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波长HPLC测定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大黄素的含量

高旭东;师永清;陈士恩;郝宝成;梁剑平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双波长, 栀子金花丸, 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素含量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Zorbax Eclipse XDB-C18键合硅胶柱(4.6 mm×150 mm,5μm);柱温为室温;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40和275 nm。结果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大黄素进样量分别在0.056~0.3360(r=0.9998),0.208~0.624(r=0.9990),0.116~0.696(r=0.9994)和0.040~0.240μg(r=0.999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18%、91.55%、91.19%和92.29%,RSD分别为1.60%、0.75%、1.08%和1.9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精密度高、重现性良好,结果准确,适合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大黄素含量分析。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环磷酰胺线性微透析探针体内外校正影响因素

    目的:建立环磷酰胺线性探针体内外回收率优校正方法。方法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为灌注液,反向透析校正方法中的增量法与减量法校正线性探针,考察不同灌注流速对环磷酰胺线性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结果灌注流速为1.0μl/min时,环磷酰胺回收率大幅提高,增量法与减量法回收率分别由(24.11±1.75)%、(26.19±0.76)%提升至(50.93±0.91)%、(53.31±1.23)%,体内回收率为(26.19±0.76)%。结论环磷酰胺适宜进行微透析技术的取样,本实验校正方法简便有效。

    作者:刘春生;刘德鼎;姜云云;周莉;王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疾病综述: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进行性、多发性和起病隐匿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该病的致病机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发病率、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以及已上市和在研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汤森路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治疗心力衰竭的蛇毒肽

    Capricor制药公司宣布蛇毒肽(cenderitide)治疗心力衰竭步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选工作。Ⅱ期临床入选14名心衰患者,蛇毒肽连续8 d用贴片泵药物递送系统给药,试验测定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不同剂量水平的药效反应。每名患者用逐步增量的方式接受全部预定剂量。蛇毒肽属于利钠肽类药,是双利钠肽受体激动剂。诺华公司的临床试验已获阳性结果,具有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作用,能抑制利钠肽代谢酶,可增加内源性利钠肽。公司开发此药用于急症心衰的门诊患者,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Ⅱ期临床预计2015年下半年出结果。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液态复合物载药法制备10-羟基喜树碱白蛋白纳米粒及其初步体内外评价

    目的:采用液态药物复合物载药法制备10-羟基喜树碱人血白蛋白纳米颗粒(HCPT-HSA-NP),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以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乙二醇和10-羟基喜树碱液态药物复合物(l-PEG-HCPT)为基础制备纳米颗粒。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包括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溶液物理稳定性、体外释放以及形态学考察和X线粉末衍射等,并初步考察注射液和该制剂(8 mg/kg)在肿瘤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学情况。结果制备的载药纳米粒理化参数符合纳米药物基本要求。包封率>99%,溶液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时间可达100 h。 HCPT-HSA-NP组抑瘤率显著高于HCPT注射液组(P<0.01)。结论 l-PEG-HCPT液态药物载药法可用于HCPT-HSA-NP的制备。

    作者:杨臻博;龚伟;王志媛;李兵胜;李明媛;谢向阳;张慧;杨阳;梅兴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对老年大鼠心肌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大鼠心肌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4月龄大鼠为实验对象,按常规方法分离、剪碎并消化心室肌组织,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心肌细胞。将培养细胞分为衰老模型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MSO)和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各组细胞经相应处理后,分别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衰老模型组相比,溶剂组IL-1β和TNF-α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和TNF-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和TNF-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与衰老模型组相比,溶剂对照组IL-1β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而TNF-α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下调衰老大鼠心肌细胞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达。

