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凤云;张学斌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2013年收治糖尿病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医望、闻、问、切理论指导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药治疗。治疗后统计两组的治疗疗效,并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8.89%,对照组有效率55.56%,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李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手术的影响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于月经干净3~7天进行子宫肌瘤剥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手术前于月经周期第2天开始给予米非司酮12.5mg/次,1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停药14天后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9.0%,对照组总有效率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前应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以明显缩小瘤体体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林有娥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扩大根尖狭窄区治疗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根尖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根管治疗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扩大根管狭窄区治疗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超充1例,术后持续牙龈肿胀1例,慢性牙龈炎1例。对照组欠充4例,超充6例,残余5例,术后持续牙龈肿胀7例,慢性牙龈炎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27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5.0%,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根尖狭窄区治疗根尖周炎复发率低,临床疗效佳,值得推广。
作者:张文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类541液治疗中重型霍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4-1995年收治霍乱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轻重不一的脱水征、低血压和休克,故酌情开放2~4条静脉通路予快速静滴类541液。首日24小时补液量5500~20000ml,平均12000ml。以后根据排便量及尿量调整补液量,同时应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抗炎治疗,并根据血气分析、血清生化学检查适当补充钠、钾以及碳酸氢钠,5例患者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无应用多巴胺及间羟胺。结果:除1例因伴有冠心病转至上级医院治疗,余127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出院标准符合原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制定的诊断标准。住院5~8天,平均7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类541液治疗中重型霍乱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德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在临床上采取俯卧位通气(PP)加肺复张(RM)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对ARDS患者采取PP治疗加RM联合治疗2次,治疗间隔4小时。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采取24小时之后的再次PP治疗,持续6小时。并在治疗的前后各2小时节点联合RM治疗。记录患者在3次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和氧合指标。并采取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结果:42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 PaO2、 PaCO2、PaO2/Fi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后患者PaO2均得到显著性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2次治疗之后,PaCO2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PaO2/FiO2为第1次和第2次治疗前后的差距大,和其他几次治疗的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PP联合RM治疗ARDS,可缓解患者的低氧和缺氧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展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表达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 π,GST-π)、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 Ⅱ,Topo-Ⅱ)等多耐药基因的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晚期胃癌组织中 GST-π、P-gP、Topo-Ⅱ蛋白的表达情况,选取48例初治胃癌组织中≥2个耐药基因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纳入试验,随机分为治疗组(25人)和对照组(23人),治疗组给予人参皂苷Rg3+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为主的化疗,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为主的化疗,比较两组间生存期的差别。结果: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3.000±1.655)个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3.000±1.497)个月,两组间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能较明显地延长有多耐药基因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可能具有逆转晚期胃癌铂类化疗药物耐药的能力。
作者:王沛;陈国荣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导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来就诊的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贝克抑郁量表了解卒中后抑郁症状、抑郁发生率及抑郁程度,根据结果进行脑部相关部位的检查。结果:54例脑卒中患者中,根据贝克抑郁量表,≤10分2例,10~15分11例,≥15分36例,>25分5例。抑郁症的发生率与反复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发生率高、漏诊率高,且其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武义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包括生殖道炎症、胎位不正、营养不合理、性生活等。胎膜早破对妊娠和分娩均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胎膜早破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同时加强产前保健和孕期卫生知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孕妇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病死率。
作者:明淑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服务型的护理管理理念,护士长在应用人性化管理时,应首先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人格魅力以及执行力。护士长人性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尊重护士,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合理授权来为护士创造发展的空间,通过巧妙运用激励机制来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加强与护士间的沟通等。通过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和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改善了医护、护患关系。因此,护士长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动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助力。
