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经盆底超声分析妊娠、分娩和盆底肌锻炼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李一冰

关键词:经盆底超声, 妊娠, 分娩, 盆底肌锻炼, 盆底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经盆底超声分析妊娠、分娩以及盆底肌锻炼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实施分娩的产妇,结合患者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30例)、第二产程剖宫产组(30例)、阴道分娩组(30例),统计三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症状的发生率.另选70例实施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比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给予盆底肌锻炼,统计两组产妇中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症状的发生率.对比两次研究中不同分娩方式、锻炼方式在患者膀胱颈口下移程度(BND)、子宫颈外口移动程度(CD)、直肠壶腹移动程度(RAD)等超声检测结果 上的差异.结果 阴道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30.0%)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锻炼方式的产妇均未出现盆底器官脱垂症状.剖宫产组产妇BND、CD、RAD低于阴道分娩组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第二产程剖宫产组RAD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D、CD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能有效降低产后尿失禁症状发生率,而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剖宫产均会对产妇早期盆底损伤造成一定损伤,同时盆底肌锻炼能有效降低产后尿失禁症状发生率,有效修复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盆底损伤症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稳定期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早期针灸配合康复锻炼用于脑卒中稳定期老年患者中对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30例稳定期脑卒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rathel指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3、4周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ra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针灸配合康复锻炼用于老年稳定期脑卒中患者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杰;孟庆天;周亚;张建博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奥硝唑与丁硼漱口液联用治疗牙周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奥硝唑与丁硼漱口液联用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牙周炎患者,在规范牙周基础治疗后,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奥硝唑治疗,观察组采取奥硝唑与丁硼漱口液联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牙龈出血指数为(1.48±0.23),菌斑指数为(1.41±0.32),牙周袋深度为(4.26±0.55)mm,牙龈肿痛程度为(0.81±0.29)分,观察组患者牙龈出血指数为(0.88±0.21),菌斑指数为(0.99±0.14),牙周袋深度为(2.64±0.39)mm,牙龈肿痛程度为(0.56±0.15)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奥硝唑与丁硼漱口液联用治疗牙周炎,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应用.

    作者:杨悦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

    目的 观察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 74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联活菌制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肠道菌群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术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分别为(9.3±0.6)、(9.1±0.7)、(8.2±0.4)、(8.1±0.6)copies/g和(1.4±0.2),术后10 d分别为(8.4±0.5)、(7.9±0.6)、(9.4±0.7)、(9.3±0.8)copies/g和(0.8±0.2),术后60 d分别为(9.1±0.6)、(8.9±0.7)、(8.7±0.5)、(8.3±0.5)copies/g和(1.3±0.2);对照组术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B/E值分别为(9.3±0.6)、(9.0±0.8)、(8.1±0.5)、(8.1±0.7)copies/g和(1.4±0.3),术后10 d分别为(8.0±0.4)、(4.3±0.6)、(9.9±0.8)、(9.6±0.8)copies/g和(0.6±0.1),术后60 d分别为(8.4±0.6)、(6.9±0.5)、(9.2±0.7)、(9.1±0.5)copies/g和(0.9±0.2).两组术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B/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0 d与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0、60 d与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同时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前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值(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相同时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明显降低,而大肠杆菌以及粪肠球菌数量明显上升,肠道菌群呈现失调状态,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出现异常;给予患者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情况.

