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程雪梅;王峥涛;王长虹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控释、易去除、局部浓度高、安全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已经成为药品市场重要的一种剂型.经皮给药新剂型包括纳米粒、微乳、水凝胶、囊泡、微针.经皮给药新技术包括透皮促进剂、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促渗、光机械波、磁导入.这些新剂型和新技术可综合运用,以达到增加药物经皮吸收和控释的目的.本文评述了近年来药物经皮吸收的新剂型和新技术.
作者:杜丽娜;金义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DNA拓扑异构酶1(Top1)是一种重要的核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修复、染色质组装和染色体分离等细胞代谢过程中,控制和修饰DNA拓扑结构.而且,Top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过度表达.Top 1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确认,促进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目前,研究多的Top 1抑制剂主要是喜树碱类,已有3个喜树碱类药物上市(拓扑替康、伊立替康和贝洛替康).本文对Top 1结构和功能的新研究结果及其喜树碱类抑制剂的近期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郭晓鹏;冯思良;王金辉;俞腾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西尼罗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属.人体感染西尼罗病毒可引起西尼罗热、西尼罗脑炎等恶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因此,开发西尼罗病毒的有效防治药物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对西尼罗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志鹏;曾强;宋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AMP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重要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介导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延髓的前包钦格复合体是介导基本呼吸节律产生的重要部位,其中的AMPA受体可能对呼吸节律的形成发挥关键性作用.AMPA受体在延髓呼吸中枢广泛分布,通过调控延髓呼吸中枢发挥效应,这为使AMPA受体调节剂成为广谱的抗呼吸抑制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AMPA受体的正向变构调节剂AMPA因子(ampakine)能够对抗呼吸抑制,这一发现给呼吸抑制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AMPA受体与呼吸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高翔;雍政;宫泽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化学毒剂,由于其合成简单,损伤严重,一直是外军的主要化学战剂之一,近年来也成为恐怖活动的主要威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抗毒药物,仅能采取防护和对症治疗.为寻找切实有效的特效抗毒药,必须充分了解其作用机制,寻找不同的损伤信号分子.本文就近几年芥子气皮肤损伤的有关信号分子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物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作者:孙培培;刘红岩;应莺;陈贤;陆红;钟玉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两级玻璃撞击器(twin stage impactor,TSI)和新一代药用撞击器(next generation pharmaceutical impactor,NGI)的体外沉积率和粒度分布测定结果.方法 选用自制盐酸氨溴索吸入粉雾剂为模型药物,TurbospinR为吸入装置,运用TSI和NGI测定盐酸氨溴索吸入粉雾剂的体外沉积率和粒度分布.结果 TSI仅能得到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6.4 μm的细颗粒量,设置较为简单,不能获得药物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及其分布;NGI设置复杂,不仅能得到空气动力学粒径在不同粒径范围内的细颗粒量,又能获得药物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及其粒度分布,而由于内部结构复杂,药物回收相对繁琐.但是其更趋于精密化和自动化,操作简便.结论 与TSI相比,NGI在评价吸入粉雾剂质量时更为完善,有利于吸入粉雾剂的开发和发展.
作者:杨资伟;杨阳;李晗;陈启明;梅兴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反义寡核苷酸药物CT102的离子交换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对不完全硫代序列杂质5’(P=0)、3’(P=O)与CT102全长序列的分离情况进行了考察,采用DNA Pac PA-100阴离子交换柱(4 mm× 250 mm);流动相A为1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钠/25 mmol/L三羟基氨基甲烷(Tris),5%乙腈(V/V);流动相B为1 mmol/LEDTA二钠/25mmol/L Tris/1.5 mol/L溴化钠,5%乙腈(V/V);洗脱梯度为0~15 min,40%B~100%B;柱温50℃;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260 nm.结果 合成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杂质不完全硫代序列(P=0)能够实现与CT102全长序列的分离,CT102在75~12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 =0.9999,仪器精密度良好,日内精密度RSD为0.64%,日间精密度RSD值为1.19%,检测限为5μg/ml,低定量限为15μg/ml.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体系稳定,经济简便,不完全硫代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可用于CT102原料药的含量测定,也为规模化制备和终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冯指泉;鲁丹丹;高婵;邓新秀;汪崇文;王升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在蛋白翻译起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密切相关.随着对eIF4E功能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eIF4E及相关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目前已有部分相关抗肿瘤药物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本文综述了作用于eIF4E及相关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兴旺;吴冰;焦慎超;李晶晶;樊印波;刘丽娜;赵睿;李青青;刘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Bcr-Abl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抗伊马替尼耐药作用的Bcr-Abl抑制剂的研究.方法 基于STI-571与BMS-354825的结构设计了一系列以2-甲基-5-羰基-1,3-硒唑为母核的硒唑甲酰胺类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STI-571耐药细胞株K562的筛选.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共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16个,结构均经1H NMR、MS确证.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I7和I10对K562/R抑制活性与阳性化合物较为接近,化合物I11抑制作用强,并对K562/R表现出选择性.
