性范围为0.25~5μg/ml.与拓扑替康水溶液比较,RLBN-TPT中的拓扑替康在肠液中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开环构型产生的速率明显减小(P<0.05).结论 RLBN能明显增强拓扑替康在肠液中的稳定性,这为拓扑替康口服新剂型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祯;王涛;全东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LXT101及其系列结构修饰物在胰酶体系中的稳定性评价研究

    目的 探索系列多肽结构修饰物的功能性基团与抑制酶降解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到能有效抑制蛋白酶对多肽降解的功能基.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新药LXT101及其结构修饰物LZN系列和LMP系列在胰混合酶体系中的体外代谢性质,检测波长均为225 nm.结果 多肽药物的浓度在4.0~400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0),绝对回收率为95.0%~98.7%,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1.5%,日间RSD<2.5%.半衰期为LZN系列>LMP系列>LXT101.结论 LZN和LMP系列达到了结构修饰的目的,即具有质子给体或受体的基团如氨甲酰基(Cbm)、乙酰基(Ac)、对氨基苯丙氨酸(Aph)和对脲基苯丙氨酸(Uph)等的修饰可延长此类多肽化合物的代谢半衰期,为研发长效、高活性的肽类药物提供了重要信息.

    作者:孙会仙;郭磊;谢剑炜;刘克良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皮质醇和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并揭示姜黄素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模型(CCI)组、CCI+溶剂(SC)组、CCI+姜黄素100 mg/kg(Cur100)组.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10、14 d测定鼠爪热痛阈(PTWL)和机械痛阈(PMWT),术后3、7和14 d取血,同时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用ELISA法测血清皮质醇浓度,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14 d PTWL和PMWT明显降低(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节内11βHSD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显著增多(P<0.05).Cur100大鼠PMWT和PTWL显著提高(P<0.05),同时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应激引起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增加,姜黄素能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降低血清皮质醇浓度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皮质醇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的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和维持有关.

    作者:余相地;曹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新单抗药登西珠单抗Ⅱ期临床试验未达到主终点

    OncoMed公司报告登西珠单抗(demcizumab,anti-DLL4,OMP-21M18)伍用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Ⅱ期临床YOSEMITE试验头条结果,未能达到主终点.Ⅱ期临床试验设计测定该药加标准化疗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主终点是无病情加重存活,次终点是总存活.共入选207名患者,204名随机分到下列3组: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与安慰剂组、该药加白蛋白紫杉醇(每2周1次,70 d)组、与该药加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2次70 d,中间98 d不给药)组.结果显示,无病情加重存活时间此3组无差别,平均为5.4~5.5个月.总存活时间此3组分别为平均13.2、10.6和13.3个月.有效反应率:该药加化疗组为74.3%(101/136),化疗加安慰剂组为70.6%(48/68).该药加化疗组一般耐受良好,副作用有恶心、腹泻和疲乏.个别病例有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出血.登西珠单抗是人源性单克隆抗体,靶向Delta样配体4(DLL4),为切口蛋白信号通道的重要成员.临床前研究表明,可抑制肿瘤干细胞生长,阻止肿瘤血管再生,降低肿瘤髓系抑制细胞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大麻素2型受体激动剂JWH-015对阿尔茨海默病样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 观察大麻素2型受体(CB2R)激动剂JWH-015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功能下降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脑内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转化密切相关.方法 20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JWH-015对照组、AD模型组和JWH-015治疗组.侧脑室注射4μg寡聚态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等体积生理盐水构建AD模型和模型对照组后,分别接受连续3周腹腔注射JWH-0150.5 mg/kg或等量溶剂处理.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皮质、海马脑区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几丁质酶3样蛋白(Ym1/2)mRNA表达水平.同时,取15只CB2R基因敲除C57BL/6J小鼠(CB2RKO)和5只同窝野生型(CB2RWT)小鼠按基因型和处理随机分为CB2RKO溶剂对照组、CB2RKO AD模型组、JWH-015处理组和CB2RWT小鼠溶剂对照组,用来研究CB2R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和小胶质细胞激活表型转化作用的特异性.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C57BL/6J AD模型组小鼠新奇物体识别指数显著降低(P<0.01),同时伴随皮质和海马脑区iNOS mRNA表达显著升高(均为P<0.05)和Ym1/2 mRNA表达显著降低(均为P<0.01);而JWH-015处理可显著提高C57BL/6J AD模型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P<0.05),下调皮质和海马区iNOS mRNA表达水平(均为P<0.05),上调Ym1/2 mRNA表达水平(均为P<0.05);与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的CB2RKO溶剂对照组小鼠相比,CB2RKO AD模型组小鼠识别指数显著降低(P<0.05),皮质和海马脑区iNOS mRNA表达显著升高(均为P<0.05),皮质脑区Ym1/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CB2RKO AD模型组小鼠相比,JWH-015处理组长时程给药对新奇物体识别指数无显著影响,并对皮质、海马脑区内iNOS及Ym1/2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JWH-015通过特异性激动CB2R改善Aβ诱导的AD模型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其直接作用于相关脑区小胶质细胞CB2受体,引起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化,减轻脑内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超;史敬璞;王立宽;贾慧群;王勃;李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药内源性氰苷类毒性成分的安全限量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中成药及中药材中苦杏仁苷的安全限量,为中药内源性氰苷类毒性成分限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确定D-苦杏仁苷和L-苦杏仁苷异构体的毒性差异,以氰根的未见毒性反应剂量(NO-AEL)推算得出苦杏仁苷的每日限量,从而对36种中成药及3种不同类型中药材中的苦杏仁苷含量进行限量计算.结果 D-苦杏仁苷和L-苦杏仁苷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5±2.0)和(6.6±0.4)mmol/L,推算得出的苦杏仁苷每日安全限量为104.30 mg.结论 D-苦杏仁苷毒性约是L-苦杏仁苷的2倍,对苦杏仁苷进行限量制定时,可将其异构体含量总和作为毒性较强的D-苦杏仁苷进行计算,以扩大安全窗.针对所测批次,36种中成药中的3种超出了苦杏仁苷大安全限量,提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另外,限量制定研究还应综合考虑中药材炮制减毒对限量结果的影响.

