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外剖宫产术2例临床分析

王静;冯淑霞

关键词:剖宫产术, 腹膜外, 二次, 胎膜早破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行腹膜外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第1例产妇采用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第2例产妇采用Waters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例产妇均无血管、膀胱、输尿管等损伤,无术后并发症,术后胃肠功能几乎不受影响.2例产妇切口均Ⅰ级/级甲愈合,均无切口感染的发生,第1例产妇住院8 d、第2例产妇住院10 d.结论 腹膜外手术不干扰腹腔脏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要合理应用,鉴于膀胱分离有一定难度,有损伤血管、膀胱或输尿管的可能,在紧急情况下不宜采用,在盆腔探查术或附加手术时不宜采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18例采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患者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18例患者出现视觉障碍模糊共有2例,转氨酶升高共有1例,低血钾共有1例,白细胞下降共有2例,经过积极治疗以及精心护理后,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对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加速患者病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潇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比较常规内科药物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老年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 比较常规内科药物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老年心肾综合征(CR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老年CR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CRRT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死亡12例,病死率为32.4%;观察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8.1%;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73,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B型脑钠肽(BNP)、肌酐(Scr)、胱抑素C(Cys-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均低于对照组,72 h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10、64.629、17.086、12.540、7.317、19.622,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内科药物治疗,CRRT治疗老年CRS患者临床效果更优,更具推广价值.

    作者:杨思源;陈耀中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对产科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对产科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60例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产妇作为观察组,60例妊娠早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在妊娠早期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妊娠早期TSH水平低于对照组,FT4、TPOA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10、16.056、10.607,P<0.05).观察组产妇围生期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率、妊娠期糖尿病率、早产率分别为11.67%、16.67%、13.33%,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00%、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胎盘早剥率、产后出血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早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产妇尽早接受治疗可改善早期甲状腺功能,降低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谢菁菁;张媛;李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口腔修复中的磁性附着体应用及有效性评定

    目的 观察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接受义齿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修复过程中均给予磁性附着体,对治疗前后的咀嚼能力、固定力以及随访后的并发症、满意度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前咀嚼能力评分(0.25±0.04)分、治疗后3 d咀嚼能力评分(0.67±0.05)分、治疗后1个月咀嚼能力评分(0.73±0.06)分,治疗后3 d、1个月的咀嚼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治疗前固定力(1.42±0.15)N、治疗后3 d固定力(4.22±0.25)N、治疗后1个月固定力(4.75±0.30)N,治疗后3 d、1个月的固定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对20例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其中发生根面龋0例,义齿断裂0例,牙龈炎1例(5.00%);满意度为95.00%.结论 口腔修复中应用磁性附着体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咀嚼能力,并且还能增强义齿固定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彩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142例足癣的病原菌及其微环境分析

    目的 探讨足癣致病真菌的菌种组成及足部微环境.方法 对142例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的足癣患者使用分离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皮肤生理分析仪检测足癣患者皮损处的生理指标.观察真菌菌种鉴定结果 及皮肤微环境检测结果.结果经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鉴定出11种致病菌.其中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菌种分别为:红色毛癣菌28株(41.79%),须癣毛癣菌9株(13.43%),断发毛癣菌3株(4.48%),紫色毛癣菌4株(5.97%),白念珠菌1株(1.49%),近平滑念珠菌4株(5.97%),光滑念珠菌2株(2.99%),絮状表皮癣菌5株(7.46%),小孢子菌属2株(2.99%),毛孢子菌属3株(4.48%),混合感染6株(8.96%).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的菌种分别为:红色毛癣菌22株(29.33%),须癣毛癣菌13株(17.33%),断发毛癣菌2株(2.67%),紫色毛癣菌5株(6.67%),白念珠菌4株(5.33%),近平滑念珠菌7株(9.33%),克柔念珠菌5株(6.67%),光滑念珠菌2株(2.67%),絮状表皮癣菌3株(4.00%),小孢子菌属4株(5.33%),毛孢子菌属4株(5.33%),混合感染4株(5.33%).毛癣菌属中的红色毛癣菌是两种类型患者中占比高的菌种,为主要致病菌.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念珠菌属的分布比例为24.00%(18/75),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的10.45%(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皮损处的温度为(25.99±1.15)℃、湿度为(15.63±4.33)、酸碱度为(5.94±0.60)、油脂含量为(4.84±5.08);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的温度为(26.12±1.16)℃、湿度为(61.88±19.05)、酸碱度为(6.03±0.99)、油脂含量为(5.77±3.73).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皮损处温度、酸碱度和油脂含量与趾间浸渍糜烂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趾间浸渍糜烂型患者皮损处湿度显著高于足底水疱鳞屑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足癣应根据足癣的类型和感染菌株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红色毛癣菌和念珠菌这类真菌重点防治.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还应注重足部护理工作,保持患病部位清洁干爽.

