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能江;刘美平;赵毅民
目的 研究HI-6对膈肌局部梭曼染毒大鼠膈肌胆碱酯酶的重活化作用.方法 将大鼠麻醉后固定,沿腹正中线切开腹腔,暴露膈肌.梭曼局部染毒膈肌1和10 min后,局部或全身给予HI-6,于给药后24和72 h处死大鼠,取出中毒部位膈肌,用硫胆碱酶法显示终板的AChE活性,观察HI-6对胆碱酯酶的重活化作用.结果 膈肌局部梭曼中毒1和10 min后,局部给予HI-6 24和72 h对局部中毒膈肌胆碱酯酶均没有重活化作用,在光镜下观察不到棕褐色椭圆形的运动终板;而膈肌局部梭曼中毒1和10 min后,全身给予HI-6对局部中毒膈肌胆碱酯酶有明显的重活化作用,在光镜下可见到肌纤维上又出现了棕褐色椭圆形的运动终板.结论 HI-6全身给药对早期膈肌局部中毒的神经运动终板胆碱酯酶有重活化作用.
作者:孙岚;刘艳芹;宋东颖;蔡要欣;刘岩磊;王伊文;赵德禄;张英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考察已建立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络石藤提取物总木脂素含量方法的专属性.方法 以HPLC指纹图谱为检测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和聚酰胺两种柱层析方法对络石藤总木脂素提取物分别进行处理,使得到的两种产物的木脂素类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但黄酮类成分和含量差异悬殊.而后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对这两种产物进行总木脂素含量测定,若含量基本一致,表明分光光度法可以有效消除黄酮类成分对总木脂素含量测定的干扰,反之,需调整波长以提高专属性.结果 优化分离所得的大孔树脂层析产物和聚酰胺层析产物中木脂素类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大孔树脂层析产物基本保留了络石藤总木脂素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而聚酰胺层析产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极低,并且两种产物的分光光度法测定所得的总木脂素含量基本一致,表明已建立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有效消除黄酮类成分的干扰.结论 已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络石藤提取物中总木脂素含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
作者:于能江;刘美平;赵毅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芥子气是在多次战争中使用的有效的化学毒剂之一.作为典型的双功能烃化剂,芥子气的急性毒性和中毒人员的临床救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对芥子气给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和中毒人员的远后效应关注不足.作为已知的致突变和致癌剂,芥子气的生殖毒性尚不明确.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关于芥子气生殖毒性研究现状.
作者:贺茜;尚丽新;赵杰;肖良;王倩倩;聂菲;朱明学;张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本文从侦检、防护、洗消3个方面对美国、德国等国防化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指出轻巧、耐用、检测快速精准、远距离探测、无人化探测是侦检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采用新材料,发展后勤负担小、轻型舒适的防护装备是各国追求的目标;研制高效能、广谱、低腐蚀、环保无污染的洗消剂始终是一个重要趋势,重点发展高温、高压、射流、免水等洗消技术和大、中、小型系列洗消装备,满足多功能、智能化、快速机动的要求,以适应多样化、多层次、多目标的洗消需要.
作者:吴文娟;张文昌;牛福;任旭东;崔向东;孙景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考察在全氟异丁烯(PFIB)吸入毒理实验中引进清醒动物肺功能检测系统是否有助于PFIB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利用清醒动物肺功能检测系统,检测PFIB吸入中毒大鼠中毒前后不同时间的呼吸功能指标(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呼吸频率、吸气流量峰值、呼气流量峰值、潮气量和呼气量).结果 Wistar大鼠给予PFIB 150 mg/m3暴露吸入8 min,4 h后即观察到吸气时间、呼气时间明显缩短,8h后两者分别降至129 ms和215 ms,并持续至24h;在染毒后8h吸气流量峰值和呼气流量峰值显著升高,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潮气量和呼气量明显降低.结论 清醒大鼠肺功能检测系统操作简便快捷,数据稳定,灵敏度高,可及时有效检测出PFIB吸入中毒大鼠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可广泛应用于吸入毒理药理实验研究中.
作者:孙晓红;张宪成;黄春倩;孟革;付荦援;赵建;苏瑞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化学污染皮肤洗消剂(敌腐特灵Chn和Fra)的酸碱洗消效果.方法 采用体外酸(碱)敌腐特灵中和实验、大鼠在体皮肤酸灼伤实验、大鼠及家兔眼碱性灼伤实验等考察敌腐特灵的洗消效果.结果 敌腐特灵Chn、Fra 30 ml可使1ml 1mol/L HCI或NaOH溶液的pH中和至生理pH范围(pH 5.5~9.0),敌腐特灵洗消可降低酸损伤大鼠皮肤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降低家兔眼碱性损伤角膜表面前房液pH值,降低大鼠眼碱性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论 敌腐特灵Chn和Fra的酸碱洗消效果相当,具有明显的酸碱中和作用,对化学污染皮肤保护作用显著,可明显减少创面损伤,使用后创面可较快愈合.