    作者:夏冰清;朱晶宇;阮巍山;高燕萍;叶建明;张秋生;曾志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龙氏正骨结合肌肉拉伸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龙氏正骨结合肌肉拉伸治疗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腰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肉拉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直观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痛患者在肌肉拉伸治疗基础上联合龙氏正骨治疗效果理想,能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宽举;刘昕;刘日琳;郭章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两种颌间牵引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颌间牵引钉牵引和牙弓夹板结扎颌间牵引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6例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手术采用颌骨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并颌间牵引,其中30例采用颌间牵引钉牵引并纳入观察组,36例采用牙弓夹板结扎颌间牵引并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种牵引方式所耗时间、两种不同牵引方式对患者口腔情况及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牵引所耗时间9~13 min,平均(11.34±0.24)min,对照组牵引所耗时间57~63 min,平均(61.03±2.14)min,两组牵引所耗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两组患者软垢指数(DI)、牙龈指数(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两组患者DI、GI指数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牵引后,两组DI、GI指数较牵引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DI、GI指数均回落至牵引前水平,与牵引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I、GI指数较牵引后虽有下降,但明显高于牵引前(P<0.05).两组患者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无不良咬合现象.结论 颌间牵引钉牵引较传统牙弓夹板结扎颌间牵引操作简便,安全性更佳,对口腔的不良影响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谢奕文;林玉娇;林嘉旭;王友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18例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患者18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开腹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患者13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10.2±20.3)min、术中出血量(58.6±10.2)ml、术后排气时间(1.9±0.5)d、进流质饮食时间(3.2±0.6)d、术后住院时间(7.9±2.0)d;对照组手术时间(135.2±22.5)min、术中出血量(158.6±42.0)ml、术后排气时间(2.9±0.7)d、进流质饮食时间(5.9±1.1)d、术后住院时间(17.8±5.2)d.观察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1.1%,对照组复发率为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外来务工人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外来务工人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方法 200例幽门螺杆菌的外来务工人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酒石酸铋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胶体酒石酸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症状积分.结果 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症状积分分别为(2.25±0.42)、(1.06±0.32)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的(3.87±0.63)、(2.58±0.5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外来务工人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取得了良好地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应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作者:周琼;彭华明;王晓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磷酸西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对磷酸西格列汀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73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质量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58±1.21)mmol/L,明显低于参照组的(8.98±2.98)mmol/L;实验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87±1.52)mmol/L,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3.13±2.77)mmol/L;实验组患者胰高血糖素水平为(40.23±4.32)mU/L,明显低于参照组的(63.36±5.67)mU/L;实验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42±1.23)%,明显低于参照组的(8.87±1.88)%;实验组患者体质量指数为(14.47±6.48)kg/m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6.58±5.84)kg/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03、11.52、27.72、5.51、11.86,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张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30例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7.6±11.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9.46±10.83)ml,平均住院时间(4.9±0.8)d,术后3、6、9、12个月随访,性生活正常.12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度阴道前壁膨出,15例患者术后频有尿意感,3个月后症状自然消失,手术完成后3个月有10例患者出现下腹部坠胀牵拉感,手术完成后6个月上述症状全部消失.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期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术安全易行,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且损伤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红霞;陆瑞;耿悦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宫颈癌7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7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并注入化疗药物.分析患者治疗后肿瘤变化、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7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5~312 min,平均手术时间(216.0±54.5)min,术中出血量为(306.2±86.8)ml.所有病例均插管成功,76例患者中4例放疗后复发,均为少血供型;其余72例患者均为血供丰富,其中32例单侧为主,40例为双侧血供平均者,双侧子宫动脉发出的血管网之间有吻合支.肿瘤供血子宫动脉主干不同程度增粗,肿瘤新生血管扭曲,肿瘤染色明显.76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70/76),6例患者无明显变化.介入化疗有效且有手术指征的65例患者均在一次介入化疗2~3周进行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呕吐、白细胞下降、下腹疼痛或坠胀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患者在3~8 d内出现缓解.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1次随访,6个月后每6个月随访1次,截止本次研究终点,共计完成67例治疗有效的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随访;5例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给予对应的放射治疗后再评价显示好转;1例患者在治疗1年内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分别于手术后11个月与17个月发生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宫旁转移复发,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宫颈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曹海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大黄的药理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

    为探讨和分析大黄的药理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本文研究总结大黄药理和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发现大黄存在抗菌、泻下、抗肿瘤、降压、消炎镇痛、排毒以及减肥降脂等功效,对精神病、肾功能不全、胰腺炎以及肝胆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对于肾脏病来说,大黄的治疗作用是依据大黄存在多种生理活性,大黄存在调节免疫、抗菌消炎、利尿消肿、活血解毒以及调节代谢等作用,对受损肾组织起到保护和修复,对系膜细胞的DNA合成也存在抑制作用,利于蛋白质代谢,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被抑制,废物毒素排泄加快.