作者:张效荣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3D-SPACE及VIBE序列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诊断效能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同时行磁共振3D-SPACE 及 VIBE 序列检查,所有患者均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影像学特征,评价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关系的能力和优势。结果:18例患者中,症状侧血管神经Ⅰ型3例(16.6%),Ⅱ型12例(66.6%),Ⅲ型3例(16.6%);而无症状侧Ⅰ型12例(66.7%),Ⅱ型6例(33.3%),Ⅲ型0例;双侧压迫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有血管神经接触、压迫情况的神经中,症状侧15例中近端压迫9例,远端压迫6例;无症状侧6例中近端压迫4例,远端压迫2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压迫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症状侧小脑上动脉为主要接触、压迫血管(58%)。3D-SPACE及VIBE序列能对三叉神经进行多平面重建,显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的位置、程度及责任血管的来源。结论:3D-SPACE序列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VIBE序列是三叉神经MR成像常用的补充序列,3D-SPACE与VIBE序列相结合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班秀丽;程志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断裂泪小管断端处的吻合方法及术后的临床观察。方法:收治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采用硬膜外导管手术治疗,并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各种异常状况,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的手术进行得较为顺利,在手术期间没有出现较重的不良反应或是异常情况。通过随访调查,7个月后52例泪小管断裂患者中,50例吻合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高达96.1%。结论:泪小管断裂采用硬膜外导管作为内支撑物,直接缝合断端的组织物,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泪小管断裂处的吻合方法。
作者:张小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低位脑室引流治疗重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重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单侧引流治疗,观察组接受低位脑室引流治疗,对两组的脑室.通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与脑脊液正常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临床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脑室引流治疗重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任家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血管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250ml 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加入2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1次/日,治疗7天;治疗组给予250ml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加入天麻素注射液0.6g静滴,1次/日,养血清脑颗粒4g,3次/日,治疗7天。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62/64),对照组总有效率85.9%(55/6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 MCA、PCA、VA、BA 血流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可提高治疗血管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郭钦建;董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经饮食控制及单用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加用吡格列酮治疗4周和12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胰岛素用量的变化、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后4周及12周后FPG、2hPG和HbA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每日胰岛素用量由(75±7)U减至(30±3)U(P<0.01),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下降,个别患者出现下肢轻度水肿不良反应。结论:饮食控制及单用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持续改善,并能减少全天胰岛素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并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冯翠娥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全麻(GA)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0例,年龄61~84岁,ASA 1~2级,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与GA 组,每组15例。CSEA组使用腰硬联合穿刺包,用腰硬联合麻醉,GA组用静脉复合或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术中输液输血及出血量和麻醉效果,术后随访发生POCD的病例。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输液输血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CD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于老人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麻醉方法,能明显降低POCD发生。
作者:付志权;赵光;宋云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产后出血与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孕产妇3867例,其中剖宫产2496例,阴道分娩1371例。对有可能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或已发生产后出血者立即进行应急预案。结果:62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无一例行子宫切除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治疗子宫收缩性产后出血时除及时补充缩宫物质外,加强对子宫刺激,促进神经反射冲动的传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宋海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URP)治疗患者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TURP患者手术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18.52%,其中术后出血10例(7例膀胱冲洗后再次牵引导管止血,3例再次电切镜止血)、6例尿道狭窄(定期尿道扩张处理)、3例尿失禁(膀胱造瘘处理)、1例尿道电切综合征(利尿脱水剂、吸氧、抗心衰等处理),皆在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并发症病因复杂,应及时做好相关的预防与对症处理,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青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对顺沿腋皱襞双平行切口腋臭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腋臭患者40例,采用顺沿腋皱襞双平行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结果:在40例患者中,来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的有39例,失访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有39例患者的异味完全消除。对患者随访1年,38例患者异味完全消除,1例患者出汗时有轻微异味。对患者随访2年,36例患者的异味完全消除,3例患者出汗时有轻微异味。患者的瘢痕都不显著,上肢活动没有受到限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优92.3%,良7.7%,差0。结论:采用顺沿腋皱襞双平行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患者不仅满足美学要求,还能取得满意的治疗疗效,是一种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的治疗手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双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为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提高新生儿质量,从中西医两方面分析早产的相关因素。方法: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早产儿136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双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位不正、胎盘异常是早产的主要原因。结论:母体与胎儿关系密切,故孕前适龄婚配、婚前体检、增强体质、孕后注意护胎养胎、定期产检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陈丽亚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讨论研究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2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进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B 组有效率90%显著优于A组的40%(P<0.05);B组各项指标恢复均优于A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保守治疗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疗效显著,可促进疾病尽快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付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