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120例药敏分析

李方;井淼;孙春涛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婴幼儿, 大肠埃希菌, 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送检的痰、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一般细菌培养,血液注入小儿中和抗生素血培养瓶,放置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系统鉴定细菌,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20株,其中有49株产 ESBLs(40.83%),其中2012年检出大肠埃希菌52株,有13株产ESBLs(25.0%);2013年检出大肠埃希菌68株,有36株产ESBLs(52.94%)。118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98.33%),2株分离自血液(1.67%)。49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不敏感率分别为73.6%和42.3%;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6%中度敏感,79.4%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敏感率86.32%。未出现耐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菌株。结论: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以呼吸道标本检出多, ESBLs阳性率2013年比2012年有明显升高趋势,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重耐药现象不容乐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诱导型耐药菌株的产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120例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送检的痰、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一般细菌培养,血液注入小儿中和抗生素血培养瓶,放置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系统鉴定细菌,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20株,其中有49株产 ESBLs(40.83%),其中2012年检出大肠埃希菌52株,有13株产ESBLs(25.0%);2013年检出大肠埃希菌68株,有36株产ESBLs(52.94%)。118株分离自呼吸道标本(98.33%),2株分离自血液(1.67%)。49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不敏感率分别为73.6%和42.3%;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6%中度敏感,79.4%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敏感率86.32%。未出现耐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菌株。结论: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以呼吸道标本检出多, ESBLs阳性率2013年比2012年有明显升高趋势,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重耐药现象不容乐观,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诱导型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方;井淼;孙春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人文关怀在产科宫底按压助产法实施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产科宫底按压助产法实施中的价值。方法:2012-2013年收治通过宫底按压助产法进行分娩治疗的产妇498例,将产妇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然后对第一组产妇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照顾,而第二组则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将两组分娩结果以及分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也对新生儿的各种产中产后情况进行记录。后对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记录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第二组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助产的产妇中有2例出现会阴侧面伤口延续裂开,而第一组采取常规方式护理助产的产妇有10例出现会阴侧面伤口延续裂开,同时还有2例出现会阴伤口严重裂开的现象,两组之间产妇情况的差异显著。在对两组新生儿的对比中表明,两组产妇都顺利生产。其中第二组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助产的新生儿中有2例出现轻度窒息现象,1例出现重度窒息;而第一组采取常规护理助产的新生儿有12例出现轻度窒息现象,3例出现重度窒息现象。可见两组新生儿之间的对比差异也较为明显。结论:在产妇采取宫底按压助产法进行分娩时,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比采用常规护理更能减轻产妇自身的痛苦和新生儿的窒息率,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推广及普及意义。

    作者:杜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本文通过对6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加强临床观察、实施急救、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48例患者出血停止,6例死亡,7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得出结论:急性期护理及临床观察非常重要,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再出血率。

    作者:苗保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CVVH治疗两种抗凝方式的比较

    目的: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是 ICU 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包括 CVVH(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DF(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SLED(sustained low-efficiency dialysis)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以CVVH应用为广泛,依据操作者的经验及设备条件,可运用全身肝素化、低分子肝素抗凝及体外枸橼酸抗凝等方式进行抗凝治疗,但较少有人对上述抗凝方式进行比较。本研究对 ICU 2011年2月-2013年1月进行CVVH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抗凝,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以比较两种抗凝方式的优劣。

    作者:彭晖;杨林;张倩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9%,观察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比索洛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吴道忠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采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临床治疗的方法和对策。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0例。对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药物治疗,对联合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23例(76.67%),无效5例(16.67%),不良反应2例(6.67%);厄贝沙坦组有效16例(53.33%),无效10例(33.33%),不良反应4例(1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较高,安全性能好,降压时间长,值得继续研究和完善。

    作者:苟晓虎;申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加服厄贝沙坦。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糖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要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实现对血糖和血压的有效控制,且不良反应也减少,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徐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优质服务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当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4年3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4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各32例,对优质护理组使用优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服务,对常规护理组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规护理服务,对两组住院时间、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常规护理组平均住院时间10.5天,要多于优质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9.0天,在常规护理组当中,有2例患者对护理服务存在不满经过有效沟通之后得到了解决,服务满意度93.75%,而优质护理组当中,无一例患者出现不满意,服务满意度100%,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使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更好地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关系,减少医护与患者之间矛盾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节约患者的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经济负担,因此优质护理服务是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曹淑芬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病症49例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病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妇产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病症的住院患者,以病例对照方法分别就其年龄特征、手术方式、前患病种等因素展开讨论。结果:发病时间多在术后1个月内,而妇科手术后发病时间要早于产科。发生血栓组中恶性肿瘤患者所占比重较高,在年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分析可知年龄在40~59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风险较大,而腹腔镜手术患者并未增加VTE风险,患者血浆高Fib是造成术后VTE高发的危险因素,妊娠及产褥期出现高Fib、血脂都容易诱发VTE风险。

