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DNT延长的原因分析

张晋欣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到达医院到静脉溶栓时间, 静脉溶栓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到达医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70例AIS患者,均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DNT不同分为延误组(DNT>60 min,37例)和非延误组(DNT≤60 min,3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AIS患者DNT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延误组和延误组NIHSS评分分别为9(2,18)分和11(5,17)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0.05).非延误组既往有脑卒中史的比例较延误组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延误组的血压、血糖低于延误组,发病到入院时间、患者及家属决策时间短于延误组,心源性脑梗死率、醒后脑卒中率低于延误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既往无脑卒中病史、入院时血糖、血压不达标、心源性脑梗死、醒后脑卒中、家属决策时间长等因素易发生DNT延长.相反,有脑卒中史、入院血压、血糖达标、非心源性脑梗死、发病时间明确、家属对溶栓认知程度高、决策时间短,DNT缩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护理对策和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护理干预对策和临床效果.方法 9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44/4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肺结核治疗有效率为71.11%(32/45),血糖控制良好率为77.78%(35/45);参照组肺结核治疗有效率为35.56%(16/45),血糖控制良好率为48.89%(22/45);研究组肺结核治疗有效率及血糖控制良好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特布他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与FVC的比值(FEV1/FVC)]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及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及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FEV1、FVC及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揭俊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针对性护理在社区家庭病床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在社区家庭病床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社区家庭病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及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治疗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试验组按时(量)服药率(90.00%)、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住院治疗率(25.00%),均优于对照组(60.00%、45.00%、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在社区家庭病床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温玉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应用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疗效体会

    目的 探析对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1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与微创组,各60例.传统组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微创组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愈合情况、瘢痕接受程度、术后乳房对称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切口感染与乳晕感觉异常患者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传统组有2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例发生乳晕感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对良性乳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病情显著改善且极大程度满足部分对外形美观有要求的心理需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施海文;承晓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中药热敷及手法按摩在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中药热敷及手法按摩在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热敷及手法按摩,对比两组产妇母乳分泌情况、乳房肿胀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产妇奶量分泌优良率为91.11%,对照组为71.11%,观察组产妇奶量分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重度肿胀例数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5).结论 将中药热敷及手法按摩应用在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乳房护理中,可有效提升产妇奶量分泌优良率,减少乳房肿胀情况,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剖宫产术后疼痛护理的实施与效果探究

    目的 探究疼痛护理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14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70例.常规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产妇护理后的疼痛相关血清指标水平、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干预组产妇护理后疼痛相关血清指标水平、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产妇对护理及时性、合理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8.81±2.56)、(18.37±2.16)、(18.49±2.20)、(18.16±2.35)分,干预组分别为(22.68±1.71)、(22.46±2.21)、(23.04±1.63)、(23.82±2.15)分,干预组产妇对疼痛护理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护理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可显著缓解产妇的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淑坤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90例小儿哮喘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雾化治疗,参照组患儿施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予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结论 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作者:李燕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护理探讨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74例帕金森病患者,对其非运动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护理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74例患者,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51.22±6.34)分、护理后为(46.65±3.02)分,护理前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52.12±5.78)分、护理后为(47.45±5.02)分,护理后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使其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曹晓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30例有效护理方式研究

    目的 探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有效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应用小剂量阿加曲班预防深静脉血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护理后,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为(5.42±0.61)mPa·s、全血粘度低切为(8.73±1.33)mPa·s、血浆比粘度为(1.49±0.10)mPa·s、血浆纤维蛋白原为(3.49±0.97)g/L,均显著优于对护理前的(5.79±0.65)mPa·s、(9.53±1.35)mPa·s、(1.57±0.12)mPa·s、(3.99±0.9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躯体健康评分为(70.12±16.01)分、生理健康评分为(56.45±11.12)分、物质生活为(45.68±7.54)分、心理健康评分为(68.54±6.25)分,均显著优于护理前的(60.25±15.65)、(50.26±10.12)、(40.32±7.02)、(60.56±5.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过程中,应用有效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相关指标,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应广泛推广.

    作者:王素岩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不同术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前外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每组40例.前外侧入路组给予前外侧入路治疗,双侧入路组给予双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240.0±31.4)ml少于双侧入路组(311.5±26.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术后引流量(148.1±32.0)ml多于双侧入路组(131.5±26.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0.0%)高于前外侧入路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术后感染发生率(0)低于前外侧入路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前外侧入路虽然术中出血量少,但是难以很好的显露骨折断端和关节面,手术操作难度大,固定不稳固,且容易发生感染,不利于关节恢复,而对于有明显骨折移位的患者应首选双侧入路方式,关节面复位良好,且固定更加稳固,术后感染发生少,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作者:孙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探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效果

    目的 观察小儿危重患儿临床护理使用危重护理评分的干预指导效果.方法 90例危重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危重护理,观察组使用危重护理评分干预,2周后对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和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后,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在危重护理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82.22%;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危重患儿临床护理使用危重护理评分干预措施能够为护理提供参考,提升护理效果.