    作者:宋侠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大承气汤联合奥曲肽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大承气汤联合奥曲肽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68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实验组给予大承气汤联合奥曲肽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53%,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采取大承气汤联合奥曲肽治疗,能显著缩短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卢嘉勇;吕保阶;李佩侃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体位训练联合热庵包热敷在预防甲状腺外科体位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体位训练联合热庵包热敷在预防甲状腺外科体位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处理措施不同分为A组(对照组,30例)、B组(研究组,35例)和C组(研究组,35例).A组未进行任何干预性治疗措施,B组仅进行术前干预,即体位训练法,C组患者术前进行体位训练,术后颈部用热庵包热敷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头痛、呕吐、耳鸣和颈部放射痛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头痛、呕吐、耳鸣和颈部放射痛体位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患者头痛、呕吐、耳鸣和颈部放射痛体位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7.1%、14.3%、8.6%、8.6%,均低于B组的31.4%、34.3%、20.0%、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外科体位综合征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引起的,在术前进行体位训练,术后采用热庵包热敷法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健东;梁务容;陈宇宁;胡启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

    目的 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方法 2508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有24383份标本做完酶联免疫检测后又进行核酸检验.比较两种检验准确率.结果 24383份标本,其中酶联免疫检测阳性130份,准确率为0.53%,核酸检验阳性32份,准确率为0.13%,两种检验方法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核酸检验对血液病毒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灵敏度,能大大减少误检、漏检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虢娟;邓凯航;林雪珍;赖艳娥;李尚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WAVE-ONE联合pathfile用于老年患者前牙区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WAVE-ONE联合pathfile镍钛器械与机用ProTaper预备根管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老年前牙区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使用WAVE-ONE+pathfile预备根管,B组使用机用ProTaper预备根管,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A组平均根管预备时间为(4.4±0.5)min,明显短于B组的(6.7±0.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根管充填成功率为90%,与B组的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过程中舒适率为90%,明显高于B组的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 d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VE-ONE联合pathfile能提高根管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谢苗苗;兰馨;何辉权;孟婷;叶钟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三七的药理作用与真伪鉴别

    三七具有保肝利胆、抗血栓、抗炎镇痛、补血以及止血等功效,对泌尿生殖、中枢神经、循环以及消化等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在临床应用中,可通过性状观察和理化方法进行鉴别,确保三七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本文阐述三七的药理作用,并总结如何辨别三七的真伪,为临床中三七的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秦海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丙二醛(MDA)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OD、MDA水平及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OD、MDA水平及NIHSS、BI评分均优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选择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岭海;陈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COPD伴发的高血压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发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COPD伴发高血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76.4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26.47%,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COPD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相比其他方案而言,更具有推广的价值.

    作者:黄杰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8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顺序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加用强化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3.75±5.82)分,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4.67±7.73)分,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SDS评分为(45.11±4.28)分,乙组患者的SDS评分为(56.39±6.27)分,甲组患者的SDS评分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SAS评分为(45.08±4.31)分,乙组患者的SAS评分为(56.72±6.38)分,甲组患者的SAS评分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强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也明显得到了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王玉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咪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目的 研究咪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88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4例.单一治疗组采用咪唑斯汀口服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咪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瘙痒评分、风团数量的差异.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的84.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L-4、IFN-γ和瘙痒评分、风团数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单一治疗组为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效果优于单一咪唑斯汀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水平,对于瘙痒严重患者早期联合其他抗组胺药,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黄文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