    作者:盛莉;叶平;韩春光;刘永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芝加哥天蓝6B的镇痛作用

    目的:研究抑制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功能对动物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分别观察选择性VGLUT抑制剂芝加哥天蓝6B(Chicago sky blue 6B,CSB6B)对小鼠热板潜伏期、醋酸扭体次数和福尔马林所致舔足时间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CSB6B不影响小鼠热板潜伏期。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相比,CSB6B 2.5mg/kg腹腔注射30 min后可使小鼠扭体次数从26.50±2.97显著下降到8.22±1.90(P<0.01),腹腔注射60 min后可使小鼠扭体次数显著下降到9.60±1.84(P<0.01)。在福尔马林实验中,与溶剂对照组相比,CSB6B不影响小鼠的Ⅰ相舔足时间, CSB6B 0.5 mg/kg腹腔注射30 min后可使小鼠的Ⅱ相舔足时间从(139.40±21.02)s显著下降到(75.10±19.45)s(P<0.05),而注射2 h后对小鼠舔足时间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抑制VGLUT功能可显著抑制炎性疼痛,提示VGLUT参与了炎性疼痛的调控,可能成为疼痛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志桐;俞纲;苏瑞斌;宫泽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究专题报道”组稿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衍生物药理学性质研究进展

    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但其水溶性极差,在任何一种生物相容性试剂中都无法溶解,且内酯环(E环)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通过衍生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不足,提高溶解性和稳定性,改进药理学性质,对更好发挥SN-38的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已应用于临床、处于临床试验及临床前研究阶段的SN-38不同结构的衍生物及其药理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婵;陈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部给药系统及其治疗肺部疾病的进展

    肺部给药系统具有肺局部药物浓度高、无首过效应、药物吸收快等优势,已成为肺部疾病治疗和促进大分子药物吸收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肺的生理特点,着重介绍肺吸入给药的剂型、制备方法、质量评价和体内实验方法,以及肺部给药系统在肺部疾病,包括急性肺损伤、肺部感染、肺纤维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金义光;李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雌激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免疫性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一种主要由特异性致敏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单个核细胞浸润以及脱髓鞘。由于与多发性硬化(MS)有着极其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学特征,EAE动物模型作为经典模型已被广泛用于MS的相关研究。近年来,雌激素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治疗复发-缓解型MS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大量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高浓度雌激素能缓解EAE,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主要就雌激素对EAE的免疫性保护机制做简要综述。

    作者:李娜;王仁喜;肖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和小分子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2012年在沙特被首次发现,疫情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在欧洲、非洲、北美洲和亚洲也有少量病例报告,近期韩国连续报告数十病例,并且1例经香港输入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MERS-CoV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在防止并发症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和肾功能保护。本文对文献报道的潜在临床治疗方法,抗MERS-CoV的潜在药物靶点和小分子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行舟;周辛波;钟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双波长HPLC测定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大黄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适用于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素含量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Zorbax Eclipse XDB-C18键合硅胶柱(4.6 mm×150 mm,5μm);柱温为室温;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40和275 nm。结果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大黄素进样量分别在0.056~0.3360(r=0.9998),0.208~0.624(r=0.9990),0.116~0.696(r=0.9994)和0.040~0.240μg(r=0.999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18%、91.55%、91.19%和92.29%,RSD分别为1.60%、0.75%、1.08%和1.9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精密度高、重现性良好,结果准确,适合栀子金花丸中栀子苷、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大黄素含量分析。

    作者:高旭东;师永清;陈士恩;郝宝成;梁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首个治疗罕见胆汁酸合成障碍的新药胆酸巴

    胆酸巴(Cholbam)是一种肝内由胆固醇合成的原发性胆汁酸。胆汁酸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通过形成混合胶束并促进肠道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胆汁酸合成所需酶的单一酶缺陷可引起合成障碍和过氧化物酶体病,患者由于胆汁酸缺失导致胆汁流量减少,引起毒性胆汁酸中间体在肝脏中积蓄和饮食中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良。该药获批专用于治疗单酶缺陷引起的胆汁酸合成障碍和过氧化物酶体疾病,年龄≥3周岁的患者,口服胶囊推荐剂量为10~15 mg/kg,口服1~2次/d。

