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锦州地区红皮病型银屑病107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张晓岚

关键词:银屑病, 红皮病型,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病诱因、伴发疾病、治疗方法等临床以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07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是以40~50岁为主,多数是因为不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刺激性药物等治疗银屑病所引起,且红皮病型银屑病常伴有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并根据病因与其病理的特点可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规范银屑病的常规治疗及控制治疗可明显降低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病率,了解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理学表现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结合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相同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整理统计。结果:两组间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血钠等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死因大部分是并发症与器官衰竭。结论: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和血钠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作者:赵明志;牛卫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胃脘痛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的表现与中医胃脘痛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4年3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303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不同种类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的不同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化性溃疡胃镜相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可丰富中医辨证信息量,为临床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更好地认识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作者:沈静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剖宫产患者126例,ASAⅠ~Ⅱ级,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并发症及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在剖宫产过程中均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术后镇痛方式不一样,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于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镇痛液进行镇痛。结果:观察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5±0.2)分,镇痛评分(1.0±0.3)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3±0.1)分,镇痛评分(1.4±0.2)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2±0.1)分,镇痛评分(1.8±0.5)分。对照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1.2±0.8)分,镇痛评分(0.8±0.4)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3.4±1.2)分,镇痛评分(0.5±0.3)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2.2±0.8)分,镇痛评分(1.6±0.6)分。两组4~24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优良率98.4%,对照组优良率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9%,观察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比索洛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吴道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肝左右叶联合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对肝左右叶联合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8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入院前后时间随机给予其中43例肝左右叶联合切除治疗(甲组),另43例采用肝叶与肝段切除治疗(乙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治疗优良率上,甲组95.3%(41/43),乙组76.7%(33/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甲组4.65%(2/43),乙组30.2%,甲组显著少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来说,运用肝左右叶联合切除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减少残留结石,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永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阑尾切除手术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进行阑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4.5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德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体外震波碎石治疗的超声评价

    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及其超声评价。方法:7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均给予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记录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7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经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后,治愈74例(94.87%),失败率仅5.13%(4例),治愈率与失败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69%,均属于局部皮肤红斑。结论:应用超声确诊及判断输尿管结石疗效准确性较高,且经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后患者疗效及预后效果均较为理想,有效保障其生活质量。

    作者:覃明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加服厄贝沙坦。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糖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要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实现对血糖和血压的有效控制,且不良反应也减少,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徐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及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和总结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院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同时给予严密的护理方法,后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介入手术,1例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成功率9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观察后全部康复出院。结论:虽然采用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确保在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手术中患者积极的与医生配合,在术后进行细致的护理和预防,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侯晓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肝叶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肝叶切除治疗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及CT检查检查确诊,均行胆道探查肝叶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55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成功取石,手术时间(185.5±50.6)分钟,术中出血(250±200)ml,术后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发生胆瘘1例。经过3~15个月的随访,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1.8%,优良率98.2%。结论:肝叶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复发率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兰钫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优质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当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4年3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4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各32例,对优质护理组使用优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服务,对常规护理组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规护理服务,对两组住院时间、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常规护理组平均住院时间10.5天,要多于优质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9.0天,在常规护理组当中,有2例患者对护理服务存在不满经过有效沟通之后得到了解决,服务满意度93.75%,而优质护理组当中,无一例患者出现不满意,服务满意度100%,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使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更好地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关系,减少医护与患者之间矛盾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节约患者的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经济负担,因此优质护理服务是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曹淑芬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应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HAART)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艾滋病患者10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HAART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数量相应增加,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均得到缓解。结论:艾滋病患者应用HAART治疗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朝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6例,随机分成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三支持和三对症方法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经过治疗,综合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12个月运动和智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出现后遗症3例,后遗症发生率9.1%,其中发生脑瘫1例,智力低下1例,听觉障碍1例;对照组出现后遗症8例,后遗症发生率24.2%,其中发生癫痫1例,脑瘫2例,智力低下3例,听觉障碍1例,视觉障碍1例。结论:早期综合疗法治疗早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周进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CT血管造影和CT尿路造影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CT尿路造影(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28例,63例行MRU检查技术为对照组,65例行CTA、CTU联合检查技术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检查符合率、成像清晰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作者:李爱芝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揭开大肠癌的伪装面纱

    专家表示,大肠癌常被误诊为痔疮、阑尾炎或肠梗阻,患者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出现大便性状和颜色异常、腹泻、腹胀腹痛、肛门部有坠胀感、呕吐、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等症状时,或是大肠癌的征兆。建议45岁以上的人士,特别是有家族息肉病的人士,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肛门镜检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6例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诊断资料。结果:临床表现:21例甲亢症状典型,45例甲亢症状不典型;66例甲亢性心脏病中表现心力衰竭30例。误诊情况:66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有16例误诊;16例误诊均因甲亢症状不典型;明确诊断者经抗甲亢治疗,均有效。误诊病例经确诊后经抗甲亢治疗,心力衰竭缓解较慢,心电图表现心房纤颤者,经治疗均未转为窦性心律。结论:甲亢心脏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对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以及心力衰竭患者,应尽早检查其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甲亢心,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李志杰;张文书;张国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120例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送检的痰、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一般细菌培养,血液注入小儿中和抗生素血培养瓶,放置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系统鉴定细菌,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20株,其中有49株产 ESBLs(40.83%),其中2012年检出大肠埃希菌52株,有13株产ESBLs(25.0%);2013年检出大肠埃希菌68株,有36株产ESBLs(52.94%)。118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98.33%),2株分离自血液(1.67%)。49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不敏感率分别为73.6%和42.3%;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6%中度敏感,79.4%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敏感率86.32%。未出现耐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菌株。结论: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以呼吸道标本检出多, ESBLs阳性率2013年比2012年有明显升高趋势,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重耐药现象不容乐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诱导型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方;井淼;孙春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肛门皮瓣再造成型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肛门皮瓣再造成形术对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收治混合痔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肛门皮瓣再造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且肝门狭窄、肛周水肿、疼痛及再次手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门皮瓣再造成形术治疗混合痔比传统的内扎外切法临床并发症少,外型美观。

    作者:王建国;张玉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断鼻饲喂养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的喂养情况和耐受情况,包括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达418.4 kJ/(kg·d)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儿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残留和呼吸暂停的不耐受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成熟,显著提高喂养的耐受性,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作者:冯玉琼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疗效显著。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大大加快了创面愈合的时间,既减轻了医务人员频繁换药的工作量,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其护理重点是密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

    作者:谢迎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