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毒供应中心强化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

周豫华;周红艳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强化管理, 医院感染, 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强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11年采用传统管理方法,2012年采用强化管理模式对CSSD进行管理,比较两个时间段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指标。结果:工作区域人员着装规范,待灭菌器械包质量提高,手术器械清洁数量增加,消毒物品丢失率下降,消毒物品循环时间缩短,因器械问题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84例

    目的: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老年TBM和中青年TBM各84例,从入院前确诊率、症体特征、辅助检查异常情况及治疗转归方面进行回顾分析,找出老年 TBM 特点。结果:老年 TBM 和中青年 TBM 患者相比,确诊时间老年组(45±35)天,中青年组(20±15)天,老年组就诊前误诊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高热患者明显少于中青年组,中低热患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头痛、视力下降患者少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脑压升高患者少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 TBM 患者症状不典型,导致入院前诊断时间长,误诊率和死亡率高;对疑似患者应及时反复腰穿行脑脊液检查及头部CT、MRI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万志;田荆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血清N末端脑型钠尿肽的变化

    目的: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转律前后血清N末端脑型钠尿肽(NT-proBNP)的变化,并评价其对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作用。方法:收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6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律前后测定血清NT-proBNP 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及EF、LVDD。结果: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律前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律后1周的 NT-proBNP 水平和对照组 NT-proBNP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律后1周的NT-proBN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律前的EF、LVDD与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律后1周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NT-proBNP的定量检测可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直接病理生理学依据。

    作者:孙晓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国内慢病管理的研究现状

    当前,慢性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慢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随着慢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慢病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研究者对慢病管理做了大量探索,但至今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慢病管理模式,现行的慢病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就我国慢病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海涛;吕志国;张影;王萍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与护理研究84例

    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护理。方法:收治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84例,通过对患儿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精心的护理,例如病情的观察,呼吸道的护理,插管、拔管相关护理,基础护理等,以及合理及时的用药,观察患儿临床疗效,如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血气变化情况等。结果:84例患儿中,74例患儿治愈,6例患儿放弃治疗,4例患儿死亡,治愈率88.09%。结论:呼吸衰竭的新生儿经过呼吸机及辅助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临床疗效好。

    作者:廖秀春;潘开国;温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无痛胃镜检查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检查后患者心理状态及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3年7月收治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4例及对照组126例,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采取了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后心理状态、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唐晓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疗效,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收治因甲状腺功能亢进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其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及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方法。结果:手术治疗120例,治愈112例(93.3%),复发2例(1.7%),术后并发手术切口感染8例(6.7%),甲状腺功能低下6例(5.0%),无甲状腺危象发生。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吕宁;张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文关怀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门诊患者356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门诊患者2994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结果:观察组满意度97.6%,对照组满意度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

    作者:董俊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如何做好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

    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升高,与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可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密切相关,如何做好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成为社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关键是做好社区护理,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如何做好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进行阐述,并对我国有关高血压人群的护理提出一些观点。

    作者:李爱民;栾积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困难的影响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困难的影响。方法:收治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困难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和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在焦虑、呼吸困难以及患者的抑郁情况方面,经过治疗后试验组均要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消除病患的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极配合医生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

    作者:杜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双下肢静脉疾病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双下肢静脉疾病68例(87.1%)。结论:根据双下肢静脉疾病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超声上的特征性表现,提高双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率,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忠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联合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联合应用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均使用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进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从多角度共同观察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近脑干段与周围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双盲对照。结果:58例患者中,56例发现责任血管,单独用3D-TOF 序列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83.33%;单独用3D-B-FFE序列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93.10%;联合应用3D-B-FFE和3D-TOF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96.55%,并与手术结果完全符合。结论:联合应用3D-B-FFE和3D-TOF序列能够清楚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责任血管的空间关系,对于明确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梁日晶;杨志宏;常国梁;齐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股骨近端锁定髁骨板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骨股近端锁定髁骨板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12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例,进行股骨近端锁定髁骨板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平均时间8个月,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髁骨板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明庭;蔡乔良;李德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收治短小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结果:试验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王丽斯;瞿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两种治疗方法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收治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眼数46眼,乙组眼数61(两组都有双眼受伤的患者)。甲组使用的是止血促血吸收药物;乙组使用的是止血促血吸收药物+尿激酶。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有效率)和积血吸收时间。结果:乙组的视力恢复有效率86.89%,甲组的视力恢复有效率71.73%;积血吸收时间乙组短于甲组。结论:止血促血吸收药物+尿激酶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甚好。

    作者:杨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根管糊剂不同的输送方式对根管充填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3种糊剂输送方式对根管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927例患者中选择1200例根管治疗病例进行分析,按牙位分为4类,每一类按不同输送方式分为3组,每组选择100例,输送方式分别使用日本Mani机用螺旋根管输送针;手用扩大针及光滑髓针输送糊剂,根管充填后观察疗效。结果:使用3种器械输送糊剂在上前牙,下前牙,下后牙分析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后牙的分析组中螺旋输送针和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机用螺旋输送针输送糊剂在上牙复杂根管中有显著优势,根管充填密实,到位,根充效果佳,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王魁;马海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放疗结合热疗治疗晚期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放疗与热疗配合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晚期肿瘤患者58例,根据患者自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实施放疗与热疗配合治疗,对照组实施放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通过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后,两组治疗效果4个等级均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24例,有效率82.76%;对照组治疗有效9例,有效率31.0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与热疗配合治疗晚期肿瘤能在治疗期间形成互补关系,增进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杜欣;尹明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误诊64例分析与对策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误诊的原因和相关的对策。方法:收治发生误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64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误诊病例经过上腹部CT或剖腹探查发现12例患者胰腺肿大或局部坏死,53例患者的胰腺大部坏死,35例患者的胰周组织出血坏死。64例误诊病例通过抢救48例成活,16例死亡。结论:采取恰当的措施可避免急性胰腺炎患者被误诊并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张连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疗纠纷原因分析97例

    医疗纠纷是困扰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医生上班时不但受到疾病和技术的挑战,更时时受到医疗纠纷的折磨。解决医疗纠纷迫在眉睫。通过分析医疗纠纷的原因,得到解决的办法。

    作者:孟定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生儿重度窒息采取延迟断脐带的作用分析12例

    目的:探讨延迟断脐带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效果评价,研究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试验组,将12例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全部采取延迟断脐带;对照组,对同时期生产的12例重度窒息新生儿采取早断脐带,观察复苏成功率、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对新生儿的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延迟断脐带组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延迟断脐带对纠正低血容量、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有明显作用,对预后有积极影响。

    作者:易海艳;尹明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探讨风湿及类风湿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

    近年来,风湿及类风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往往没有较好而系统的治疗方法,只能应用止痛及激素类药物,而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而且有胃肠及肝肾功能损害,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后导致关节畸形、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我科采用护理干预及物理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方法,疗效确切,无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肿胀减轻,畸形关节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与自理能力恢复。

    作者:袁瑞凡;宋追;史丽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