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影响分析

热依扎·叶斯肯德尔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母婴分离, 产妇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产妇1680例,由于新生儿疾病原因转入新生儿科3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于产后1 d、产后7 d和出院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调查。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分离1 d S-AI评分(43.3±6.9)分,EPDS评分(10.2±4.2);分离7 d,S-AI评分(40.1±5.3)分,EPDS 评分(8.1±3.2);分离10 d S-AI 评分(37.8±3.3)分,EPDS 评分(6.2±3.1)。对照组分离1 d S-AI 评分(43.2±7.1)分,EPDS评分(10.2±4.3);分离7 dS-AI评分(47.3±6.9)分,EPDS评分(10.1±4.3);分离10 d S-AI评分(46.8±7.3)分,EPDS评分(8.9±2.9)。两组分离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7 d和分离1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母婴分离产妇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评价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疝气患儿188例,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传统组94例患儿采取传统手术的方法进行疝气治疗,手术切口>2.5 cm。微创组94例患儿则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进行疝气治疗,切口长度0.5~2 cm。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情况对比,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上,传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7.23%,微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在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mf-ERG联合OCT对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从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相关性评价曲安奈德玻璃体注射治疗黄斑囊样水肿(CME)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9例29眼CME患者,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2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晶状体、眼内压(IOP)、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及FFA检查等。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CFT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RG:N1波潜伏期变化不大,P1波潜伏期及N1、P1波振幅密度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P1波潜伏期与CFT无相关性(P>0.05),N1、P1波振幅密度与CFT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mf-ERG联合OCT能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IVTA治疗CME在黄斑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

    作者:郭冕;蒋模;潘乐;罗艳;谭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注射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小儿病毒性肺炎患儿7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试验组给予喜炎平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康复周期及体征表现。结果:试验组康复周期、症状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喜炎平静滴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并且也能缩短患儿的临床治疗周期,使患儿尽快的恢复健康。

    作者:孙华英;周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产儿3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体重早产儿早产原因、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方法:收治早产儿303例,按不同胎龄和体重分为6组,对6组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合并症以及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是引起早产主要的原因。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为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肺炎等。不同胎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新生儿科医师应当掌握引起早产的原因,积极防治早产儿合并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魏春晖;杨诗梅;隋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剖宫产手术中纱布填塞宫腔止血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中纱布填塞宫腔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剖宫产手术产妇60例,采用纱布填塞宫腔止血。结果:手术时间(57±13)min,术中出血量(962.5±100.0)mL,术后血性恶露时间(4.1±0.7)d。结论:纱布填塞宫腔止血操作简便,取材方便,是剖宫产手术中出血的经济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赵伟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的超声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表现。方法:对2013-2014年16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患儿进行彩超检查。结果:16例患儿全部随访,手术确诊14例,误诊1例,转上级医院1例。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容易造成肱动脉血栓形成,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后怀疑肱动脉血栓形成的患儿应早期做彩超检查,一旦确诊可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恢复血管的通畅,减少后遗症。

    作者:包金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高血压9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改善其妊娠结局的有效方法。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妊娠高血压患者98例,观察围生儿的死亡率以及98例孕产妇的终止妊娠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终止妊娠的孕产妇5例,其余93例围生儿的死亡率4.3%(4/93)。并发症的发生率32.7%(32/98)。结论:妊娠高血压可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就诊,以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何成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观察组(n=50)施行麻醉,采用氯胺酮对对照组(n=50)施行麻醉。记录分析两组患儿围术期的各项生命体征和麻醉苏醒时间。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麻醉显效36例,麻醉有效14例,麻醉显效率72.00%;对照组麻醉显效27例,麻醉有效23例,麻醉显效率54.00%。两组患儿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5 min时,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停药后麻醉苏醒时间(18.87±4.57)min和(38.24±10.23)min,观察组的7例患儿和对照组的15例患儿出现呕吐症状,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和呕吐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佳,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可减少氯胺酮的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和减少呕吐躁动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立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快速体位复位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快速体位复位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术前行快速体位复位,联合术中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疼痛感评分(VAS评分),JOA评分,症状、体征计分,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手术时间47~102 min,平均56 min;术中出血153~390 mL,平均187 mL;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0.423±0.145)减少至(0.104±0.031),VAS评分由术前(6.32±1.47)减少至(0.23±0.11),JOA 评分由术前(14.21±1.82)增加至(27.93±0.96),症状、体征计分由术前(16.73±1.31)减少至(2.13±0.29)。结论:快速体位复位联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理想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临床并发症少,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新思路。

