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

郭彦伟;索丹风

关键词:榄香烯注射液, 放射治疗, 肺癌脑转移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放疗+榄香烯注射液,对照组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6.7%,对照组有效率44.4%(P<0.05);治疗组卡氏评分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50.0%(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偏瘫、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P<0.05)。结论:采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能提高疗效,增加放疗效果,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马坊镇农村地区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马坊镇农村地区阿司匹林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参加慢病规范化管理和门诊就诊的1000例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集调查表1000例,合格调查表978例,合格率97.8%。男性、女性阿司匹林服用率分别为59.3%、64.7%。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分别为63.8%、49.3%、74.6%、79.6%、86.2%。未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原因中,45.07%患者认为不用服药,25.07%不知道需要服用,22.54%担心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远远不足,应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规范培训及患者的宣传教育,使阿司匹林在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广泛应用。

    作者:郭春平;岳长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产后出血产妇4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率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采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正常生理指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后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证素特点

    目的:探求早期先兆流产的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对138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证素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其病性、病位特点。结果: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肾、肝、胞宫、脾等。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气滞、血热。证素特点与年龄、流产次数、产次有相关性。结论: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肾、肝、脾、胞宫;病性特征为气虚、血热、阴虚、气滞。证素特点与年龄、流产次数、产次有相关性。

    作者:邱峰;黄熙理;洪丽美;连月卿;陈智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氢氯嗪噻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24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即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和SBP均明显得到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治疗难治性老年高血压能更好地起到降压的作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分析探讨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胃镜检查,胃癌出血2例(5.00%),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50.00%),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9例(22.50%),消化性溃疡出血6例(15.00%),急性胃黏膜损伤出血3例(7.50%)。40例患者经治疗,显效25例(62.50%),有效12例(30.00%),无效3例(7.50%),总有效率92.50%(37/40)。治疗无效的3例患者中,发生继发性感染2例,出血过多死亡1例。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与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急性胃黏膜损伤、消化性溃疡等有关,临床上应早期应用胃镜等辅助检查手段,明确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效止血,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金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观察组(n=50)施行麻醉,采用氯胺酮对对照组(n=50)施行麻醉。记录分析两组患儿围术期的各项生命体征和麻醉苏醒时间。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麻醉显效36例,麻醉有效14例,麻醉显效率72.00%;对照组麻醉显效27例,麻醉有效23例,麻醉显效率54.00%。两组患儿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5 min时,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停药后麻醉苏醒时间(18.87±4.57)min和(38.24±10.23)min,观察组的7例患儿和对照组的15例患儿出现呕吐症状,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和呕吐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佳,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可减少氯胺酮的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和减少呕吐躁动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立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临床路径在急腹症接诊分诊中的应用探析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急腹症接诊分诊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急腹症患者80例,基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在接诊分诊时采取传统法,观察组在接诊分诊时采取临床路径,对两组患者满意度、不同时间确诊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7.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满意度62.5%,观察组满意度8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腹症接诊分诊中应用临床路径,不仅可为患者获得及时的抢救时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可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加快患者的康复,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以及应用价值。

    作者:恽建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注射喜炎平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小儿病毒性肺炎患儿7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试验组给予喜炎平治疗,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康复周期及体征表现。结果:试验组康复周期、症状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喜炎平静滴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并且也能缩短患儿的临床治疗周期,使患儿尽快的恢复健康。

    作者:孙华英;周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30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分析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经过治疗后,其中治愈19例(63.33%),好转10例(33.34%),死亡1例(3.33%)。3~6 d内出院6例(20%),8~11 d出院20例(66.67%),12~15 d内出院4例(13.33%)。结论:结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出院时间较短,术后康复较快,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小净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病因知晓、症状知晓、危险因素知晓、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自我监测重要性知识知晓情况治疗后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明显降低血压。

    作者:林凤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估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给予胰岛素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分泌指数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素分泌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中B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西格列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控制血糖,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作者:张光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缺陷及防范

    手术室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之一,具有特殊的要求,手术室的护士责任心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避免护理缺陷,是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关键。为探讨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缺陷及防范措施,本文结合2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手术室存在的护理安全缺陷及隐患进行分析,着重阐述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应急能力和新旧知识的更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护士责任心不强、手术室护理劳动强度大等方面,并提出来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安全缺陷,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魏利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过敏性紫癜7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7月-2014年5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78例,其中66例由于腹痛和关节疼痛症状较为严重,遵医嘱后给予激素治疗以缓解腹痛和关节肿痛,综合分析患者的既往病史、发病时间、发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结果:78例患儿中临床表现:消化道57例(73.1%),关节肿痛9例(11.5%),肾脏受损3例(3.8%)。66例因腹痛和关节疼痛较严重使用激素治疗,该组患儿的腹痛和关节疼痛明显好转。77例患儿的康复时间6~12 d,平均7.5 d。出院半年后随访发现4例出现过敏性紫癜复发,复发率5.1%。结论:过敏性紫癜多发年龄为5~8岁儿童,病情复杂多变,对于关节肿痛和腹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取激素治疗。

