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体会

杨秋菊

关键词:介入治疗, 股骨头坏死, 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采用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局部血肿和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没有出现动脉血栓情况,护理满意度达到96.9%。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护理措施应该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术中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检测,术后对穿刺的部位进行认真护理,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和出血的情况,避免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肠间脓肿超声误诊为肠管扩张1例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肠间脓肿误诊病历的临床资料。超声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肠管扩张、肠梗阻可能。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转到上级医院,CT检查考虑多发包裹性积液,行腹腔引流术,引流出大量脓液。因此,超声诊断肠间脓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确诊,以免误诊。

    作者:陈凯;孙守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禁用及慎用中草药调查研究

    目的:为妇女孕期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家三甲医院的中草药进行调查与统计。结果:中草药也会影响孕妇和胎儿健康。结论:掌握孕妇合理用药,减少禁用中草药的使用,尽可能不用、慎用中草药。

    作者:赵亚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观察组(n=50)施行麻醉,采用氯胺酮对对照组(n=50)施行麻醉。记录分析两组患儿围术期的各项生命体征和麻醉苏醒时间。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麻醉显效36例,麻醉有效14例,麻醉显效率72.00%;对照组麻醉显效27例,麻醉有效23例,麻醉显效率54.00%。两组患儿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5 min时,两组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停药后麻醉苏醒时间(18.87±4.57)min和(38.24±10.23)min,观察组的7例患儿和对照组的15例患儿出现呕吐症状,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和呕吐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佳,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可减少氯胺酮的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和减少呕吐躁动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立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估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给予胰岛素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分泌指数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素分泌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中B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西格列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控制血糖,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作者:张光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缩宫素对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评析

    目的:探究缩宫素对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服用药物终止妊娠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联合用药进行药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流产后阴道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完全流产人数明显较多(P<0.05);观察组阴道出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接受常规药流后,使用缩宫素,可以明显减少阴道出血,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许岚;吴莉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体会

    目的:对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采用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局部血肿和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没有出现动脉血栓情况,护理满意度达到96.9%。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护理措施应该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术中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检测,术后对穿刺的部位进行认真护理,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和出血的情况,避免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秋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抗菌药物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抗菌药物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43例,采用药频数指标对4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胰腺及胰周感染6例(26.09%),抗菌药物共联用63例次,3种抗菌药物联用20例次。结论:在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加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理论培训与学习,及时通报细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分析报告,可促进抗菌药物的有效合理应用。

    作者:穆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30例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分析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30例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经过治疗后,其中治愈19例(63.33%),好转10例(33.34%),死亡1例(3.33%)。3~6 d内出院6例(20%),8~11 d出院20例(66.67%),12~15 d内出院4例(13.33%)。结论:结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并且出院时间较短,术后康复较快,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小净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产儿3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体重早产儿早产原因、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方法:收治早产儿303例,按不同胎龄和体重分为6组,对6组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合并症以及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是引起早产主要的原因。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为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肺炎等。不同胎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新生儿科医师应当掌握引起早产的原因,积极防治早产儿合并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魏春晖;杨诗梅;隋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疗效差异。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上消化道穿孔患者80例,随机分成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40例,开腹组采用单纯修补加大网膜覆盖治疗,腹腔镜组利用腹腔镜进行治疗。结果:腹腔镜组切口长度(2.5±0.7)cm,手术时间(62.3±13.3)min,肠功能恢复时间(24.9±9.3)h,住院时间(7.2±2.2)d,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7.5%,其中发热2例,术后感染1例。开腹组切口长度(12.2±3.3)cm,手术时间(86.6±22.2)min,肠功能恢复时间(71.4±11.9)h,住院时间(11.4±3.6)d,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15.0%,其中发热4例,术后感染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上消化道穿孔切口小,手术时间短,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解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放疗+榄香烯注射液,对照组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6.7%,对照组有效率44.4%(P<0.05);治疗组卡氏评分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50.0%(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偏瘫、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P<0.05)。结论:采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肺癌脑转移,能提高疗效,增加放疗效果,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郭彦伟;索丹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方法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牙周炎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44)给予派丽奥软膏治疗,疗程2周;对照组(n=44)给予甲硝唑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痊愈7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93.18%;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有效率72.7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分别为(0.78±0.12)和(0.77±0.21),对照组平均牙龈指数和出血指数分别为(1.78±0.31)和(1.97±0.4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派丽奥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佳,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宫腔填纱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宫腔填纱止血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行剖宫产分娩且产后出血患者72例,随机将其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根据常规止血法进行宫腔填纱治疗,观察组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处理,研究两组的临床止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止血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且总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期间均有不良反应出现,观察组8.33%(3/36),相比对照组27.78%(10/3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后反应出血患者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处理,整体止血效果更理想,且安全性更佳,值得在临床普及。