    作者:张修儒;高延征;高坤;张永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抗菌药物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抗菌药物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43例,采用药频数指标对4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胰腺及胰周感染6例(26.09%),抗菌药物共联用63例次,3种抗菌药物联用20例次。结论: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加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理论培训与学习,及时通报细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分析报告,可促进抗菌药物的有效合理应用。

    作者:穆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体会

    目的:对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采用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局部血肿和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没有出现动脉血栓情况,护理满意度达到96.9%。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护理措施应该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术中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检测,术后对穿刺的部位进行认真护理,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和出血的情况,避免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秋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应用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6月收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患儿2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抗炎、平喘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6岁以下7.5 mg/次,2次/d,6~12岁15 mg/次,2次/d。结果:观察组痰量减少时间(4.1±0.2)d,咳嗽消失时间(7.6±0.2)d;对照组痰量减少时间(7.3±0.2)d,咳嗽消失时间(10.4±0.3)d,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96例(87.3%),有效10例(9.1%),无效4例(3.6%),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78例(70.9%),有效12例(10.9%),无效20例(18.2%),总有效率81.8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祛痰快,症状恢复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付立华;殷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与宫颈电圈切除术对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观察比较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与宫颈电圈切除术对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患者320例,本组所有患者在行LEEP治疗前均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检查。结果:阴道镜下活检及颈管搔刮诊断为慢性宫颈炎209例,LEEP术后病理慢性宫颈炎诊断283例,诊断符合率73.8%;阴道镜下活检及颈管搔刮诊断为宫颈息肉25例,LEEP 术后病理诊断宫颈息肉26例,诊断符合率96.2%;阴道镜下活检及颈管搔刮诊断宫颈湿疣15例,误诊7例;诊断CINⅠ133例,误诊77例;诊断CINⅠ~Ⅱ13例,误诊2例;诊断CINⅡ70例,诊断符合率94.6%;诊断CINⅡ~Ⅲ5例,诊断符合率41.7%。结论:阴道镜下活检加颈管搔刮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准确率较高,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李秋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粉碎性髌骨骨折交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临床探究

    目的:探讨粉碎性髌骨骨折交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髌骨环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优秀率分别为100%、71.11%。对照组的优良率、优秀率分别为68.89%、35.56%,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采用交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志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放疗+榄香烯注射液,对照组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6.7%,对照组有效率44.4%(P<0.05);治疗组卡氏评分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50.0%(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偏瘫、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P<0.05)。结论:采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能提高疗效,增加放疗效果,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郭彦伟;索丹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妊娠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妊娠的临床效果,为患者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卵巢妊娠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术后发热情况及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妊娠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有效减少了住院费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借鉴价值。

    作者:陈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的:研究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调查2013年6月-2014年6月出院的120例患者,对其执行延续护理服务。结果:随着延续护理工作的推进,大部分患者对延续护理都持赞许态度,且大部分患者都掌握了病症的基本信息和处理方法。结论:延续护理是建立在人性化护理与整体化护理基础上的全新护理方式,建立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王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2011-2014年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断准确性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2011-2014年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断准确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χ2检验对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传染病诊断准确率61.18%,2012年64.35%,2013年92.64%,2014年96.41%,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结论:加强培训、充分利用 HIS 系统、强调制度管理等措施可明显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季桂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阻断法气道阻力测定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比支气管哮喘患儿规范化治疗前后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2项检查改变的情况,明确阻断技术测定气道阻力(Rint)和常规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治哮喘患儿50例,采用肺功能测定系统分别于哮喘急性发作期、正规治疗后缓解期行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比较各期实测值与预测值。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实测值均较预测值明显升高,缓解期肺气道阻力指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单阻断法测定肺气道阻力与常规肺功能对气道状况的反应是一致的。结论:哮喘患儿的肺气道阻力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存在特异性动态变化,单阻断法测定Raw与常规肺功能对气道状况的反应是一致的,肺气道阻力检测在低龄儿童哮喘的诊断、疗效及病情判断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动态分析哮喘患儿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预计值和实测值的变化,明确儿童哮喘与肺气道阻力的关系。

    作者:邱菊;张旭;付艳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社区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对居民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对居民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进行社区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的200名居民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未进行社区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的200名居民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居民的吸烟、饮酒、食盐和食用油超标率及不参加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居民吸烟≥10支/d,每周2次饮酒,食盐超标率,食用油超标率和不参加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对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居民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居民健康,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宋广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