    作者:秦玲玲;刘易;龚莹;徐华;郭磊;谢剑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的刺槐素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评价

    目的 基于前期发现的活性苗头化合物,设计合成不同长度烷基链取代的刺槐素烷基酰胺衍生物,并进行构效关系分析,以提高刺槐素的体内镇痛活性,发现新的天然来源药物活性先导物.方法 以芹菜素为起始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刺槐素,再与溴代烷基酰胺缩合,得到7位取代的目标化合物刺槐素和化合物5a~5d;采用醋酸扭体法评价目标化合物的体内镇痛活性.结果与结论 新的烷基酰胺取代的刺槐素衍生物5b和5c,显示了强于临床常用药双氯芬酸的镇痛活性,可作为新的镇痛药物活性先导物.

    作者:李艳杰;李菁;樊士勇;李梦华;周媛媛;仲伯华;史卫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亚麻地上部分的木脂素成分及其活性

    目的 研究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亚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以及旋光度数据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检测法测定化合物的活性.结果 从亚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低含量的二苄基丁内酯木脂素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扁柏脂素(hinokinin,1)、(-)-bursehernin(2)、(-)-二甲基罗汉松脂素(dimethylmatairesinol,3)、(-)-yatein(4)、(-)-thujaplicatin trimethyl ether(5)、nemerosin(6)、(+)-E-7,8-去氧罗汉松脂素二甲酯(dehydromatairesinol dimethyl ether,7)和E-7,8-dehydrothujaplicatin trimethyl ether(8).结论 化合物7、8为首次从亚麻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8为首次报道核磁共振波谱数据.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3对IL-6/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分别为42.12和43.43μmol/L.

    作者:陈祥;贾景明;杨郁;于能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低剂量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避孕贴片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Agile治疗药公司公布了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透皮给药系统(Twirla,即低剂量激素避孕贴片)的使用结果.Ⅲ期临床SECURE试验是多中心、单一组、开放的13个疗程的研究,评价其避孕效果、安全性和耐受性.在美国102个研究点入选2032名≥18岁健康妇女,研究设计有严格的规定,包括治疗周期内排除使用备份避孕和缺乏性交活动者.而入选标准较宽,对体质指数限制较少,故有大量不同人群满足FDA要求.此次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包括出血情况的分析(已在美国2017年临床科学会议妇产科会议上公布),证实每月不按时间表的出血及天数,在第1疗程时为3.1 d,第13疗程时为1.6 d,所有疗程平均为每月3.1~3.7 d.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3种规范中总黄酮定量分析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A法)、《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及卫生指标检验规范》(B法)和《保健食品功能成分检测与评价》(C法)3种规范中总黄酮定量分析结果的差异性,寻找其中的规律性.方法 将21个以黄酮含量为质量检测指标的食药同源的药材、成药等样品分别按照3种规范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并对3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法所测定的值高,C法测得值低.A法记载测定值是B法的(1.4±0.12)倍和C法的(2.1±0.31)倍.结论 3种规范中的总黄酮定量方法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明确3种规范测定结果之间的数值关系,可避免影响到食药同源样品的质量评价.

    作者:杨慧海;张雪;孙倩怡;张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氯化血红素-空气催化氧化体系应用于利那洛肽的合成

    目的 使用氯化血红素催化氧化的方法合成利那洛肽.方法 采用9-芴甲氧头羰基(Fmoc)固相合成策略,以Wang树脂为载体和三苯甲基(Trt)为保护基的半胱氨酸合成利那洛肽线性肽,使用氯化血红素-空气催化氧化体系一步氧化法构建3对二硫键,并与传统的空气、二甲基亚砜和碘(I2)氧化法进行了对比.结果和结论 相对于传统氧化法,氯化血红素催化氧化法可更快速、更高效地得到目标利那洛肽,为多肽合成中的二硫键形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葛巍巍;陈静;张也;宗良;张鸣;董俊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5-FU)自1957年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胃肠、头、颈、胸和卵巢等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作为嘧啶类似物,5-FU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并将其代谢产物整合到DNA和RNA中发挥抗癌作用.5-FU单药或联合用药虽至今仍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但因患者易对其产生耐药性而使总体有效率降低.5-FU化疗耐药可能源自于酶的异常、基因异常和肿瘤微环境异常等因素.本文对5-FU作用机制及其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丁欣;陈国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损伤性毒剂的实验研究进展

