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荣生
患者女,16岁.因平时经常感冒抵抗力弱,经人推荐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力尔凡)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家人遂自行购置了力尔凡(甘露聚糖肽5 mg/支)20支.患者于2003年10月30日11:45自带药品前往当地村卫生所,由卫生所医生按说明书用0.9%氯化钠注射液2mL稀释后,常规肌肉注射.约5min后,患者自己骑自行车回家.12:00左右患者感觉不适奔向卫生间,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周丽芳;陈建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48岁.因左耳廓疼痛2天,于2004年3月24日就医于我院门诊.该患者有高血压史,但平时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维持在128/70 mmHg左右,心率在78次/min左右.经检查诊断为枕大神经炎,给予改善脑部供血、镇痛、活血化瘀治疗.服用复方曲马多(痛宁)1片,3次/d;甲钴胺(弥可保)1片,3次/d;银杏叶1片,3次/d.上午9:30,患者首次服用3种药各1片,约1h后出现口干,疼痛有所减轻;16:20再次口服各药1片.18:00左右,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口干,烦躁不安,血压145/97 mmHg(1 mmHg=0.133 kPa),HR 56次/min,出现喷射状呕吐,并持续呕吐.20:00左右血压157/97 mmHg,HR 58次/min.停用上述药物,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B6注射液100 mg静滴,甲氧氯普胺10 mg肌注.治疗后血压140/80 mmHg,HR 60次/min,并不间断呕吐到凌晨1:00,昏睡1日,症状逐渐减轻.以后未再服用复方曲马多片,继续服用甲钴胺片(弥可保)、银杏叶片,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血压130/75 mmHg,心率70次/min.
作者:王晓蕙;金伟华;陈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70岁.因发热、畏寒乏力、咳嗽、气促2 d,于2003年6月24日到我院就诊.既往无肝病史,有青、链霉素过敏史.查体:体温39℃,神志清醒,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散在哕音.入院时化验血常规:WBC 11×109/L,N 0.90;肝功能检测:ALT 38 U/L,AST 32 U/L,ALP 90 U/L,GGT 44 U/L,T-Bil 16 μ mol/L,D-Bil 3.6 μ mol/L.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5g加入5%葡萄粮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输入.治疗6d后,患者主诉全身乏力,因考虑发热所致未引起注意.第10天患者体温正常,但主诉乏力加重,小便颜色为浓茶色.检测肝功能:ALT 1013 U/L,AST 664U/L,ALP 480 U/L,GGT 694 U/L,T-Bil 28.4 μ mol/L,D-Bil 1.5 μ mol/L,甲、乙、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查均为(-).诊断为阿奇霉素引起的肝损害,停用阿奇霉素给予保肝、解毒等综合治疗10 d后,病情稳定转好.检测肝功能:ALT 40 U/L,AST 36 U/L,ALP 88 U/L,GGT 47 U/L,T-Bil 18 μ mol/L,D-Bil4.5 μ mol/L.
作者:杨淑清;刘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49岁.因带状疱疹,于2003年6月10日来院就诊.患者既往有美尼尔综合征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给予阿昔洛韦200mg,4次/d;利巴韦林颗粒剂150 mg,3次/d;西咪替丁200mg,3次/d;吲哚美辛25 mg,3次/d,口服.2 d后,因局部疼痛而加用异哌丙吡胺(巨痛安)50 mg,3次/d口服.第1次服用巨痛安2 h后,患者自觉四肢无力;第2次服用巨痛安约1 h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四肢无力,随后就诊.疑为巨痛安诱发美尼尔综合征,即嘱停用巨痛安,并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VitB6 200mg.治疗约30 min后,上述症状缓解,次日恢复正常,继续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带状疱疹.
作者:彭荣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女,56岁.因左下肢静脉曲张,为行左大隐静脉剥脱术,于2003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前30 min,为预防术后感染给予头孢吡肟1 g静脉推注.推入头孢吡肟注射液3 mL时,患者主诉心慌、口发麻,立即停止推注,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症状未见好转,患者主诉手脚均发麻,继而面色潮红、喉头水肿、烦躁不安、球结膜水肿和呼吸困难.
