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敏
综合老年患者的特点,对老年患者进行规范、有效的术前访视,帮助患者掌握相关手术知识、术前指导和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佳的身心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陈彦芳;白海潮;李时章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治甲状腺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两组,各29例,研究组采取护理路径模式,常规组采取一般性专科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后,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均优于常规组,且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的干预,可有效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徐娟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比较研究小孔钻颅术和传统手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随机分两组,小孔组采用小孔钻颅术清除血肿,传统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小孔组疗效显著由于传统组。结论:小孔钻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作者:杨旭森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本文分析了多胎妊娠孕产妇120例的护理方法和效果。对多胎妊娠孕产妇加强产前检查和护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可以显著改善多胎妊娠产妇及胎儿的预后,降低胎儿围生期死亡率。
作者:闫咏梅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收治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27例,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以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给予相应的固定方法,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17±1.97)个月,其中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根据骨折类型与软组织损伤程度给予相应的固定方法,可提高术后愈合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范正叶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治疗及转归情况,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81例,记录、分析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因素中感染性223例,围产期窒息等因素103例,溶血性34例,母乳性4例等。另外、并发胆红素脑病80例。住院期间给予光疗381例,给予免疫球蛋白12例,白蛋白12例,苯巴比妥340例,小苏打的3例。治愈217例,好转114例,死亡24例,自动出院26例。结论:感染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主要因素。明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和治疗转归有利于早期诊治。
作者:吴玉燕;高雁翎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调查状况,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50例,测量患者血压,由坐位、卧位变为立位后,即刻或2 min后测量,调查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该症状的发生,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9例(38%)患者有直立性低血压,而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也会不断上升。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75岁以上老年人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高危人群,通过科学护理,能够预防和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刘晓梅;郝新华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本文回顾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对我国全科医疗服务和全科医师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合杭州市开展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政策,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作者:邹晨;陈钊娇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自闭症患儿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取综合性干预治疗,研究组采取“靳三针”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常规组功能发展评分增加,且研究组的感知觉、口语、粗动作及细动作改善情况要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法治疗儿童自闭症比常规综合干预治疗效果更理想,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高晓秋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本文报告对36例胃肠道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护理的体会。术前充分和患者沟通,详细介绍内镜下治疗全过程,打消患者疑虑。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进食情况,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是否有呕血及黑便。
作者:刘书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影响。方法:收治重性精神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方法,有助于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丽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彩超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35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者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浅静脉未见复发288例;复发的患者中大隐静脉主干残留9.7%,探及血栓1.4%,伴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硬化或溃疡25.0%;深静脉探及血栓11.1%;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扩张48.6%,内径5~17 mm,穿静脉反流68.1%。结论:彩超不仅可以判定术后是否存在复发,还能够帮助分析复发的原因,为临床疗效的判定和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吴迪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方法:收治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3800例,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的疾病类型为结直肠息肉(45.89%)、结直肠炎(33.20%)、溃疡性结肠炎(3.00%)。结肠息肉老年组的患病率明显大于青年组,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青年组的患病率大于中年组与老年组。结论:电子结肠镜是对大肠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大幅提高大肠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庞静波;魏志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配合牵引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颈椎病患者72例,平均分两组,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牵引治疗的同时,应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进行肌肉功能锻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其颈椎生理曲度降低、项背肌肌肉CT值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项背肌肌力和耐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主动抗阻运动疗法和牵引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和项背肌肌肉CT值,但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能够提高项背肌肌力和耐力,从根本上治愈颈椎病。
作者:张涛;刘园;李博;刘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对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奥马哈干预模式进行康复干预护理。结果:干预组经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后,通过对认知、行为、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们的生活质量总分及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及肢体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奥马哈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状态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宏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效果。方法: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48例,总结和归纳护理的具体内容。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很成功,术后1例出现创口感染,2例声音嘶哑,均得到妥善处理,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助于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提升,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作者:秦凌云;徐雪;彭鹏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7例急性CO中毒患者采取院外急救及护理措施,中毒现场救治及护理措施,转运过程中救治及护理措施,入院后的治疗。结果:除4例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前已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均明显好转出院,未出现严重后遗症。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可明显降低急性CO中毒患者的伤残及死亡率。
作者:黎秀英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角膜矫形对近视眼的治疗效果,以及各种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和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对角膜矫形治疗的183例346只眼进行了3~12个月随访观察。对不同屈光度用3种不同的角膜矫形镜做治疗,统计屈光不正患者的不同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及各种不良反应出现的时段与频率。结果:角膜矫形治疗后,视力≥4.8的320只眼(92.5%),视力≥5.0的275只眼(79.9%)。治疗前屈光度≥-5.0 D、角膜曲率≥45.0 D、眼轴长≥25 mm的患者以及早期未提供E值的患者,疗效均较差(P<0.01)。13~17岁年龄组疗效较佳(P<0.01)。主要不良反应是角膜上皮损伤(初戴49.7%)和出现重影(3周内41.0%),1例患者出现顽固的视疲劳。结论:角膜矫形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提高近视眼裸眼视力的方法,对少儿近视的治疗较好,但应注意角膜上皮损伤及重影等不良反应。
作者:王晓玉;丁小云;叶亚玲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院前急救患者1554例,按照接诊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试验组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24 h 意外事件发生率、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率、院内医务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程序化监护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院前急救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和30 d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改善院前急救患者的预后,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
作者:杨蔚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成为基层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完善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使其能像城市儿童一样获得应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本文通过对基层防疫工作中流动儿童免疫管理进行探讨,进一步促进流动儿童免疫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王慧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