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少腹逐瘀颗粒引起肝损害

张桂香

关键词:少腹逐瘀颗粒, 肝损害
摘要:患者女,27岁,因人工流产后月经不调口服少腹逐瘀颗粒1.6g, 3次/d.服药2个月后,患者出现皮肤及尿色发黄.又继续的服药1月余,症状加重伴乏力、恶心、呕吐,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即停用少腹逐瘀颗粒,并经保肝治疗2周未缓解而入院.查ALT 130U/L, AST 330U/L, TBil 141.4μmol/L, DBil 130.7μmol/L,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测均阴性,肝活组织免疫病理未检测到肝炎病毒,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给予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治疗.3周后,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而出院.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头孢哌酮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比较使用头孢哌酮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筛选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头孢哌酮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20例.分为2组:头孢哌酮组11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组105例.分别给予头孢哌酮1.0g,头孢哌酮/舒巴坦2.0g(头孢哌酮:舒巴坦=1:1),均溶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中,2次/d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60min.回顾性比较2组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转归、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发生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相同,均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过敏反应及胃肠道反应,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转归和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同,头孢哌酮组致死或严重(有后遗症)不良反应的构成比较头孢哌酮/舒巴坦组高,分别为0.9%、0和2.6%、0.头孢哌酮组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为(1.9±2.1)d,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的出现时间较晚,为(2.9±4.1)d.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出现4例视觉异常、1例血糖升高和1例声音嘶哑患者.结论:头孢哌酮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主要不良反应相似;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安全性更好,但应注意其引起的某些特殊不良反应.

    作者:刘皈阳;郭代红;陈超;马亮;赵鹏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警惕A型或B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出现致命的不良反应

    美国FDA于2008年2月8日发出紧急通知,已发现局部注射A型或B型肉毒毒素的部分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包括: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呼吸困难、抬头困难、下肢无力麻木等.

    作者:宣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出现肝损害39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8~9月39例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用阿苯达唑治疗出现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例肝损害患者中男27例(69.23%),女12例(30.77%).平均(36.44±9.77)岁.患者口服阿苯达唑400mg,3次/d,疗程3~17d,39例患者的ALT用和AST分别由(17.11±7.94)U/L升至(104.07±58.20)U/L,(14.80±3.93)U/L升至(45.48±29.77)U/L.患者经保肝治疗10个月后,其ALT和AST水平均恢复正常.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治疗出现肝损害(ALT和AST升高)可能和剂量、疗程以及联合用药有关.患者经保肝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可恢复正常.

    作者:卫红涛;王婧宇;史丽敏;程晟;刁宗礼;温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误用依地酸二钠可能致死

    2008年1月16日,美国FDA发布关于依地酸二钠的重要安全信息,警示患者和医生误将依地酸二钠替代依地酸钙钠用于螯合疗法及其他未被FDA批准的用法可能致死.

    作者:宣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乙醇使MDMA所致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加重

    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迷魂药)为合成的苯丙胺衍生物,作为娱乐消遣物质为青年人广泛滥用.MDMA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系统,并能引起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可能和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有关.MDMA常和乙醇合并滥用.乙醇可促使羟基自由基增多,并使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加重.

    作者:张开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隐匿性儿童汞中毒长期误诊1例

    汞中毒常因发生隐蔽、无特殊体征和症状,以及人们对其缺乏认识而误诊.本文报告1例长期误诊的汞中毒以期引起临床对其重视.患儿为10岁女孩,因抽搐伴发作性意识障碍2月余入院.体检:血压150/90mmHg,双手红肿疼痛,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机器样杂音.磁共振FLAIR像显示双侧额、顶、颞、枕叶皮层下异常高信号.血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水平均显著升高.尿汞浓度0.171mg/L.给予二巯丙醇驱汞治疗,血压恢复正常,抽搐及其他症状消失.追问病史,患儿病前2个月有多次和同学玩耍水银史.

    作者:杜旭芹;宋玉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甲巯咪唑治疗不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甲状腺危象导致死亡

    1例40岁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口服甲巯咪唑10mg, 3次/d.1个多月后出现高热、肛周疼痛,查白细胞减少,立刻停用甲巯咪唑,用甲硝唑、头孢呋辛抗感染,症状未缓解,并出现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少尿,5d后入院.查T 40℃, P 140次/min, R 30次数/min, BP 60/30mmHg.四肢可见散在瘀斑,肛周可见-1.5cm×1.5cm溃疡,有脓性分泌物.WBC 0.4×109/L, N 0.16, Hb 94g/L, PLT 11×109/L.骨髓检查:增生减低,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值(M:E)=0.5:1,粒、红细胞两系罕见,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少见,淋巴细胞0.51,浆细胞0.13,网状细胞0.345.血K+2.9mmol/L, Na+ 134mmol/L, Ca2+ 1.6mmol/L, AST 53U/L, ALT 207U/L,白蛋白20g/L,总蛋白48g/L.甲状腺功能检查:FT3 38.43pmol/L, FT4 38.36pmol/L,促甲状腺素未测到.尽管进行对症、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其甲状腺危象仍然存在.次日凌晨患者突然意识丧失,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黄进;刘静;丁丽;乔爱珍;王恒湘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后饮酒出现过敏性休克