作者:蔡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患药物性肝炎住院治疗1个月,出院后持续黄疸4个半月,于2003年9月4日到我院就诊.患者于2003年3月26日因乏力、纳差、尿黄半个月,诊为肝炎收入我院治疗.
作者:侯志文;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探讨其易感因素,对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我院收集的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林建华;郭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69岁.因右侧肢体偏瘫3月,加重3 d于2003年8月7日入院.该患者高血压10年,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4℃,P 6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神志清楚,吐字不清.
作者:杜国安;王瑞芳;王高升;李燕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74岁.因纳差半年,水肿2月,加重伴憋气、呕吐2天入院.入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干燥综合征、肺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入院后经透析、降压等治疗,症状好转.由于第二次动静脉造瘘术后左前臂血肿形成,转胸外科,并使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用法:10g/次,2次/d静滴.治疗前实验室检测:血钾4.2 mmol/L,钠148 mmol/L,钙2.33 mmol/L,磷为1.23 mmol/L,CRE 435.04μ mmol/L,BUN 35.48 mmol/L.患者于用药后第3天晚出现腹泻,次日晨起出现憋气、手足抖动、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140/70 mmHg,呼吸28次/min,心率97次/min.治疗第4天检测:血钾3.8 mmol/L,钠144 mmol/L,钙1.63 mmol/L,磷10.23 mmol/L,CRE 561.237 μ mmol/L,BUN 41.63 mmol/L.临床诊断为高磷血症等.为查清楚高磷血症的病因,临床医生请临床药师以及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会诊,考虑为果糖二磷酸钠所致.停用果糖二磷酸钠,3 d后复查,血磷降至1.26 mmol/L,钾3.6 mmol/L,钠134mmol/L,钙1.94 mmol/L.
作者:谭玲;杨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40岁.因右踝肿胀疼痛,于2003年10月7日在我院综合科就诊,准备行关节腔穿刺,行局部皮肤消毒后在外踝下肿胀明显处穿刺,皮下注射2%盐酸利多卡困0.5 mL后约3 min,患者出观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悸.查体:BP 60/40 mmHg,P 100次/min,四肢远端皮肤发凉,伴四肢震颤.考虑为利多卡因注射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给予平卧吸氧,肾上腺素0.5 mg、地塞米松10 mg、异丙嗪25 mg肌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0mL静滴等综合处理.10 min后上述症状减轻,血压上升至120/80 mmHg,1 h后呼吸平稳,口唇红润,四肢温暖,临床症状消失.
作者:蔡朝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相关因素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1990年以来有关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210篇244例进行分析整理.结果:244例过敏性休克涉及12种药物,居前6位的是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氨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占93.8%.有过敏史者24.6%,无过敏史者30.3%,过敏史不清者45.1%.86.1%的过敏性休克发生于用药的20min内,首次用药占78.7%,死亡占8.2%.结论: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休克应引起医药人员高度重视,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做皮肤过敏试验及用药后密切观察是防治严重过敏事件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德才;张继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23岁,大学生.因头痛、咽喉痛、发热2天,于2003年6月21日晚10:00来我院门诊就诊.
作者:吴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女,50岁.因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动过速),于2003年5月12日收入院.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后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在保护心功能以及抗心律失常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福德)抗感染治疗.具体用法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0.6 g,2次/d静滴.5天后因病情需要停用左氧氟沙星,采用头孢哌酮与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剂联合治疗.5月19日,患者感全身皮肤瘙痒难忍,查见全身皮肤遍布粟粒状丘疹,以胸、背、颈等处明显,部分融合成片,当时考虑头孢哌酮引起,便停用头孢哌酮,并给予赛庚啶、地塞米松等治疗,症状反有所加重,后经停用克林霉素并继续抗过敏治疗,3天后皮疹缓慢消退,瘙痒消失.
作者:肖文星;宾建平;尚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发生的草药药害事件、草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以及各国管理部门对此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综合介绍.提出应切实加强对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中成药的说明书;做好中药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另外,应注意合理应用中成药,避免因其不正确应用或滥用而出现危害,影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
作者:陆丽珠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