作者:周丽;肖军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临床常用的镇痛药,通常用于中重度疼痛的治疗,但是此类药物常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和呼吸抑制等,同时存在较高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大大影响了药物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阿片受体拮抗剂与阿片受体激动剂组成的复方药物陆续上市,临床试验显示此类复方制剂可以减轻不良反应,降低药物滥用的风险,为阿片类镇痛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作者:石靖;许真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新一代测序仪以高通量、速度快、低成本为主要特征,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基因资源挖掘中已显示出巨大潜力.高通量测序技术已成为高效、大规模和全面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分析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和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海洋生物“组学”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基因挖掘中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
作者:周永红;柳国艳;阮增良;张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并辅以代谢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快速筛查和鉴定了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先导物二芳烃取代苯胺类化合物(DAAN)-4048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产物,并分析结构中的代谢软点.方法 应用质量亏损过滤技术在UPLC-QTOF-MS/MS上比较分析0h与2h孵育样品的数据,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液中筛查得到了DAAN-4048的10个代谢产物.应用仪器的碰撞能量梯度功能(MSE)对部分产物进行MS2分析,获得代谢产物的碎片,推断碎裂途径及产物结构.结果 结果表明,先导物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发生广泛的代谢,Ⅰ相代谢反应以氧化(羟基化)为主,Ⅱ相代谢主要以谷胱甘肽结合反应为主.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新型抗HIV先导物DAAN-4048的结构和代谢转化,发现易于发生代谢的位点和结构特征,为该类先导物结构优化和后续的临床前评价提供了科学指导.
作者:王瑞;魏霞;陈佳;秦炳杰;谢剑炜;李桦;谢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急性冠状动脉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后可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引起血栓事件等严重副作用.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和预防氯吡格雷抵抗有重要价值.氯吡格雷抵抗的治疗策略包括提高用药剂量、采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或替换第三代细胞色素P450受体拮抗剂等.本文对血小板功能监测方法和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王燕慧;裴一璇;张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盐酸米托蒽醌长循环热敏脂质体(M-LTL),建立其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并对其体内外热敏性进行研究.方法 薄膜分散及pH梯度法制备M-LTL,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脂质体中盐酸米托蒽醌(MIT)的含量,微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测定不同温度下M-LTL的释药率.以荷H22肝癌小鼠为肿瘤模型,肿瘤生长曲线和抑瘤率为指标,评价M-LTL的抑瘤效果.结果:M-LTL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92 nm,平均包封率为99.8%.辅料和溶剂不干扰主药含量测定,线性范围2~20.0 μg/ml.体外释药表明,药物在37℃与42℃下30 min内释药率分别为5.7%和63.7%.体内实验中M-LTL加热组和M-LT不加热组抑瘤率分别为81.5%和61.1%.结论 所制备的M-LTL粒径均一,包封率高.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M-LTL加热时能够快速释药,具有热敏性,与热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陆潇筠;龚伟;张慧;李志平;喻芳邻;梅兴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涤纶滤布改进口服液的过滤工艺,得到澄清、合格的制剂.方法 以涤纶滤布替换传统过滤工艺中的滤纸,放置于板框过滤机上,并添加滑石粉做助滤剂,再将此设备用于过滤血康口服液、银黄口服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等3种制剂,并与传统过滤方法所得制剂对比.结果 改进工艺所得3种制剂澄清,质量合格.结论 涤伦滤布改进过滤工艺符合口服液的制备要求,工艺简单稳定,可明显减轻劳动强度且生产成本更低.
作者:谢彦兵;李海兵;郭华;刘永学;李宝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鸭嘴花碱(vasicine)是从爵床科植物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及蒺藜科植物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inn.)等植物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吡咯并[2,1-b]喹唑啉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和研究、开发应用价值.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鸭嘴花碱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源、药理活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刘伟;程雪梅;王峥涛;王长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各36只.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大鼠采用改良2次注血法,将自体血注入到脑左侧基底节区,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2ml生理盐水或阿托伐他汀(20 mg/kg)灌胃,共7d.分别于出血后6h、12 h、1d、3d、5d和7d对各组大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的表达,脑出血后第3和7天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建模后6~12 h,模型组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其后评分逐渐下降;在建模后第5和7天,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建模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表达VEGF的阳性细胞即增多;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大鼠建模后6h、12h、1d、3d、5d和7d血肿周围组织表达VEGF的阳性细胞均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第3天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第7天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促进血肿周围组织VEGF表达,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成义;薛晓艳;郑魏;高峰;饶芝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检测大鼠血浆中阿瑞匹坦的HPLC法,并应用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血浆样品用液液萃取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150 mm ×4.6 mm,5μm);检测波长为210 nm,流动相为水相(3.4g磷酸二氢钾于1000 ml水中,磷酸调pH为3.0)-乙腈(55∶45),流速1ml/min.将建立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大鼠静注和口服3种粒径阿瑞匹坦(20、1和0.24μm)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阿瑞匹坦在0.1~5 μg/ml和5~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80和0.9999);定量限为0.1 μg/ml,方法的回收率≥70%,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生物样品检测的要求.大鼠静注阿瑞匹坦20 mg/kg后,消除半衰期为6.70 h,AUC为27.30 mg·h/L.大鼠口服3种粒径阿瑞匹坦150 mg/kg后,禁食条件下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3%、47.6%和68.2%,进食条件下分别为59.6%、57.7%和64.9%.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操作简便、准确、快速的定量检测血浆中阿瑞匹坦的HPLC法,可用于阿瑞匹坦的大鼠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与微米制剂比较,纳米制剂不仅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而且消除了食物效应.
作者:李倩;张晓燕;段月晓;郑爱萍;朱晓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是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通路中关键的信号转导酶,其激动后催化三磷酸鸟苷生成cGMP.cGMP作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之一,通过调节下游元件蛋白激酶G、cGMP依赖的磷酸二酯酶及cGMP门控离子通道,参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多种生理调节.sGC作为一个重要的药物靶标,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势,为这些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文就非NO依赖的sGC激动剂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宗晟;颜玲娣;宫泽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2013年上半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58种新药(包括修改说明书、新剂型和新组方),其中首次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12个、新生物制品5个.本文根据FDA批准药物的处方资料介绍新药的概况、作用机制、临床试验、适应证、剂量和用法、禁忌证、不良反应、黑框警告、药物相互作用及特殊人群中使用要点等,并讨论了批准新药在药物开发、研究和审评使中的首次事件.
作者:汤仲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