    作者:宋鹏飞;何君;黄芩;陈加媛;贺勤;徐娟;王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应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的价值

    目的 研究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应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的价值.方法 1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超声诊断及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观察病理诊断良恶性病变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分情况.结果 1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病理诊断恶性53例,良性97例;常规超声诊断恶性56例,良性95例;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恶性52例,良性98例.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2.0%,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8.0%,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良性占位大多位于1~4分,恶性占位则大多位于4~7分.结论 临床上利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开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助于提升准确率,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覃业志;李凤;叶发美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患沟通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64.8±2.9)分,实验组为(64.9±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SAS评分为(41.3±2.6)分,实验组为(23.3±1.4)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依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护患沟通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进而保证治疗效果,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刘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女性不孕与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女性不孕与解脲支原体(UU)以及沙眼衣原体(CT)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40例不孕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4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宫颈分泌物的检测,对比两组宫颈分泌物的UU、CT及UU+CT阳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UU阳性例数为76例,阳性率为31.67%,对照组患者的UU阳性例数为31例,阳性率为12.92%;观察组UU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T阳性例数为81例,阳性率为33.75%,对照组患者的CT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10.42%;观察组C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UU+CT阳性例数为41例,阳性率为17.08%,对照组患者的UU+CT阳性例数为15例,阳性率为6.25%;观察组UU+C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和CT感染与女性不孕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孕女性的UU和CT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女性,在临床体检中,女性患者如果检查出UU和CT感染阳性,应尽早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者:马静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左心室重建术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左心室重建术(SVR)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IHF)的临床效果.方法 204例冠心病合并IHF患者,随机分为Ⅰ组(82例)及Ⅱ组(122例).其中Ⅰ组行CABG;Ⅱ组行CABG同期SVR.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204例患者术后并发低心排26例,室性心律失常18例,肺部并发症10例.Ⅰ组术后死亡4例,死于重度低心排和心律失常.Ⅱ组死亡1例,死于重度心律失常.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前,Ⅰ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大于Ⅱ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均较本组术前缩小,LVEF较本组术前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LVEDD、LVES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同期SVR安全有效,尤其适合左心室扩张明显的患者.

    作者:颜峻;蒋树林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红外热成像与CT/MRI在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 探究红外热成像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CT检测、MRI检查及红外热成像;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红外热成像图的特点并描述;分析比较红外热成像与CT/MRI检测的阳性率和阴性率;观察并比较红外热成像与CT/MRI检测对腰部、大腿前侧、大腿后侧、大腿外侧、膝关节小腿前侧、小腿后侧、踝关节、足底内侧及足底外侧等部位损伤情况的检出率.结果 与正常人体红外热成像图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热像图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患者的损伤部位色彩严重不匀,脊柱力线呈现间断且不完整;肢体两侧和臀部呈现明显热度不对称,两侧部位呈现局部片状高温或低温;腰骶部菱形窝表现为热度不对称.1000例患者经CT/MRI确诊,经红外热成像检测阳性944例,阴性56例,阳性率94.40%,阴性率5.60%.以CT/MRI检测到的患者病变部位为标准,红外热成像检测与CT/MRI检测对腰部、大腿前侧、大腿后侧、大腿外侧、膝关节小腿前侧、小腿后侧、踝关节、足底内侧及足底外侧等部位损伤情况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外热成像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易于操作,能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检测.

    作者:梁芳;张志海;邓燕霞;李卫星;袁晓鹏;刘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30例有效护理方式研究

    目的 探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有效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应用小剂量阿加曲班预防深静脉血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护理后,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为(5.42±0.61)mPa·s、全血粘度低切为(8.73±1.33)mPa·s、血浆比粘度为(1.49±0.10)mPa·s、血浆纤维蛋白原为(3.49±0.97)g/L,均显著优于对护理前的(5.79±0.65)mPa·s、(9.53±1.35)mPa·s、(1.57±0.12)mPa·s、(3.99±0.9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躯体健康评分为(70.12±16.01)分、生理健康评分为(56.45±11.12)分、物质生活为(45.68±7.54)分、心理健康评分为(68.54±6.25)分,均显著优于护理前的(60.25±15.65)、(50.26±10.12)、(40.32±7.02)、(60.56±5.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过程中,应用有效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相关指标,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应广泛推广.

