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疗效比较

解挺

关键词:腹腔镜, 开腹, 上消化道穿孔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疗效差异。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上消化道穿孔患者80例,随机分成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40例,开腹组采用单纯修补加大网膜覆盖治疗,腹腔镜组利用腹腔镜进行治疗。结果:腹腔镜组切口长度(2.5±0.7)cm,手术时间(62.3±13.3)min,肠功能恢复时间(24.9±9.3)h,住院时间(7.2±2.2)d,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7.5%,其中发热2例,术后感染1例。开腹组切口长度(12.2±3.3)cm,手术时间(86.6±22.2)min,肠功能恢复时间(71.4±11.9)h,住院时间(11.4±3.6)d,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15.0%,其中发热4例,术后感染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上消化道穿孔切口小,手术时间短,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4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收治慢性丙型肝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持续病毒应答率、丙肝病毒阴转率及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具有安全、可靠、有效等优点。

    作者:郭芙蓉;吴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监狱医院如何规避医疗风险

    随着监狱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保障罪犯健康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监狱医院的投入不断加大,监狱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服刑人员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监狱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医疗保障能力与罪犯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罪犯为了逃避劳动改造,伪病、诈病时常发生,监狱医院的医疗风险不容低估。因此必须树立对监管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保障罪犯健康权益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建章立制、严格落实;强化医疗质量,规避医疗风险,确保监狱医院的医疗安全,为监狱的监管安全做出贡献。

    作者:吴金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儿童湿疹206例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湿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4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40.78%)。患儿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均可影响疾病的诊断。结论:儿童湿疹患者在临床中因缺乏准确的主诉等因素,易出现临床误诊。因此病理检查对儿童湿疹的诊断有着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晓岚;张丹丹;李东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四维超声诊断双侧桡骨缺如并脐膨出复合畸形1例

    先天性双侧桡骨缺如并脐膨出临床罕见,四维超声可显示胎儿表面细微结构特征、实行跟踪扫查胎儿运动,更直观明确诊断,以降低畸形儿的产出率。本文主要介绍了1例四维超声诊断双侧桡骨缺如并脐膨出复合畸形患者。

    作者:李小英;姚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及护理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调查,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然后根据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进行护理干预。结果:经过人性化护理管理后,疾病认知达标例数、按时复查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和抑郁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干预组焦虑和抑郁水平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97.7%,对照组的满意度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罗玉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中期肺癌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早中期肺癌化疗和放疗的效果对比。方法:2007年4月-2014年4月收治早中期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化疗组与放疗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化疗组1年存活率52%;放疗组1年存活率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5年存活率26%,放疗组5年存活率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中期肺癌患者,放疗组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和1年后存活率均高于化疗组,化疗组5年存活率高于放疗组。故与患者病情结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马坊镇农村地区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马坊镇农村地区阿司匹林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参加慢病规范化管理和门诊就诊的1000例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集调查表1000例,合格调查表978例,合格率97.8%。男性、女性阿司匹林服用率分别为59.3%、64.7%。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分别为63.8%、49.3%、74.6%、79.6%、86.2%。未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原因中,45.07%患者认为不用服药,25.07%不知道需要服用,22.54%担心不良反应。结论:冠心病、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远远不足,应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规范培训及患者的宣传教育,使阿司匹林在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广泛应用。

    作者:郭春平;岳长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癫痫124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老年癫痫患者12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原发性癫痫组32例和继发性癫痫组92例。给予两组患者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原发性癫痫组治疗总有效率78.13%,继发性癫痫组治疗总有效率89.13%,继发性癫痫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原发性癫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癫痫是老年癫痫的主要发病类型,同时由于病因明确,因此在给予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时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赵洪利;李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柏拉图分析法在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与效果

    目的:探讨柏拉图分析法在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制作《护士针刺伤查检表》,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绘制柏拉图统计表对护士针刺伤事件进行解析,找出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比较应用柏拉图分析法前后的效果。结果: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柏拉图分析法便于护理管理者从多个可能发生针刺伤原因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章俊梅;胡素容;吴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的超声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表现。方法:对2013-2014年16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患儿进行彩超检查。结果:16例患儿全部随访,手术确诊14例,误诊1例,转上级医院1例。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容易造成肱动脉血栓形成,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后怀疑肱动脉血栓形成的患儿应早期做彩超检查,一旦确诊可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恢复血管的通畅,减少后遗症。

    作者:包金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性。方法: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给予超声检查后,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对3组血清 Hcy 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 Hcy 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正相性,Hcy值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

    作者:严亚琪;严金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评估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给予胰岛素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分泌指数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素分泌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中B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西格列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控制血糖,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作者:张光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出血后血压波动与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压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治急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3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强化降压组219例,强化降压组给予强化降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强化降压组急性期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强化降压组收缩压变异性低于对照组。结论:收缩压变异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王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高血压9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改善其妊娠结局的有效方法。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妊娠高血压患者98例,观察围生儿的死亡率以及98例孕产妇的终止妊娠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终止妊娠的孕产妇5例,其余93例围生儿的死亡率4.3%(4/93)。并发症的发生率32.7%(32/98)。结论:妊娠高血压可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就诊,以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何成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2013年9月-2014年8月选取护理人员134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模式下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不良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采取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玉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探析影响三大常规检验结果常见原因

    三大常规检验是检验学当中的基本项目。因此,检验人员必须规范操作,不能因其是常规检查而忽视,准确的检验结果能够更好地诊断出疾病,并为医生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任爱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罗哌卡因与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妇产科麻醉效果对比

    目的:讨论罗哌卡因与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妇产科麻醉的效果,为日后的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予以罗哌卡因麻醉,对照组予以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经过临床评分,两组患者在VAS评分方面差异明显。观察组6 h 评分(1.10±0.63),12 h 评分(1.12±0.51),24 h 评分(0.92±0.51),36 h 评分(0.90±0.41);对照组6 h评分(1.15±0.56),12 h评分(1.14±0.62),24 h评分(10.10±0.50),36 h评分(1.0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在运动阻滞评分当中,观察组0级78例(97.5%),1级2例(2.5%);对照组0级65例(81.25%),1级15例(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当中,优于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但在日后的麻醉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客观情况来进行,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

    作者:杨秀花;周志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显著。

    作者:刘涛;田春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产后出血产妇4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率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采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正常生理指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后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早产儿3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体重早产儿早产原因、合并症及近期预后。方法:收治早产儿303例,按不同胎龄和体重分为6组,对6组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合并症以及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是引起早产主要的原因。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为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肺炎等。不同胎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新生儿科医师应当掌握引起早产的原因,积极防治早产儿合并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魏春晖;杨诗梅;隋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