    1名19岁男性因外伤,在皮试阴性后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IU.半小时后,患者饮酒约20ml即出现头晕,全身皮肤出现风团,耳垂、口唇肿大、胸闷、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查体P108次/min,R28/次min,BP60/30mmHg.经吸氧、抗过敏、补充电解质等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作者:胡幼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胺碘酮的肺毒性及其防治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的预防治疗.长期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其中以肺毒性为常见,发生率为1%~17%,多在连续用药3~12月后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胺碘酮致肺毒性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药物直接细胞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炎性反应或免疫反应的结果;患者原有肺部疾病、药物剂量较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与肺毒性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乏力、体重下降、发热等.胸片以肺实质和间质同时受累为常见.应用胺碘酮后,出现新发症状或原症状加重,新出现的胸片异常或胸部病变加重,肺功能检查示CO或肺总量下降15%,应考虑为肺毒性反应.建议使用胺碘酮前进行利益/风险评价,长期用药应使用小有效剂量,定期检测肺功能,以减少和及时发现肺毒性.一旦临床诊断为肺毒性,应及时减量和停药,多数患者停药后可缓解,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

    作者:陶海龙;马长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致突发性耳聋

    1名60岁女性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前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随后出现听力明显下降伴耳鸣,检查提示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经高压氧、葛根素治疗后,听力明显恢复.因眼科检查需要,再次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用药后患者又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当患者第4次使用该药后出现耳聋,治疗1月余,听力仍未恢复.

    作者:逄雯丽;姜莉莉;张德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溶血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溶血的机制.方法:用Beagle犬和豚鼠进行葛根素注射液的体内外溶血试验如下:制剂的溶媒丙二醇和pH值对体外Beagle犬红细胞的溶血作用;静脉注射葛根素对豚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致敏豚鼠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葛根素对Beagle犬和豚鼠红细胞的体外溶血作用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葛根素注射液大浓度时(10g/L)的pH值为4.48,可致Beagle犬红细胞溶血;而同pH值的0.9%氯化钠注射液未见引起Beagle犬红细胞溶血.含5%和10%丙二醇的葛根素注射液可引起Beagle犬红细胞溶血;单纯5%和10%丙二醇溶液未见引起Beagle犬红细胞溶血.豚鼠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组与0.9%氯化钠组比较,红细胞膜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未见引起氧化性溶血.葛根素注射液致敏豚鼠后与致敏前比较,未见红细胞溶血率升高,未见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豚鼠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能引起红细胞皱缩甚至破裂.体外非免疫性溶血试验显示葛根素注射液能直接致Beagle犬和豚鼠红细胞溶血,且与剂量相关.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溶血属于药物非免疫性溶血,可能与葛根素注射液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引起红细胞稳定性改变有关.

    作者:侯少贞;李耿;赖小平;叶木荣;陈建南;苏子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舒洛地特致腹泻2例

    1例43岁和1例81岁男性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血糖正常.因蛋白尿,加服舒洛地特50~100mg,2次/d.当舒洛地特使用总量达300~400mg时,2患者均出现腹泻,为稀水样便,1~2h1次,大便检查未见异常.停用该药后腹泻消失.第2例患者6d后再次服用舒洛地特50mg2h后,再次出现腹泻,停药后症状好转.

    作者:邓英辉;赵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鹿瓜多肽注射液静脉滴注出现过敏性休克

    一名56岁男性右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第14天给予鹿瓜多肽32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输注约2ml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悸、颜面潮红、大汗淋漓、呕吐,血压由130/76mmHg下降到80/50mmHg,立即停止滴注鹿瓜多肽,并进行抗休克治疗,1h后患者症状缓解.

    作者:刘铖;蒋俊杰;沈炳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诱发支气管哮喘

    1例65岁女性患者,因右眼青光眼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0.1ml,1次/d点眼,首次用药2h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大汗淋漓,HR 120次/min, P 160/100mmHg,双肺闻及哮鸣音.立即给予患者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10min后症状缓解.以后改用1%布林佐胺滴眼液,支气管哮喘未再出现.