作者:应莺;郭京艳;刘艳芹;刘红岩;王伊文;施建;钟玉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新型控暴剂辣椒素作为催泪瓦斯的主要组分,已被广泛装备于军队及警察部门,用于制止暴力犯罪和各种恐怖活动等.辣椒素可引起流泪、喷嚏、咳嗽等强烈不适症状或受累器官的疼痛,导致中毒人员暂时性失能.虽然辣椒素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控暴剂,但其诱发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等中毒事件,不得不使人们重新认识其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对辣椒素的致伤效应研究非常有限,相关医学防护急救措施更是缺乏,本文将就辣椒素的毒理学作用及防护措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骆媛;;王永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抗神经毒化合物HI-6在离体膈神经-膈肌上抗梭曼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离体膈神经-膈肌的收缩功能,同时,测定膈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观察药物对膈肌AChE活性的直接影响.结果 (1)采用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对膈神经-膈肌标本强直收缩曲线下的面积进行测量,较为直接地反映了膈神经-膈肌标本的生理功能,结果精确.(2) HI-6 10和100 μmol/L对正常膈神经-膈肌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1 mmol/L对正常膈神经-膈肌收缩功能有抑制作用.HI-6 10 μmol/L预防和治疗给药时,对梭曼抑制的标本收缩功能既没有保护作用也没有拮抗作用;100 μmol/L给药有一定的保护和拮抗作用;剂量增加到1 mmol/L时,保护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明显增强,且保护作用在30 min内佳.(3)预先给予HI-6不能减弱梭曼对大鼠离体膈肌AChE的抑制,梭曼中毒后给予HI-6对梭曼抑制的膈肌AChE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 HI-6对梭曼抑制的离体膈神经-膈肌收缩功能的恢复可能是直接生理对抗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膈肌酶活力有明显的恢复.
作者:刘艳芹;刘港;孙岚;王伊文;周文霞;张英鸽;赵德禄;王永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检测皮肤洗消剂PF2009对化学毒剂的体外消毒效率,对皮肤洗消剂PF2009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皮肤洗消剂PF2009按比例分别同梭曼(GD)、维埃克斯(VX)、芥子气(HD)混合,采用色谱分析法或T-135法于不同作用时间检测化学毒剂的剩余量.将皮肤洗消剂PF2009及其基质分别按相同比例与GD、VX或HD相互作用,1h后利用反应混合物进行在体动物实验,染毒后6d内观察动物存活情况,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或通过观察皮肤损伤面积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评价皮肤洗消剂PF2009的消毒效果.结果 洗消剂对VX和GD具有快速、高效的消毒效果,在洗消剂与两毒剂分别按照体积比50∶1进行消毒时,相互作用10 min后,其消毒效率均大于99%;洗消剂对HD也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混匀后静置10 min,消毒率达到80%以上,静置60 min,其消毒率达到94%.毒剂与洗消液有效成分的摩尔比为1∶10时,混匀60 min后GD消毒产物按照GD剂量4.54、9.0 mg/kg(以初始加入GD量计)腹腔注射(ip)家兔,VX消毒产物3.34 mg/kg(以初始加入VX量计)ip家兔,6d之内家兔全部存活,血液AChE活性均为正常对照的90%以上,而对应的基质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HD与PF2009消毒产物1 mg/cm2皮肤染毒组同HD基质消毒对照组相比皮肤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皮肤洗消剂PF2009在体外对毒剂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
作者:刘红岩;刘艳芹;应莺;林京玉;王伊文;左国民;朱海燕;钟玉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I对芥子气皮肤炎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胰酶活性抑制分析及明胶酶谱法评价SPI-I的蛋白酶活性抑制作用;检测SPI-I作用后体外培养HaCaT细胞及兔在体皮肤芥子气染毒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的水平,评价SPI-I对芥子气皮肤炎性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SPI-I体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胰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作用,SPI-I lmg/ml能够使HaCaT细胞内IL-6、IL-8水平由给药前的46 pg/ml和0.95 ng/ml分别降低至30 pg/ml和0.25 ng/ml,芥子气染毒皮肤后连续给予SPI-I 50 μg/cm2 3 d,皮肤IL-8水平由4.5 ng/ml降低至2.3 ng/ml.结论 SPI-I具有蛋白酶抑制活性,SPI-I可通过发挥其蛋白酶抑制作用缓解芥子气诱导的炎症反应.
作者:刘红岩;时辉宁;应莺;刘艳芹;郭京艳;王伊文;丁日高;钟玉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水母蜇伤是常见的海洋生物伤,其发生率随着近年来环境变化引起的水母爆发性增长在不断上升.水母毒素对心血管、血液、神经、肌肉等具有多种生物毒性,其作用机制不明确,水母蜇伤防治也以对症处理为主.注重水母蜇伤临床症状、救治措施与水母毒素纯化鉴定、作用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加速水母毒素研究的整体推进.
作者:肖良;王倩倩;王蓓蕾;王涛;张林;张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芥子气(sulfur mustard,HD)是一种糜烂性化学战剂,能造成皮肤、眼及呼吸系统等的损伤.虽然芥子气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展较早,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芥子气中毒后可产生多种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水解、氧化产物,谷胱甘肽、蛋白及DNA加合物,本文重点围绕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技术、体内分布及代谢行为等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作者:聂志勇;刘勤;陈佳;林缨;吴弼东;谢剑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应对多种威胁医学救治措施(multi-threat medical countermeasures,MTMC)是指寻求一组单一药物,使其能够预防、缓解或治疗多种因素引发的人体损伤.近来发现,尽管不同化学战剂作用部位、中毒机制及中毒后的症状表现各异,但是它们都涉及到了共同的信号通道、分子介质及一些细胞过程,这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可为MTMC研究提供较为明确的作用靶点,其中炎症反应及所参与的炎症介质与受体已成为MTMC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炎症反应与化学中毒救治进行综述.
作者:宋尚华;王永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入院率、病死率与室外空气污染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与直径≤2.5μm和≤10 μm的颗粒物(相应地以PM25和PM10表示)浓度相关.PM25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更容易富集重金属元素及挥发性有机物(VOC)、多环芳烃(PAH),可以随着人的呼吸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穿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体内器官和组织,加重或导致各种疾病.本文就颗粒物PM25的理化性质和进入体内的方式,以及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造成细胞的遗传毒性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岩磊;孙岚;张英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