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刘丽琴

关键词:剖宫产, 镇痛, 自控镇痛泵, 镇痛视觉模拟评分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剖宫产患者126例,ASAⅠ~Ⅱ级,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并发症及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在剖宫产过程中均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术后镇痛方式不一样,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于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镇痛液进行镇痛。结果:观察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5±0.2)分,镇痛评分(1.0±0.3)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3±0.1)分,镇痛评分(1.4±0.2)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2±0.1)分,镇痛评分(1.8±0.5)分。对照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1.2±0.8)分,镇痛评分(0.8±0.4)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3.4±1.2)分,镇痛评分(0.5±0.3)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2.2±0.8)分,镇痛评分(1.6±0.6)分。两组4~24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优良率98.4%,对照组优良率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对脾胃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方法:收治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从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IL-33/ST2信号传导通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ST2)信号传导通路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 ResMed sullivan autoset 睡眠呼吸监测系统进行睡眠检查确诊OSAS患者;采集静脉血,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清中IL-33和受体ST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OSAS 患者血清中 IL-33和 ST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性炎症是OSAS的病理基础,IL-33/ST2信号传导通路很有可能参与了OSAS患者的系统性炎症。

    作者:徐乾乾;管淑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胃脘痛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的表现与中医胃脘痛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4年3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303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不同种类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的不同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化性溃疡胃镜相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可丰富中医辨证信息量,为临床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更好地认识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作者:沈静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肛门皮瓣再造成型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肛门皮瓣再造成形术对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收治混合痔患者12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肛门皮瓣再造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且肝门狭窄、肛周水肿、疼痛及再次手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门皮瓣再造成形术治疗混合痔比传统的内扎外切法临床并发症少,外型美观。

    作者:王建国;张玉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讨论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患者60例,全面回顾分析其手术资料及临床治疗方法,总结进行临床手术治疗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果:通过不同手术治疗,治愈率92%,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针对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诊断,掌握准确的手术时机,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术分析,降低临床手术死亡率,可以有效的保证患者的健康。

    作者:王加法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老年人高血压临床诊治的新进展

    目的:高血压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它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老年高血压的特点,老年人高血压常用药为利尿剂,其他依次是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其他药物等。单一药物治疗者少,联合治疗的方案比较普遍,可取得很好的降压效果。本文简要介绍老年人高血压临床诊治的新进展。

    作者:朱彩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原发性高血压采用缬沙坦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予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进行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血压指标,值得推广。

    作者:令狐斌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患者400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微生物检验,比较两组出院时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出院时,轻度感染6例(3.0%),中度感染2例(1.0%),重度感染1例(0.5%),感染发生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定期进行微生物检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以及患者就医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大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47例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积极的护理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47例,并就其肺部感染因素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从1547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调查中,发生肺部感染病例44例,发生率2.84%。其中内源性因素有年龄、瘫痪、原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等;外源性因素有侵入性检查、人工机械通气、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误吸等。结论:对于外源性感染,可以从临床护理上强化预防干预,特别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发病率。

    作者:杜家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于作盈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经验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临床报道表明,扩张型心肌病呈现出高发态势。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病因不详,缺乏特异性的治疗,临床治疗基本以对症处理为主,预后较差,5年的存活率≤50%。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中药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与探索。国家名老中医于作盈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提出了一整套系统而详尽的理论,化繁为简,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作者:于清华;刘淑荣;孙颖;翟颖;于作盈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早期乳腺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4例进行根治术,对乙组24例进行保乳手术。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治疗满意度高于甲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中出血较少,治疗快速,且治疗满意度较高,术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低。

    作者:杨海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92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护理体会。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92例,所有患者给予阿奇霉素静滴治疗,同时给予雾化、拍背、吸痰等辅助手段治疗。结果:经过积极治疗,92例患儿全部治愈康复出院。结论:悉心的护理能增加患儿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防止重症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徐飞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成人局部麻醉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局部麻醉的应用体会。方法:收治腹股沟疝患者39例,应用局部麻醉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腹股沟疝患者局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满意,无术后麻醉及原合并症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应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此方法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扩宽了手术指征,值得推广。

    作者:和迎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的护理体会和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尿路结石的术前、术后护理及贯穿其中的健康教育。方法:对5年来使用ESWL治疗的350例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观察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肾结石143例患者中,总有效粉碎率89.5%。输尿管上段结石98例患者中,总有效粉碎率93.9%。输尿管下段结石109例患者中,总有效粉碎率83.5%。大多数患者对碎石效果满意。结论:尿路结石患者行ESWL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碎石及排石的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减少复发。

    作者:魏丽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胆结石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术中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映良;段中华;王正富;王忠云;李红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对老年患者压疮研究的新探索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断更新,加强老年患者压疮的治疗及护理越来越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广泛重视。本文主要对老年患者压疮新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燕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阑尾切除手术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进行阑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4.5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德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耳鼻喉科手术80例。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12岁,体重指数20~27 kg/m2,无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于诱导前15分钟内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低、中、高剂量的右美托咪啶组(DL 组、DM 组、DH 组)于诱导前15分钟内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4μg/kg、0.7μg/kg、1.0μg/kg,输注时间为15分钟。麻醉诱导:8%七氟醚吸入诱导至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输注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2%~3%七氟醚吸入,TCL丙泊酚4~10 mg/(kg·h)。记录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导管)、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呼唤睁眼时间)、术后2小时内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小时内试验组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5%、5%、5%,与对照组的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 PAE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降低七氟醚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0.7μg/kg的右美托咪啶更适合应用于临床。

    作者:何德廷;李建军;宋美松;林玉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常合并心律失常,且常常呈持续性、阵发性、多样性的变化,因此护理至关重要。故要求护士要学习心电图知识,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早提供信息,协助医生做好治疗,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文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所需退热时间和治愈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较佳,且有助于减少抗炎药物的使用。

    作者:刘巧红;胡晓芳;刘彩霞;唐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