    作者:马雪莲;陶海;韩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替比夫定阻断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妊娠妇女母婴HBV垂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妊娠妇女母婴HBV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至8月,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对婴儿HBV垂直传播有高度危险的妊娠妇女于妊娠28周至分娩后1个月期间服用替比夫定600mg,1次/d.5例妊娠妇女的HBV DNA≥1×107.观察其服药前和分娩前HBV DNA水平、肝功能及不良反应.检测新生儿HBV DNA、 HBsAg,观察其发育情况,并发症和进行Apgar评分.结果:5例HBV感染的妊娠妊娠妇女中,4例未检出HBV DNA (<5×102拷贝/ml),1例HBV DNA末降至可检测下限(HBV DNA 4.56×103拷贝/ml),5例新生儿发育正常,Apgar评分均为10分,HBV DNA<5×102拷贝/ml, HBsAg呈阴性.结论:替比夫定似对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有效,且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

    作者:刘敏;李丽;王玲;蔡皓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利培酮对受体的拮抗作用和相关不良反应

    利培酮为临床广泛应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对多巴胺D2受体、5-HT2受体、α1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及组胺H1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阻断多巴胺D2受体引致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阻断5-HT2和组胺H1受体引致体重增加和血糖升高.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头痛、头晕、注意力下降、便秘、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皮疹、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及性功能障碍等.

    作者:汪春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乙二醇中毒3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乙二醇为防冻剂的主要成分.乙二醇主要在肝脏内先后代谢为羟乙醛、乙醇醛、乙醇酸及草酸.这些代谢特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典型临床表现通常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摄入后12h内,乙二醇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第2阶段在摄入12~24h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心肺疾病;第3阶段在摄入后24~72h.出现肾小管坏死和肾衰竭.乙二醇致死量为1.4~1.6ml/kg[成人(70kg)约为100ml].一旦怀疑乙二醇中毒,应尽快测定乙二醇和乙醇酸血浓度明确诊断.中毒治疗原则包括早期及时洗胃,给予乙醇或甲吡唑解毒剂,血液透析,碳酸氢钠vitB6等.大多数乙二醇中毒患者经早期诊断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本文报告3例急性乙醇中毒,3例患者均为男性(48岁),每人服用防冻液约为150ml.2例出现头痛有,1例出现上腹不适、兴奋、躁动.3例患者在摄入乙醇后12~18h出现代谢性酸中毒,24h出现血尿.经洗胃和血液透析,给予法莫替丁40mg,10%葡萄糖酸钙20ml.4%碳酸氢钠静脉注射,38%白酒200ml口服.2例治愈,1例于摄入乙二醇后29h死亡.

    作者:李润萍;郑昊;张聿;张卫华;牟春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孢曲松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并肾功能衰竭

    一名58岁男性,既往有胆结石、肾结石、前列腺肥大、2型糖尿病、高血压史,因胆囊炎接受头孢曲松(药量不详)治疗3d后,出现全身麻疹样红斑,继而出现眼睑和双下肢水肿.第12天尿常规显示:RBC(++)~(+++),PRO(+++).入院后肾功能检查显示:BUN 43.20mmol/L、Cr 1268.0μmol/L、UA 855μmol/L,诊断为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并急性肾衰竭.给予血液透析、抗感染、激素、利尿、补液等综合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疹和水肿完全消退,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邹公民;李丽萍;张学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克林霉素静脉滴注出现低钾血症3例

    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3岁、26岁、29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分别接受克林霉素0.9g、1.2g、1.2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均出现全身乏力、肢体麻木无力、不能行走等症状.查体见四肢肌张力下降,上肢肌力Ⅰ~Ⅱ级,下肢肌力Ⅰ级,膝腱反射减弱,巴宾斯基征阴性.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1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血钾分别为2.3mmol/L、2.1mmol/L、2.0mmol/L.给予口服和静脉补钾后,3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血钾恢复正常水平.

    作者:刘芙蓉;田英平;石汉文;佟飞;姚冬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手机用药指导系统的先导研究

    目的:研发手机用药指导系统,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法:研制药学服务数据库、数据应用系统和短信收发设备建立手机用药服务系统(MPSS).该系统将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信息以短信发送至患者手机进行用药指导和医患交流.100例于2007年8~10月出院后继续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男57例,女43例,中位年龄55岁)参加MPSS性能测试和评价工作.100例患者中,60例为血液病,24例为肾病,16例为皮肤病.结果:每名患者接受服务时间平均为12.06d,用药指导品种平均为3.52种.回访调查显示,患者对MPSS的总体评价良好,服务质量评分为92.3分.结论:手机用药指导系统具有便利、快捷、可靠和覆盖率高的优点,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毛玉丹;张彦涛;翟所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