    作者:王素岩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护理探讨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74例帕金森病患者,对其非运动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护理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74例患者,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51.22±6.34)分、护理后为(46.65±3.02)分,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52.12±5.78)分、护理后为(47.45±5.02)分,护理后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使其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曹晓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其中4例患者超声检查图像未见显著异常;32例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厚度有明显增厚;28例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内部有低回声减低或不均匀;38例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存在撕裂,对于韧带完全撕裂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内纤维状强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同时伴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血肿,对于韧带部分撕裂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内纤维状强回声部分中断,同时伴低回声或不伴回声.60例患者的前臂外翻试验结果提示:34例患者表现为肘内侧肱尺关节间隙明显增大;10例患者表现为韧带附着处肱骨内上髁碎骨片,4例患者表现为尺骨冠突碎骨片.60例患者中,有20例合并屈肌总腱损伤,超声检查可见屈肌总腱损伤处局部回声不均匀,其中有10例可见关节腔积液.结论 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准确的定位患者的韧带损伤位置,同时能够对韧带损伤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值得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治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金彩一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肥大局部组织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观察组实施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65.4±11.5)min、术中出血量(212.4±24.5)ml、术后住院时间(6.0±0.8)d、留置尿管时间(4.9±0.6)d、膀胱冲洗时间(1.8±0.5)d优于对照组的(76.3±11.8)min、(382.4±28.5)ml、(7.1±0.9)d、(5.2±0.6)d、(2.2±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78,P<0.05).结论 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疗效显著,与传统切除术相比具有并发症少、手术耗时短、术后膀胱冲洗及留置导尿时间短等特点,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纪洪亮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据用药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0%;替罗非班组显效4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0%;替罗非班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9.56±3.42)s和(60.51±20.41)%,替罗非班组分别为(29.54±3.56)s和(61.73±20.65)%;治疗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34.28±0.86)s和(30.22±10.86)%,优于对照组的(30.54±0.56)s、(42.73±1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5例再发心肌梗死,有12例出现顽固性心绞痛,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33%;替罗非班组仅有2例出现顽固性心绞痛,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替罗非班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皮肤黏膜轻微出血,1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替罗非班组有2例皮肤黏膜轻微出血,1例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且出血等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尚忠学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产后乳房胀痛护理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产后乳房胀痛护理两种方法 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产后乳房胀痛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给予中医穴位催乳按摩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乳房疼痛程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8±0.7)分,对照组产妇VAS评分为(4.2±1.3)分,研究组产妇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妇乳房胀痛采取中医穴位催乳按摩护理,可以使产妇的疼痛明显减轻,使产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徐明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收治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中,以阿司匹林为常见药物和代表性药物,且用药频次高;36例非甾体抗炎药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不良反应具体为胃肠道(44.44%)、肝脏(8.33%)、神经系统(13.89%)、泌尿系统(2.78%)、血液系统(5.56%)、过敏(19.44%)、心血管事件(2.78%)、妊娠期(2.78%).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此外还有肝脏、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心血管事件、妊娠期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进行预防处理,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袁本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与相关研究作出参考.方法 6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早期乳腺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乳腺癌保乳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4.89±7.85)min,手术出血量为(60.12±5.77)ml,住院时间为(10.51±3.88)d,术后引流量为(323.74±52.35)ml;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3.15±11.74)min,手术出血量为(86.32±9.98)ml,住院时间为(41.46±7.26)d,术后引流量为(564.11±71.67)ml.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手术后引流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保乳术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研究.

    作者:王运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剖宫产术后疼痛护理的实施与效果探究

    目的 探究疼痛护理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14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70例.常规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产妇护理后的疼痛相关血清指标水平、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干预组产妇护理后疼痛相关血清指标水平、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产妇对护理及时性、合理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8.81±2.56)、(18.37±2.16)、(18.49±2.20)、(18.16±2.35)分,干预组分别为(22.68±1.71)、(22.46±2.21)、(23.04±1.63)、(23.82±2.15)分,干预组产妇对疼痛护理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护理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可显著缓解产妇的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淑坤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DNT延长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到达医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70例AIS患者,均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DNT不同分为延误组(DNT>60 min,37例)和非延误组(DNT≤60 min,3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AIS患者DNT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延误组和延误组NIHSS评分分别为9(2,18)分和11(5,17)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0.05).非延误组既往有脑卒中史的比例较延误组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延误组的血压、血糖低于延误组,发病到入院时间、患者及家属决策时间短于延误组,心源性脑梗死率、醒后脑卒中率低于延误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既往无脑卒中病史、入院时血糖、血压不达标、心源性脑梗死、醒后脑卒中、家属决策时间长等因素易发生DNT延长.相反,有脑卒中史、入院血压、血糖达标、非心源性脑梗死、发病时间明确、家属对溶栓认知程度高、决策时间短,DNT缩短.

    作者:张晋欣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