    肺损伤性毒剂,也称肺刺激剂和窒息性毒剂,作用靶器官主要是肺,可引起潜在持久的呼吸抑制,并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肺损伤(ALI)、肺水肿,严重者将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开展了不少针对性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从肺损伤性毒剂研究概况、致病机制、生物标志物等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肺损伤性毒剂实验研究的相关进展,为推动中毒性ALI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李子轲;赵建;丁日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疆阿魏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是分布在新疆北部的濒危民族植物药,主要含有倍半萜香豆素、含硫化合物、多糖和芳香族类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目前多采用色谱技术建立指纹图谱实现质量控制.原植物药和特征化合物都具有抑菌、杀虫、抗过敏、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本文主要从资源现状、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药理活性等方面对国内外新疆阿魏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为其系统化研究、有效质量控制和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黄雅婷;岳丽君;申翔宇;王坤;刘春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人参皂苷Rg3剂型的研究进展

    人参皂苷Rg3作为人参中的有效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明显,能有效抑制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和乳腺癌的发展,提高机体免疫力.人参皂苷Rg3单体水溶性差、口服吸收慢、消除快、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如何克服其溶解度低,改善其生物利用度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人参皂苷Rg3的剂型研究.

    作者:杨萍;崔云秋;于婷;全姬善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型2-吲哚酮类c-Met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目的 设计合成新型2-吲哚酮类c-Met激酶抑制剂.方法 以c-Met激酶抑制剂SU11274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出系列2-吲哚酮类衍生物.以2-吲哚酮为起始原料,先后经历与氯磺酸的氯磺酰化、与3的磺酰胺化、与6a~6h,7a~7h和4a~4b的缩合反应制得目标产物10a~10r,并测定它们对c-Met激酶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 成功合成了设计的18个2-吲哚酮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H NMR和ESI-MS确证.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c-Met激酶和MCF-7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对目标产物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分析,为该类化合物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首国;王洁颖;颜海燕;彭涛;温晓雪;王刚;孙云波;刘曙晨;王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柯萨奇A组病毒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柯萨奇A组病毒(Coxsackievirus A,CV-A)属肠道病毒,可引起脑膜炎和心肌炎、疱疹性咽峡炎、结膜炎及手足口综合征等多种疾病.近年来,随着以CV-A为主要病原的疫情增多,针对CV-A的研究也引起了更多关注.本文就该组病毒的基本特征、主要致病机制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申天甜;徐晨;高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FDA允许氧治疗药进行治疗脑癌的Ⅱ期临床试验

    NuvOx药业公司宣布FDA允许其氧治疗药NVX-108的研究性新药申请,开始治疗低氧性脑肿瘤成胶质细胞瘤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该药静脉注射给药可穿透血脑屏障,首先到达肺部收集氧,终到达低氧性组织,被动释放氧,减轻肿瘤的低氧状态,使肿瘤对放疗和化疗敏感.肿瘤低氧是许多肿瘤存在的一个问题.包括成胶质细胞瘤的低氧性肿瘤对放疗和某些化疗产生抵抗,而该药可增加肿瘤的氧水平改善上述治疗的有效性,更有效杀灭癌细胞,增加患者存活率.该公司开发的氧疗平台已进入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Ⅰb/Ⅱ期临床试验,另一个研究性新药申请允许进行镰刀状细胞危象Ⅰb期临床试验.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B244治疗高血压的Ⅱ期临床试验完成了患者入选工作

    AOBiome公司宣布完成了其候选药物B244治疗高血压的Ⅱ期临床试验患者的入选工作.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赋形剂对照的研究,评价B244作为一种有益的氨氧化细菌局部使用制剂对116名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主终点是4周治疗后收缩期高血压的降低及安全性.先前Ⅰb/Ⅱa期临床试验治疗痤疮的研究中B244未报告严重副作用,不良反应与赋形剂组相同.对正常血压者的血压降低有剂量依赖关系.B244是氨氧化有益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D23菌株的局部使用制剂的专利产品.一旦用于皮肤,B244转化氨为亚硝酸盐,有抗菌作用;再转化为一氧化氮,可调节炎症和扩张血管.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拉替拉韦的合成工艺改进

    目的 改进HIV整合酶抑制剂拉替拉韦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2-甲基-2-氨基丙腈盐酸盐为原料,经氯甲酸苄酯保护、胺肟化、迈克尔加成并克莱森重排闭环、N-甲基化、酯基酰胺化、羟基保护、钯碳甲酸体系氢化还原脱保护、和5-甲基呕恶二唑甲酰氯进行酰化反应后,不经处理直接水解脱保护得到拉替拉韦.结果 目标化合物和关键中间体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MS确证.总收率为19.45%.结论 本合成工艺操作简便、安全,易于生产出符合原料药质量标准的产品.

    作者:张道旭;李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