    作者:唐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监狱医院如何规避医疗风险

    随着监狱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保障罪犯健康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监狱医院的投入不断加大,监狱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服刑人员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监狱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医疗保障能力与罪犯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罪犯为了逃避劳动改造,伪病、诈病时常发生,监狱医院的医疗风险不容低估。因此必须树立对监管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保障罪犯健康权益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建章立制、严格落实;强化医疗质量,规避医疗风险,确保监狱医院的医疗安全,为监狱的监管安全做出贡献。

    作者:吴金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心宁联合利伐沙班治疗老年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采用冠心宁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情况以及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测量健侧与患侧肢体相同部位的周径,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8%)显著高于对照组(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优于单用尿激酶治疗。

    作者:杜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产妇1680例,由于新生儿疾病原因转入新生儿科3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于产后1 d、产后7 d和出院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调查。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分离1 d S-AI评分(43.3±6.9)分,EPDS评分(10.2±4.2);分离7 d,S-AI评分(40.1±5.3)分,EPDS 评分(8.1±3.2);分离10 d S-AI 评分(37.8±3.3)分,EPDS 评分(6.2±3.1)。对照组分离1 d S-AI 评分(43.2±7.1)分,EPDS评分(10.2±4.3);分离7 dS-AI评分(47.3±6.9)分,EPDS评分(10.1±4.3);分离10 d S-AI评分(46.8±7.3)分,EPDS评分(8.9±2.9)。两组分离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7 d和分离1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母婴分离产妇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热依扎·叶斯肯德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产儿3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体重早产儿早产原因、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方法:收治早产儿303例,按不同胎龄和体重分为6组,对6组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合并症以及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是引起早产主要的原因。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为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肺炎等。不同胎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新生儿科医师应当掌握引起早产的原因,积极防治早产儿合并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魏春晖;杨诗梅;隋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路径模式给予急诊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ACS行PCI患者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持续4个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对其应用降压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使用利尿药1例(1.7%),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8例(13.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9例(31.7%),α1受体拮抗剂29例(48.3%),β受体拮抗剂14例(23.3%),钙离子拮抗剂57例(95.0%)。使用单药降压共20例(33.3%),其中使用钙离子拮抗药1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例,α1受体拮抗剂1例;二联降压17例,其中使用 CCB+α1受体拮抗剂8例,使用 CCB+ACEI/ARB 5例,使用β受体拮抗剂+ACEI/ARB 3例,使用 CCB+β受体拮抗剂1例;三联降压共17例,其中 CCB+α1受体拮抗剂+ACEI/ARB 9例,其中 CCB+α1受体拮抗剂+β 受体拮抗 剂 7例,其中 CCB+ACEI+β 受体拮抗 剂1例;四联降压4例(6.7%),均使用 CCB+α1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ACEI/ARB;五联降压2例(3.3%),其中 CCB+α1受体拮抗剂+β 受体拮抗剂+ACEI+ARB 1例,使用 CCB+α1受体拮抗剂+β 受体拮抗剂+ACEI+利尿剂1例。结论:在选择降压药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既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又要考虑到对保护患者心脑血管的作用,合理选择降压药。

    作者:段霞;李娜;陈雪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阻断法气道阻力测定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比支气管哮喘患儿规范化治疗前后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2项检查改变的情况,明确阻断技术测定气道阻力(Rint)和常规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治哮喘患儿50例,采用肺功能测定系统分别于哮喘急性发作期、正规治疗后缓解期行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比较各期实测值与预测值。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实测值均较预测值明显升高,缓解期肺气道阻力指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单阻断法测定肺气道阻力与常规肺功能对气道状况的反应是一致的。结论:哮喘患儿的肺气道阻力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存在特异性动态变化,单阻断法测定Raw与常规肺功能对气道状况的反应是一致的,肺气道阻力检测在低龄儿童哮喘的诊断、疗效及病情判断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动态分析哮喘患儿肺气道阻力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预计值和实测值的变化,明确儿童哮喘与肺气道阻力的关系。

    作者:邱菊;张旭;付艳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