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敬佩;窦芊
目的:对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进行探析。方法妇产科6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患者使用米非司酮的情况、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在本研究中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率达到了42%,共有252例患者使用了米非司酮,其中2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9.5%。在使用米非司酮的情况下65%的患者是用来紧急避孕和终止妊娠。结论在妇产科中米非司酮的应用比较广泛,具有使用便利、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效果显著的特点值得在妇产科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江玉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梗死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明显高于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与中度患者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与腔隙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肾穿刺活检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33例LN中Ⅰ型(轻微病变性)1例;Ⅱ型(系膜增生性)6例;Ⅲ型(局灶性)4例;Ⅳ型(弥漫性)14例;Ⅴ型(膜性)4例;Ⅲ+Ⅴ型2例;Ⅳ+Ⅴ型2例。33例均呈现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血清补体(Clq)及纤维蛋白相关抗原(FRA)在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高强度的沉积,呈现“满堂亮”;肾小球系膜区、上皮下、基底膜和内皮下可见多少不等的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 LN的诊断中,临床表现有重要决定性作用,无SLE指征或指征不足时,均不能做出LN诊断,肾穿刺活检主要对明确其病理分型、了解其活动情况、指导临床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萌萌;李洪滢;魏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本文通过对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患者的用药分析,探讨乙型病毒肝炎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对于乙型病毒肝炎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状况,选择合适抗病毒药物,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
作者:薛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天龙通腑方对脑出血急性期中腑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80例单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天龙通腑方。观察两组治疗14 d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65%VS 8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腹胀消除时间、平均排便时间及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龙通腑方对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贾红波;杨光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脐静脉插管与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结合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进行脐静脉插管,拍片确认末端位置再进行静脉输液,1周后行PICC穿刺术,拍片确认PICC导管末端位置后拔除脐静脉导管,给予PICC导管静脉输液。结果30例均置管成功,无院内感染,置管期间未发生局部渗血、机械性静脉炎、血管栓塞等并发症,28例患儿好转或痊愈出院拔管,拔管后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2例因需转院治疗, PICC置管6~10 d带管出院。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使用过程中正确掌握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维护方法,各项护理操作认真、细致,动作要轻柔,是安全留置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重要保证,可以有效的提高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使用率。
作者:韦芳;卢玉珍;卢浩棠;麦婉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本文以1例重度低钾血症患者的会诊为例,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危重患者药物治疗的思路和作用。临床药师以专业特长参与临床治疗,分析患者严重低血钾的病因、评估患者缺钾总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和药学监护重点,优化了药物治疗方案,促进了患者病情的转归。为临床团队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提高救治有效率。
作者:贺坤;苏广珠;和晓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带指神经背侧支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方法修复治疗指腹缺损患者100例120指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的皮瓣成活良好,随访3~13个月观察,指腹的外形恢复良好,静止两点辨别觉达3.0~6.4 mm,依据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价手指功能情况,均显示为优。查看供区无畸形发生,经统计,患者的感觉恢复、外观、手指功能恢复均比较满意。结论采用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皮瓣对指腹缺损进行修复,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中。
作者:何明飞;李亮;陆蕴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酰肉碱代谢特点。方法收集107例初发T2DM患者血滤纸片标本,与正常对照组93例比较。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分析脂酰肉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T2DM患者血中游离肉碱的含量无明显改变,而长链脂酰肉碱(C14~C18)的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莞地区新发T2DM患者存在长链脂酰肉碱的代谢异常。
作者:李春华;陈占玲;孙庆凯;张秀薇;陈伟坤;孙晓玲;黄秋霞;黄秀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内科抢救车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对本院心内科病房2011年4月~2012年4月抢救车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调整合理的药品基数,加强抢救车药品的存放和取用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的有效期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品管理意识。