    作者:陈娟;王宝珍;李志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密云县十里堡镇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目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调查结果,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镇域内6291例为对象,测定身高、体重、血压,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结果:血糖异常率20.11%,糖尿病(DM)患病率14.22%。结论:糖尿病是区域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李学会;王万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哈巴河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哈巴河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11-2013年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发病99例(0.124%),2012年发病77例(0.096%),2013年发病59例(0.075%),发病率逐年降低。2011年0~4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25例(25.3%),5~10岁发病52例(52.5%),11~15岁发病22例(22.2%);2012年0~4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19例(24.7%),5~10岁发病37例(48.1%),11~15岁发病21例(27.3%);2013年0~4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12例(20.3%),5~10岁发病27例(45.8%),11~15岁发病20例(33.9%),发病人数逐年减低,0~4岁和5~10岁的发病人数发病率逐年减低,11~15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组2011年男孩发病66例(66.7%),女孩发病33例(33.3%),男女之比2:1;2012年男孩发病51例(66.2%),女孩发病26例(33.8%),男女之比1.96:1;2013年男孩发病40例(67.8%),女孩发病19例(32.2%),男女之比2.1:1;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卫生宣教和疫苗的接种对降低流行性腮腺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向绍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原发性高血压采用缬沙坦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予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进行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血压指标,值得推广。

    作者:令狐斌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肝叶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肝叶切除治疗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及CT检查检查确诊,均行胆道探查肝叶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55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成功取石,手术时间(185.5±50.6)分钟,术中出血(250±200)ml,术后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发生胆瘘1例。经过3~15个月的随访,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1.8%,优良率98.2%。结论:肝叶切除治疗复杂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复发率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兰钫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呼吸心跳停止患者26例死因分析及抢救体会

    目的:总结呼吸心跳停止患者死亡原因及抢救经验。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呼吸心跳停止患者26例,医生和护士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分析抢救过程及死亡原因等。结果:本组26例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存活6例,出院后能生活自理3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2例,出现智力障碍1例,存活率23%。死亡21例,死亡率77%。本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5~120分钟,平均30.3分钟,患者住院时间1~40天,平均11.3天。分析死亡原因:①救治不及时,有的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间过长,已超过10分钟才来院进行治疗。②心肺复苏程序欠准确。③没能及时进行有效电除颤。④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加快了死亡速度。结论:救治不及时,心肺复苏程序欠准确,没能及时进行有效电除颤,以及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能量消耗过大,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救治和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救治呼吸心跳停止的主要措施。

    作者:任翠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心梗发生前的蛛丝马迹

    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心梗”发作都有先兆,但通常会有50%~80%的人在“急性心梗”发作前会有一些预警的先兆症状,一般发生先兆的时间为1~2天或更久。若加以留意,事先发现先兆症状的踪迹,及时就医就可有效避免身陷“心梗”危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47例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积极的护理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47例,并就其肺部感染因素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从1547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调查中,发生肺部感染病例44例,发生率2.84%。其中内源性因素有年龄、瘫痪、原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等;外源性因素有侵入性检查、人工机械通气、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误吸等。结论:对于外源性感染,可以从临床护理上强化预防干预,特别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发病率。

    作者:杜家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家庭医生制模式下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的实践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家庭医生制模式下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3年对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个站点开展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确立家庭医生制模式下中医全科团队各成员在老年中医健康管理中的角色与程序,建立绩效考核办法,实施1年后老年人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保健知识知晓率和中医药保健依从率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对社区服务满意度也由实施前的71.3%提高到95.0%( P<0.01)。结论:以家庭医生制为核心、中医全科团队参与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作者:沈志萍;夏伟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近有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椎间盘细胞的重吸收与椎间盘细胞的生存方面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袭开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中医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对脾胃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方法:收治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从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如何确认打鼾是否需要治疗?

    鼾症俗称打呼噜,其有轻重之分,有一些对身体健康没多大影响的单纯性鼾症,就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平时在睡眠行为上稍微注意(如侧卧位)就会改善。但如果打鼾到严重到一定程度,或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会影响身体健康,那就一定要治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