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俊梅;胡素容;吴英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产妇1680例,由于新生儿疾病原因转入新生儿科3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于产后1 d、产后7 d和出院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调查。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分离1 d S-AI评分(43.3±6.9)分,EPDS评分(10.2±4.2);分离7 d,S-AI评分(40.1±5.3)分,EPDS 评分(8.1±3.2);分离10 d S-AI 评分(37.8±3.3)分,EPDS 评分(6.2±3.1)。对照组分离1 d S-AI 评分(43.2±7.1)分,EPDS评分(10.2±4.3);分离7 dS-AI评分(47.3±6.9)分,EPDS评分(10.1±4.3);分离10 d S-AI评分(46.8±7.3)分,EPDS评分(8.9±2.9)。两组分离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7 d和分离1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母婴分离产妇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热依扎·叶斯肯德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与宫颈电圈切除术对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患者320例,本组所有患者在行LEEP治疗前均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检查。结果:阴道镜下活检及颈管搔刮诊断为慢性宫颈炎209例,LEEP术后病理慢性宫颈炎诊断283例,诊断符合率73.8%;阴道镜下活检及颈管搔刮诊断为宫颈息肉25例,LEEP 术后病理诊断宫颈息肉26例,诊断符合率96.2%;阴道镜下活检及颈管搔刮诊断宫颈湿疣15例,误诊7例;诊断CINⅠ133例,误诊77例;诊断CINⅠ~Ⅱ13例,误诊2例;诊断CINⅡ70例,诊断符合率94.6%;诊断CINⅡ~Ⅲ5例,诊断符合率41.7%。结论: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准确率较高,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李秋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早产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并发症防治。方法: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胎膜早破早产患者56例,给予舒喘灵4.8 mg,1次/6 h,地塞米松10 mg,2次/d,以及25%硫酸镁,30~60 mL/d,注意观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体温、羊水性状及胎心等指标。结果: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中,保胎成功48例,失败8例,分娩者围生儿病死率方面,<34孕周明显高于≥34孕周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方面,<36孕周高于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S 方面,<34孕周者明显增加,≥34孕周围生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结论:对于胎膜早破早产临床救治的关键是正确使用地塞米松及预防感染类药物,并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张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前馈控制在手足口病(HFMD)突发性流行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突发性流行期手足口病重症患儿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前馈控制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整体疗效、免疫功能。结果:①整体疗效: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4.82±0.62 vs 8.18±0.98)d,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97.06% vs 79.79%);②免疫功能指标:观察组的IgG、IgM、IgA水平高于对照组(13.42±1.69 vs 7.92±0.95,2.55±0.34 vs 1.81±0.23,1.21±0.16 vs 0.55±0.08)g/L。结论:前馈控制指导下的护理管理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整体疗效、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是手足口病突发性流行期理想的护理方法。
作者:王利红;任莉;张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及护理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调查,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然后根据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进行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人性化护理管理后,疾病认知达标例数、按时复查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和抑郁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干预组焦虑和抑郁水平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97.7%,对照组的满意度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罗玉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因分析与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72例,其中上呼吸道反复感染41例,下呼吸道反复感染31例,对病因进行分析。结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病因主要有胃食管反流、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下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病因主要包括免疫缺陷病、纤毛不动综合征、气管异物、肺炎感染、哮喘、支气管及肺先天异常等。结论:对于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慢性鼻窦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是主要的病因,而对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免疫缺陷是主要的病因,其次分别是纤毛不动综合征和气管异物,临床治疗时应该加强对上述疾病的防治工作,尽量避免患者的呼吸道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
作者:钟国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腔粘连(IU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疑诊为宫腔粘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先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合宫腔镜术后病理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经宫腔镜术后病理结果证实,无宫腔粘连9例,有宫腔粘连51例,发病率约85.00%。经阴道超声检查,无宫腔粘连13例,有宫腔粘连47例,检出率78.33%,与宫腔镜术后病理结果对比,阴道超声检查共计漏诊4例,诊断准确率92.16%。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可对宫腔粘连有效诊断,诊断准确率高,且兼具无创、便捷和经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测量乌鲁木齐市女性骨密度(BMD)及血清中的微量元素,比较两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使用MEDILINK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30~40岁与60~70岁及汉族60~70岁3组女性各30人进行骨密度测定;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产的 Unicel Dxc 800 Synchron 生化检验仪查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钙、磷、镁、铁、铜、锌含量。按不同年龄及民族分成两部分对比,一部分是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30~40岁与60~70岁女性对比,另一部分是60~70岁汉族女性与维吾尔族女性之间的对比。比较研究对象血清中微量元素及骨密度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维吾尔族青年女性组的BMD(0.925±0.127)g/cm2,维吾尔族老年女性组的BMD(0.774±0.144)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微量元素锌的维吾尔族青年女性组(17.4±1.96)μmol/L,老年女性组的锌(19.0±2.