    作者:丛夏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柏拉图分析法在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与效果

    目的:探讨柏拉图分析法在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制作《护士针刺伤查检表》,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绘制柏拉图统计表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进行解析,找出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比较应用柏拉图分析法前后的效果。结果: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柏拉图分析法便于护理管理者从多个可能发生针刺伤原因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章俊梅;胡素容;吴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伴纵隔感染的诊治分析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软组织感染,主要的特征为皮下组织及筋膜滑丝,常伴有全身中毒性休克。该病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对全身与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纵隔感染为其常见感染之一。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50个病例中有2例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伴纵隔感染者,分析其诊治效果。

    作者:王明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肝胆结石患者再次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与探讨肝胆结石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原因与治疗方法,为临床上预防与治疗肝胆结石患者再次手术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4月-2012年2月收治肝胆结石再次手术患者67例,分析需要再次手术的临床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均很成功,根据随访,2年内不同类型患者复发率不同。结论:对肝胆结石再次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曦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武汉市洪山区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洪山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分布状况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0~6岁儿童手指末梢血1227例按年龄分为两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两组血铅水平。结果:Ⅰ组铅超标率1.11%,铅中毒率0.16%。Ⅱ组铅超标率0.67%,铅中毒率0。结论:洪山区儿童血铅水平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但仍高于发达国家。

    作者:陆继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原发性肝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

    目的:通过多排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来指导制定肝癌介入治疗方案,通过瘘口的预先栓塞观察肝癌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1999-2006年收治肝癌患者1452例,2007-2014年收治肝癌患者1756例,比较两个阶段不同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总结CT增强扫描提前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通过对肝动脉-门静脉瘘口的预先栓塞,肝癌栓塞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认可。结论: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肝癌介入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韩文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月经不调患者280例,随机分成西医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各140例。西医治疗组给予西医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组给予辨证施治。结果: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96.4%,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的80.0%(P<0.05)。结论: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疗效显著。

    作者:齐瑞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持续4个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对其应用降压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使用利尿药1例(1.7%),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8例(13.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9例(31.7%),α1受体拮抗剂29例(48.3%),β受体拮抗剂14例(23.3%),钙离子拮抗剂57例(95.0%)。使用单药降压共20例(33.3%),其中使用钙离子拮抗药1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例,α1受体拮抗剂1例;二联降压17例,其中使用 CCB+α1受体拮抗剂8例,使用 CCB+ACEI/ARB 5例,使用β受体拮抗剂+ACEI/ARB 3例,使用 CCB+β受体拮抗剂1例;三联降压共17例,其中 CCB+α1受体拮抗剂+ACEI/ARB 9例,其中 CCB+α1受体拮抗剂+β 受体拮抗 剂 7例,其中 CCB+ACEI+β 受体拮抗 剂1例;四联降压4例(6.7%),均使用 CCB+α1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ACEI/ARB;五联降压2例(3.3%),其中 CCB+α1受体拮抗剂+β 受体拮抗剂+ACEI+ARB 1例,使用 CCB+α1受体拮抗剂+β 受体拮抗剂+ACEI+利尿剂1例。结论:在选择降压药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既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又要考虑到对保护患者心脑血管的作用,合理选择降压药。

    作者:段霞;李娜;陈雪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