    作者:赵文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肾病的研究性新药伏帕尼酶

    Proteon制药公司宣布其领先候选研究性新药伏帕尼酶(vonapanitase)Ⅱ期临床试验的3年多随访资料分析获阳性结果。Ⅱ期临床试验是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建立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后,即是该药单次递药的安全性和药效。证实主终点、主通畅率有延长的倾向,纠正程序速度明显改善,次终点是该药30μg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发现血液透析的主、次通畅率明显改善。

    作者:黄世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靶标代谢组学在不同代谢物群研究中的应用

    作为代谢组学的一种研究模式,靶标代谢组学常用于对特定的目标代谢物进行精确定性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特定结构功能类型的代谢物群,例如脂类、肉毒碱类、嘌呤嘧啶类或氨基酸类等。代谢物的准确定量将使代谢组学研究更全面更可靠,有助于更清晰地研究疾病机制,达到疾病预警、指导和评价治疗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在不同代谢物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杨杰;程建华;董方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阿曼托双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阿曼托双黄酮(amentoflavone,AF)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C57BL/6小鼠骨髓原代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对照组、AF 2.5和5μmol/L组,每组3复孔,给药12 h后换成普通培养基,给予12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于照后6和12 h分别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用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TNF-α的浓度。结果 AF对辐射后小鼠骨髓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降低辐射后细胞上清中TNF-α的浓度,且对照后6 h细胞作用明显(2.5μmol/L组P<0.05,5μmol/L组P<0.01);照后12 h也具有同样趋势,与照射对照组相比,5μmol/L组细胞上清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AF对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具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它可能是通过抑制辐射后骨髓细胞TNF-α的表达来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张晓娟;曲新艳;宋心怡;王兆芬;周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黄体酮纳米晶体胶囊的溶出度

    目的:建立黄体酮纳米晶体胶囊的溶出度考察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测定第一法,以900 ml浓度为0.2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溶出介质,转速75 r/min,溶出时间为45 min。使用HPLC法对溶出样品检测,采用Agilent TC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 );流动相:甲醇-乙腈-水(35∶40∶25,V/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1 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0.02%(n=15);溶液在24 h保持稳定(RSD=0.92%,n=8);在2.78~66.7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n=6)。结论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黄体酮纳米晶体胶囊溶出度的检测。

    作者:郑敏杰;张晓燕;孙建绪;郑爱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自噬在肿瘤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自噬是一种通过溶酶体途径分解代谢细胞内组分的过程。在细胞应激状态下,细胞通过自噬清除线粒体等损坏的细胞器和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和晚期,自噬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肿瘤发生早期,自噬降低肿瘤原发性基因不稳定性和蛋白聚集,以及激发抗肿瘤性免疫应答;在成熟的肿瘤中,细胞通过自噬对营养不足以及细胞过度增殖所致的代谢应激产生抵抗。自噬不仅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在特殊条件下,也可导致肿瘤细胞自噬性细胞死亡。自噬性细胞死亡可增加发生凋亡的肿瘤细胞对辐射治疗的敏感性。因此,肿瘤发生及肿瘤治疗中自噬的作用是双向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阐明自噬在肿瘤中发挥作用的详细机制。本文对自噬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地里夏提·白克力;伊利夏提·肖开提;李学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调节性B细胞的研究进展

    B细胞除了能通过产生抗体,提呈抗原来发挥免疫作用外,还有免疫抑制功能。机体内存在少量的调节性B细胞(Breg),能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肿瘤坏死因子等)或直接的细胞接触诱导免疫耐受、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等,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移植耐受的维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Breg细胞的功能相关分子、作用机制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邢陈;黎燕;沈倍奋;王仁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假病毒筛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假病毒是一种整合其他病毒囊膜糖蛋白所形成的具有外源性病毒囊膜、而自身基因组仍保持着源病毒基因组特性的一类病毒。假病毒因丧失了病毒的自我复制能力,具有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包括HIV、H5N1、HCV等病毒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基于假病毒技术进行研究的优势及局限性,还通过总结大量研究成果阐明了利用假病毒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假病毒药物筛选平台作为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实验手段,将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王萍;张高红;郑永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