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的血清微量元素钙、磷、镁、铁、铜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汉族60~70岁女性组的 BMD(0.773±0.121)g/cm2,维吾尔族60~70岁女性组的 BMD(0.774±0.144)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60~70岁女性组的微量元素铁(19.5±6.18)μmol/L,维吾尔族60~70岁女性组的微量元素铁(14.1±2.8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的血清微量元素钙、磷、镁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吾尔族青年女性组与维吾尔族老年组女性的骨密度及血清中锌含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汉族与维吾尔族60~70岁女性血清微量元素铁含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新玲;李桂财;张华;崔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软组织感染,主要的特征为皮下组织及筋膜滑丝,常伴有全身中毒性休克。该病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对全身与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纵隔感染为其常见感染之一。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50个病例中有2例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伴纵隔感染者,分析其诊治效果。
作者:王明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产后出血产妇4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率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采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正常生理指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后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并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9月收治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万义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中药浴足结合中西医护理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近期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浴足组、中药浴足组、中药浴足结合中西医护理组(简称结合组),每组30例,空白组给予中西医药物治疗,浴足组仅给予中药浴足,中药浴足组给予口服中药合并中药浴足治疗,结合组在中药浴足组前提下给予中西结合护理。6个月后,对患者焦虑抑郁、肺功能、生活质量等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结合组患者6个月后指标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结合中药浴足可有效地缓解 IPF 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肺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者:曾正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胃镜检查,胃癌出血2例(5.00%),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50.00%),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9例(22.50%),消化性溃疡出血6例(15.00%),急性胃黏膜损伤出血3例(7.50%)。40例患者经治疗,显效25例(62.50%),有效12例(30.00%),无效3例(7.50%),总有效率92.50%(37/40)。治疗无效的3例患者中,发生继发性感染2例,出血过多死亡1例。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与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急性胃黏膜损伤、消化性溃疡等有关,临床上应早期应用胃镜等辅助检查手段,明确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效止血,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金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洪山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分布状况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0~6岁儿童手指末梢血1227例按年龄分为两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两组血铅水平。结果:Ⅰ组铅超标率1.11%,铅中毒率0.16%。Ⅱ组铅超标率0.67%,铅中毒率0。结论:洪山区儿童血铅水平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但仍高于发达国家。
作者:陆继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基础上服用参松养心胶囊,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90%(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琥珀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陈智;冯小坚;徐细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2011-2014年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断准确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χ2检验对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传染病诊断准确率61.18%,2012年64.35%,2013年92.64%,2014年96.41%,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结论:加强培训、充分利用 HIS 系统、强调制度管理等措施可明显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季桂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急诊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ACS行PCI患者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疝气患儿188例,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传统组94例患儿采取传统手术的方法进行疝气治疗,手术切口>2.5 cm。微创组94例患儿则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进行疝气治疗,切口长度0.5~2 cm。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情况对比,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上,传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7.23%,微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在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麻醉中采用七氟烷与地氟烷麻醉维持后苏醒质量的比较。方法:2014年2-12月收治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吸入七氟烷麻醉维持,观察组给予吸入地氟烷麻醉维持,对比两组患儿出现睁眼或体动的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以及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睁眼或体动的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哭闹、烦躁、恶心呕吐以及严重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0%(P<0.05)。结论:小儿麻醉中采用地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后,患儿出现睁眼或体动的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七氟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世雄;马东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周围浅表血管瘤患者28例,回顾性分析其检查诊断资料,对比术后病理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率100%,诊断主要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强弱及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异,对照术后病理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符合率8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浅表血管瘤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周秀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