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吴道忠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治疗,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9%,观察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比索洛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内科中存在的用药不合理现象及应对措施

    目的:通过分析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用药不合理情况,找到使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得到提高的措施。方法:选取近3年就诊的300例患者的处方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本次选取的300例患者的处方中,共有46张不合理处方;其中有11张不合理药物理化性质,16张药理拮抗,9张不合理药动学,10张不合理临床指征。结论:不合理用药情况在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中仍有诸多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一情况进行解决,以达到提高用药合理的水平。

    作者:刘志超;赵国栋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冠心病74例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疗效及探讨冠心病临床护理的对策。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7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4例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4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0%。结论:合理药物治疗及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

    作者:朱彩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中医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对脾胃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方法:收治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从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如何确认打鼾是否需要治疗?

    鼾症俗称打呼噜,其有轻重之分,有一些对身体健康没多大影响的单纯性鼾症,就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平时在睡眠行为上稍微注意(如侧卧位)就会改善。但如果打鼾到严重到一定程度,或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会影响身体健康,那就一定要治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剖宫产患者126例,ASAⅠ~Ⅱ级,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并发症及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在剖宫产过程中均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术后镇痛方式不一样,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于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镇痛液进行镇痛。结果:观察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5±0.2)分,镇痛评分(1.0±0.3)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3±0.1)分,镇痛评分(1.4±0.2)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2±0.1)分,镇痛评分(1.8±0.5)分。对照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1.2±0.8)分,镇痛评分(0.8±0.4)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3.4±1.2)分,镇痛评分(0.5±0.3)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2.2±0.8)分,镇痛评分(1.6±0.6)分。两组4~24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优良率98.4%,对照组优良率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阑尾切除手术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进行阑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4.5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德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创伤性湿肺的CT诊断

    目的:探讨CT诊断创伤性湿肺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创伤性湿肺患者20例,均行CT扫描检查。结果:肺纹理增浓、增粗且粗细不均;肺实质出血、水肿所显示的散在斑点状、小片絮状稍高密度灶;节段实变所显示的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是 CT 诊断创伤性湿肺的要点。结论:CT诊断创伤性湿肺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心梗发生前的蛛丝马迹

    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心梗”发作都有先兆,但通常会有50%~80%的人在“急性心梗”发作前会有一些预警的先兆症状,一般发生先兆的时间为1~2天或更久。若加以留意,事先发现先兆症状的踪迹,及时就医就可有效避免身陷“心梗”危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护理干预对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疗效影响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05例行PCNL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2例按泌尿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5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躯体保温护理。结果:两组焦虑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焦虑程度,减少PCNL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

    作者:贺明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耳鼻喉科手术80例。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12岁,体重指数20~27 kg/m2,无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于诱导前15分钟内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低、中、高剂量的右美托咪啶组(DL 组、DM 组、DH 组)于诱导前15分钟内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4μg/kg、0.7μg/kg、1.0μg/kg,输注时间为15分钟。麻醉诱导:8%七氟醚吸入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输注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2%~3%七氟醚吸入,TCL丙泊酚4~10 mg/(kg·h)。记录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导管)、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呼唤睁眼时间)、术后2小时内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小时内试验组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5%、5%、5%,与对照组的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 PAE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降低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0.7μg/kg的右美托咪啶更适合应用于临床。

    作者:何德廷;李建军;宋美松;林玉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临床输液致热原样反应1例

    输液反应指在输液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发生一系列原发疾病所没有的症状或体征,临床上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通过分析本院发生的1例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作者:张梅;王成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CVVH治疗两种抗凝方式的比较

    目的: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是 ICU 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包括 CVVH(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DF(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SLED(sustained low-efficiency dialysis)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以CVVH应用为广泛,依据操作者的经验及设备条件,可运用全身肝素化、低分子肝素抗凝及体外枸橼酸抗凝等方式进行抗凝治疗,但较少有人对上述抗凝方式进行比较。本研究对 ICU 2011年2月-2013年1月进行CVVH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抗凝,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以比较两种抗凝方式的优劣。

    作者:彭晖;杨林;张倩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8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12月收治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18例为观察组,2012年1月-12月收治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患者20例作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仅给予宫缩素静滴或(和)宫体、肌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胎儿顺利娩出之后给予12 U的垂体后叶素+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缓慢静推(约10分钟),同时给予林格氏液500 ml,再给予400μg的米索前列醇塞肛治疗,两组根据情况给予输血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95.0%,死亡1例,死亡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缩素、垂体后叶素、米索前列醇是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的重要药物,疗效显著。

    作者:杨玉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胸部创伤性肺出血的X线片和CT诊断分析

    目的:总结 X 线片和 CT 诊断胸部创伤性肺出血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胸部创伤性肺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在60例患者中,肺内血肿7例(11.7%),创伤性肺囊肿10例(16.7%),肺实质实变影22例(36.7%),肺间质性改变21例(35.0%),均表现出相应的X线和CT表现。结论: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要尽快进行X线片和CT检查,对诊断胸部创伤性肺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卓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本组患者42例,在普通可透视X线手术床下行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分钟,平均出血量80 ml。术后所有患者术口甲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结论:在普通手术床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采取蛙式位透视及时调整内固定物植入的位置,有效地克服了普通手术床复位透视的困难,终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陈志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患者12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单药治疗,研究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比较两组性激素水平、血糖指标及排卵和妊娠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FSH、T、FINS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排卵率69.84%及妊娠率23.80%均高于对照组的26.98%、11.11%,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患者临床疗效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王艳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胃超声对胃溃疡及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胃超声对胃溃疡及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36例胃部不适患者进行检查,按照胃部顺序进行扫查,对病变处的胃壁层次结构、病变厚度、长度、肿块大小与周围脏器关系和远处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胃溃疡或胃癌。结果:对1236例胃部不适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声胃溃疡286例,胃癌25例。经胃纤维内镜及病理证实胃溃疡321例,胃癌24例。结论:超声对比显像为胃溃疡及胃癌检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弥补胃纤维内镜和X线钡剂造影检查的不足,是胃溃疡及胃癌的诊断的辅助诊断与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刘瑞雪;徐洪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加服厄贝沙坦。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糖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要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实现对血糖和血压的有效控制,且不良反应也减少,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徐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对老年患者压疮研究的新探索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断更新,加强老年患者压疮的治疗及护理越来越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广泛重视。本文主要对老年患者压疮新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燕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家庭医生制模式下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的实践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家庭医生制模式下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3年对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个站点开展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确立家庭医生制模式下中医全科团队各成员在老年中医健康管理中的角色与程序,建立绩效考核办法,实施1年后老年人中医体质知晓率、中医保健知识知晓率和中医药保健依从率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对社区服务满意度也由实施前的71.3%提高到95.0%( P<0.01)。结论:以家庭医生制为核心、中医全科团队参与的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作者:沈志萍;夏伟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