    作者:王丽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高危妊娠产妇危险因素分析与治疗方法探究

    目的 了解高危妊娠产妇各类型危险性因素,同时总结专业治疗措施.方法 90例存在高危妊娠指征产妇作为甲组,另选100例同期健康产妇作为乙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并对甲组产妇高危妊娠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甲组产妇中顺产17例(18.89%)、剖宫产44例(48.89%)、阴道助产22例(24.44%)、胎儿死亡7例(7.78%),乙组产妇中顺产61例(61.00%)、剖宫产25例(25.00%)、阴道助产13例(13.00%)、胎儿死亡1例(1.00%),乙组产妇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产妇危险性因素集中于:高龄初产、早产、胎儿窘迫、胎位异常以及盆骨异常等因素.其中,高龄初产12例(13.33%),早产29例(32.22%),胎儿窘迫17例(18.89%),胎儿异常13例(14.44%),盆骨异常19例(21.11%).结论 对于存在高危妊娠风险的产妇,其危险因素临床类型多样,要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黄晓戈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开放手术和内镜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 对治疗甲状腺癌过程中开放手术与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有效且安全的手术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76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1组和手术2组,每组38例.手术1组患者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手术2组患者采用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2组患者创伤面积(3.49±0.82)cm2、手术时间(81.33±10.31)min、住院时间(4.43±6.25)d、手术出血量(19.37±6.54)ml均优于手术1组的(7.52±2.69)cm2、(98.79±21.02)min、(7.94±4.68)d、(41.20±12.99)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89%,低于手术1组的42.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手术治疗方式可改善传统手术模式存在的不足,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的医疗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并使用.

    作者:王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盆腔炎(CPID)合并盆腔积液患者施以药物+体外电场热疗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32例CPID合并盆腔积液患者,由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药物方式完成治疗;观察组采用药物+体外电场热疗方式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48%)显著高于对照组(8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在开展CPID合并盆腔积液治疗工作期间,合理选择药物+体外电场热疗方法施治,对于患者的病情状况可以进行有效缓解,从而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作者:杜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究与分析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102例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疗法,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给予临床综合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B组护理满意度88.24%高于A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出院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护理前,且B组护理后出院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护理后出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综合干预护理结合常规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护理疗效更好,在临床上推荐此护理疗法.

    作者:赵彧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营养护理干预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意义研究

    目的 研究营养护理干预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普通护理措施,试验组采用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情况.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TG、TC、LDL-C、ApoB分别为(1.57±0.35)mmol/L、(5.26±0.89)mmol/L、(3.68±0.34)mmol/L、(1.13±0.22)g/L,均优于对照组的(1.77±0.45)mmol/L、(5.97±0.79)mmol/L、(3.93±0.64)mmol/L、(1.36±0.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营养护理干预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脂代谢,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邱志静;郝晨红;李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其中4例患者超声检查图像未见显著异常;32例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厚度有明显增厚;28例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内部有低回声减低或不均匀;38例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存在撕裂,对于韧带完全撕裂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内纤维状强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同时伴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血肿,对于韧带部分撕裂患者超声检查可见韧带内纤维状强回声部分中断,同时伴低回声或不伴回声.60例患者的前臂外翻试验结果提示:34例患者表现为肘内侧肱尺关节间隙明显增大;10例患者表现为韧带附着处肱骨内上髁碎骨片,4例患者表现为尺骨冠突碎骨片.60例患者中,有20例合并屈肌总腱损伤,超声检查可见屈肌总腱损伤处局部回声不均匀,其中有10例可见关节腔积液.结论 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准确的定位患者的韧带损伤位置,同时能够对韧带损伤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值得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治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金彩一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应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的价值

    目的 研究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应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的价值.方法 1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超声诊断及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观察病理诊断良恶性病变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分情况.结果 15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病理诊断恶性53例,良性97例;常规超声诊断恶性56例,良性95例;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恶性52例,良性98例.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2.0%,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8.0%,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良性占位大多位于1~4分,恶性占位则大多位于4~7分.结论 临床上利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开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助于提升准确率,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覃业志;李凤;叶发美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观察组进行单纯修补术,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5.32±1.25)d、首次排气时间(3.05±0.72)d、肠鸣音恢复时间(1.05±0.45)d均优于对照组的(9.56±1.75)、(4.98±1.25)、(2.67±1.4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83%)优于对照组(8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比较,单纯修补术具有多种优势,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朱连宝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浅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使用口腔正畸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270颗患牙)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牙270颗)患者治疗后,有效240颗(88.9%),无效30颗(11.1%).治疗后牙齿松动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为(3.5±1.0)mm、前牙覆盖距离为(2.7±1.1)mm、前牙覆颌深度为(2.3±1.0)mm、牙周出血指数为(25.5±5.6)%,均优于治疗前的(4.9±1.3)mm、(6.5±1.5)mm、(5.0±1.2)mm、(97.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具有较好的效果,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杨柏松;管亚静;王晓丽;孟艳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