结果对心内科抢救车药品管理方法实施改进后,药品存放不规范数、药品过期数和药品标识模糊数比改进前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抢救车药品管理方法经过改进后,有效地规范了药品管理,提高了用药安全,满足了临床用药需求,增强了护士的药品管理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艳璞;娄思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联合聚丙烯疝修补网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8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在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单纯采用聚丙烯疝修补网;观察组采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联合聚丙烯疝修补网,观察两组术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联合聚丙烯疝修补网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中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何子平;陈琼驹;曾隆桂;欧阳思旗;莫月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01例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寒哮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治疗即氧疗、茶碱缓释片、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疗程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步行6 min距离、嗜酸性粒细胞改变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步行6 min距离、嗜酸性粒细胞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干麻黄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于国强;丁晓欢;李明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银杏叶片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银杏叶片联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血流明显加快,阴性症状与副反应评分明显更低(P<0.05);对照组用药后治疗有效率74.0%低于观察组的89.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善美;麦志红;徐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中医疗法治疗便秘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的30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经过对症治疗,30例患者中有15例痊愈,13例好转,2例无效,总治愈率达93.3%。结论应用中医疗法对便秘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系数高、疗效显著,医生及患者均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的疗效。方法76例脑卒中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训练。在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开展持续的社区康复治疗十分必要。经过社区康复治疗可改善多数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罗翠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咪唑安定在妇科腰硬联合麻醉辅助镇静效果。方法60例腰硬联合麻醉术妇科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各20例。所有患者术前禁饮食,无术前用药,常规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监测。麻醉开始快速输注羟乙基淀粉500 ml。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胸6、7至骶5。术中持续补液,根据手术出血量继续补充胶体液。平面稳定后:C组给予4μg/kg的咪唑安定,后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负荷剂量10 min),然后以0.2μg/(kg·h)持续输注,手术结束约30 min停止输注;B组不给予咪唑安定,直接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负荷剂量10 min),然后以0.5μg/(kg·h)持续输注,手术结束约30 min停止输注;A组不给予咪唑安定,直接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负荷剂量10 min),然后以1μg/(kg·h)持续输注,手术结束约30 min停止输注。观察比较三组效果。结果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三组术前与术后OAA/S评分、心率、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A、B与C两两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咪唑安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方式,且经济效益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黄芳;姜丽娟;刘文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影响。方法130例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降糖、降压、调脂、抗凝等常规治疗,在抗血小板方面,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栓肠溶胶囊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PAF水平均有显著性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对于抗血小板治疗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考虑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栓肠溶胶囊,通过降低PAF水平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姚剑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护理对策。方法将286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实验组给予术后早期正确的宣教、早期饮食、按摩、早期活动以及静脉止痛泵自控止痛;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肛门排气后进食,术后给予哌替啶50 mg肌内注射。对两组产妇的腹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腹胀发生率35.66%,明显低于对照组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给予早期正确饮食及活动指导、腹部按摩、有效止痛是避免和减少腹胀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临床可积极应用。
作者:杨会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牙龈炎冲洗器和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冠周炎的效果。方法92例冠周炎患者,依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联合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牙龈炎冲洗器和盐酸米诺环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牙龈指数和疼痛缓解时间,比较两组冠周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牙龈指数和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牙龈炎冲洗器和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冠周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跃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罗红霉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15例。每组均给予舒利迭50/500μg, b.i.d.吸入治疗以及必要吸入万托林或可必特等作为基础治疗。A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B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 q.d.治疗, C组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 q.d.治疗, D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 q.d.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 q.d.治疗。四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分别测定四组患者用药前后患者的肺功能、CAT评分、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血液中氧化应激指标(TGF-β1和γ-GCS),并比较。结果 B组治疗前后CAT评分、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略降低(均P<0.05);C组治疗后FEV1%增加,及CAT评分降低,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降低,优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均P<0.05);D组治疗后FEV1%增加, CAT评分降低,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降低,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A组(P<0.05)。结论罗红霉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
作者:杨莹;周玲;邓治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