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袭开春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近有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椎间盘细胞的重吸收与椎间盘细胞的生存方面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所需退热时间和治愈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较佳,且有助于减少抗炎药物的使用。

    作者:刘巧红;胡晓芳;刘彩霞;唐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铁路职工健康体检工作中的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铁路职工健康体检中的作用。方法:在体检工作的检前、检中、检后各阶段,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健康咨询以及诊断结果干预对策建议。结果:铁路职工对常见病防治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防病意识不断增强;健康体检参检率逐年提高。结论:实施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健康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卫生保健知识,真正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

    作者:赵明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本组患者42例,在普通可透视X线手术床下行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分钟,平均出血量80 ml。术后所有患者术口甲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结论:在普通手术床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采取蛙式位透视及时调整内固定物植入的位置,有效地克服了普通手术床复位透视的困难,终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陈志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常合并心律失常,且常常呈持续性、阵发性、多样性的变化,因此护理至关重要。故要求护士要学习心电图知识,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及早提供信息,协助医生做好治疗,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文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18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12月收治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18例为观察组,2012年1月-12月收治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患者20例作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仅给予宫缩素静滴或(和)宫体、肌肉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胎儿顺利娩出之后给予12 U的垂体后叶素+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缓慢静推(约10分钟),同时给予林格氏液500 ml,再给予400μg的米索前列醇塞肛治疗,两组根据情况给予输血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95.0%,死亡1例,死亡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缩素、垂体后叶素、米索前列醇是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的重要药物,疗效显著。

    作者:杨玉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如何确认打鼾是否需要治疗?

    鼾症俗称打呼噜,其有轻重之分,有一些对身体健康没多大影响的单纯性鼾症,就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平时在睡眠行为上稍微注意(如侧卧位)就会改善。但如果打鼾到严重到一定程度,或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会影响身体健康,那就一定要治疗。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后外侧入路在治疗后踝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行后踝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2年6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37例,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17例,旋前外展型13例,旋前外旋型7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术中采用“拉钩实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必要时行3层皮质骨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8~17个月(平均13.2个月)。结果:所有随访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切出,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推荐的踝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创伤小,显露清晰,可直视下精确复位关节面,并方便内固定物植入,推荐在固定后踝骨折时常规使用。

    作者:李克;孙刚;冯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加服厄贝沙坦。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糖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要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实现对血糖和血压的有效控制,且不良反应也减少,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徐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68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死亡1例、吻合口瘘3例、切口感染4例,无大便失禁及吻合口狭窄。术后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3例,3年生存率70.6%。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与 Miles 术无明显差异,可作为低位直肠癌首选术式。

    作者:窦晓军;张传国;吴仕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学龄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学龄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提高免疫接种率。方法:在街道办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陪同下,调查人员到城市流动人员集中的小区逐户调查,查看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各项记录。结果:符合调查要求的儿童246例,男134例,女112例;第1胎141例,第2胎105例;本省户口90例,外省户口156例;初中及以下学历90.71%,高中以上学历9.29%。家庭年收入<15000元6.37%,15000~20000元76.65%,>300002.14%。家长仅能说出1种疫苗64.32%,能够说出全部疫苗2.31%。178例流动儿童接受过免疫接种,在原籍地建证72例,本地建证174例,卡疤143例;七苗合格125例,不合格28例,未接种25例。结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了儿童免疫接种率,有待加强管理监督、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作者:苏振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阑尾切除手术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进行阑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4.5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德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在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收治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并遵循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其中28例实施氯氮平治疗者设为对照组,30例实施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的6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及8周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均比对照组有优越性(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控制病情,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

    作者:何堂礼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急性胰腺炎30例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治进行分析。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30例,应用彩超和CT显示对其病因进行分析,并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胆管感染40.00%,胆道病变36.67%,是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其病症表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与CT诊断显示,急性胰腺炎多样病因中以胆道病变与胆管感染为主。同时,根据病因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25例临床研究

    目的:对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情况进行研究,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25例,随机分成存活组与死亡组,对其临床病例进行研究,分析脑出血量、脑室积血、血肿以及出血部位情况预后影响。结果:本文研究的25例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中,10例存活(40%)、15例死亡(60%),死亡原因与出血量、脑室积血、血肿形状、出血部位有着密切关系。结论:对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尽早诊断治疗,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军朋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病症49例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病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妇产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病症的住院患者,以病例对照方法分别就其年龄特征、手术方式、前患病种等因素展开讨论。结果:发病时间多在术后1个月内,而妇科手术后发病时间要早于产科。发生血栓组中恶性肿瘤患者所占比重较高,在年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分析可知年龄在40~59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风险较大,而腹腔镜手术患者并未增加VTE风险,患者血浆高Fib是造成术后VTE高发的危险因素,妊娠及产褥期出现高Fib、血脂都容易诱发VTE风险。

    作者:陈娟;王宝珍;李志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健康教育在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2月-7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5例,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行为习惯变化情况。结果:通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患者的血压由宣教前的(148.94±10.59)/(95.15±9.33)mmHg降至宣教后的(135.57±10.92)/(86.23±8.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习惯(低盐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和定期测血压)亦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乡镇卫生院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农村患者血压的控制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锦州地区红皮病型银屑病107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病诱因、伴发疾病、治疗方法等临床以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07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是以40~50岁为主,多数是因为不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刺激性药物等治疗银屑病所引起,且红皮病型银屑病常伴有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并根据病因与其病理的特点可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规范银屑病的常规治疗及控制治疗可明显降低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发病率,了解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理学表现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晓岚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中的作用。方法:以是否发生过动静脉内瘘失功分组,对比各指标两组间的差异,用 Pearson 法进行 Hhcy 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失功组 Hcy 水平(33.33±3.01)mmol/L明显高于未失功组(26.41±1.22)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Hcy为造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Hcy:OR=1.157,95%CI:1.028~1.301)。长期口服叶酸例数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hcy高发,Hhcy可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率增加。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族治疗有效降低患者Hcy水平,减少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的风险。

    作者:田新;穆静;何延波;张立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胃脘痛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的表现与中医胃脘痛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4年3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303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不同种类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的不同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化性溃疡胃镜相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可丰富中医辨证信息量,为临床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更好地认识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作者:沈静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早期乳腺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4例进行根治术,对乙组24例进行保乳手术。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治疗满意度高于甲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低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中出血较少,治疗快速,且治疗满意度较高,术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低。

    作者:杨海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