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何堂礼

关键词:喹硫平, 无抽搐电休克, 女性, 精神分裂症
摘要:目的:探讨在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收治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并遵循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其中28例实施氯氮平治疗者设为对照组,30例实施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的6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及8周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均比对照组有优越性(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早日控制病情,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牙周病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目的: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病是多因素疾病,其中牙菌斑生物膜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病必不可少的始动因子。因此,菌斑控制是牙周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本文主要从牙刷、牙线、刷牙方法等机械措施及药物方法对菌斑控制的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常阳阳;谢广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本文通过对6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加强临床观察、实施急救、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48例患者出血停止,6例死亡,7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得出结论:急性期护理及临床观察非常重要,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再出血率。

    作者:苗保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对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因进行分析,根据死因分析的相关数据为政府制订相关干预措施,制订有利数据。方法:对东海县石榴镇居民死亡原因登记卡进行整理和统计,将2011-2013年的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2011-2013年东海县石榴镇居民位居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肝癌、胃癌;还有其他死亡原因:食管癌、恶性肿瘤、车祸、自杀、意外事故、糖尿病、溺水、其他疾病等;3年死亡居民性别数量看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男性略多于女性;死亡例数位居前3位的年龄段:>65岁居民、40~64岁居民、20~39岁居民;其中>65岁居民死亡人数多,且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死亡人数。结论:危害东海县石榴镇居民健康的主要死亡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死亡原因均不相同,根据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特点,相关部门可开展疾病预防及控制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作者:尚小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51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并根据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的不同水平把患者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1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中,27例(17.9%)高尿酸血症。在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胱抑素C升高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3.0%和18.8%,但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血清胱抑素C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与胱抑素C呈正相关(r=0.478),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社区管理中,常规检测并控制血尿酸有利于高血压肾病的预防,建议把尿酸的控制纳入高血压的综合控制指标。

    作者:王敬丽;高俊岭;周晨;朱耀城;戴俊明;傅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剖宫产患者126例,ASAⅠ~Ⅱ级,均为初产妇,无妊娠并发症及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在剖宫产过程中均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术后镇痛方式不一样,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于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镇痛液进行镇痛。结果:观察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5±0.2)分,镇痛评分(1.0±0.3)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3±0.1)分,镇痛评分(1.4±0.2)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0.2±0.1)分,镇痛评分(1.8±0.5)分。对照组术后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1.2±0.8)分,镇痛评分(0.8±0.4)分;术后24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3.4±1.2)分,镇痛评分(0.5±0.3)分;术后48小时镇痛视觉模拟评分(2.2±0.8)分,镇痛评分(1.6±0.6)分。两组4~24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优良率98.4%,对照组优良率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刘丽琴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产后静脉血栓栓塞病症49例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病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妇产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病症的住院患者,以病例对照方法分别就其年龄特征、手术方式、前患病种等因素展开讨论。结果:发病时间多在术后1个月内,而妇科手术后发病时间要早于产科。发生血栓组中恶性肿瘤患者所占比重较高,在年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分析可知年龄在40~59岁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风险较大,而腹腔镜手术患者并未增加VTE风险,患者血浆高Fib是造成术后VTE高发的危险因素,妊娠及产褥期出现高Fib、血脂都容易诱发VTE风险。

    作者:陈娟;王宝珍;李志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中的作用。方法:以是否发生过动静脉内瘘失功分组,对比各指标两组间的差异,用 Pearson 法进行 Hhcy 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失功组 Hcy 水平(33.33±3.01)mmol/L明显高于未失功组(26.41±1.22)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Hcy为造成自体动静脉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Hcy:OR=1.157,95%CI:1.028~1.301)。长期口服叶酸例数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hcy高发,Hhcy可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率增加。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族治疗有效降低患者Hcy水平,减少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的风险。

    作者:田新;穆静;何延波;张立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健康教育在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2月-7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5例,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行为习惯变化情况。结果:通过6个月的健康教育,患者的血压由宣教前的(148.94±10.59)/(95.15±9.33)mmHg降至宣教后的(135.57±10.92)/(86.23±8.4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习惯(低盐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和定期测血压)亦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乡镇卫生院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农村患者血压的控制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呼吸心跳停止患者26例死因分析及抢救体会

    目的:总结呼吸心跳停止患者死亡原因及抢救经验。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呼吸心跳停止患者26例,医生和护士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等,分析抢救过程及死亡原因等。结果:本组26例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存活6例,出院后能生活自理3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2例,出现智力障碍1例,存活率23%。死亡21例,死亡率77%。本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5~120分钟,平均30.3分钟,患者住院时间1~40天,平均11.3天。分析死亡原因:①救治不及时,有的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间过长,已超过10分钟才来院进行治疗。②心肺复苏程序欠准确。③没能及时进行有效电除颤。④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能量消耗过大,加快了死亡速度。结论:救治不及时,心肺复苏程序欠准确,没能及时进行有效电除颤,以及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能量消耗过大,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救治和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救治呼吸心跳停止的主要措施。

    作者:任翠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加服厄贝沙坦。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结果:52例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糖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组降压的总有效率96.67%,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要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实现对血糖和血压的有效控制,且不良反应也减少,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徐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12月收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8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结合中药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1.8%,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2%,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作者:汪志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于作盈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经验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临床报道表明,扩张型心肌病呈现出高发态势。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病因不详,缺乏特异性的治疗,临床治疗基本以对症处理为主,预后较差,5年的存活率≤50%。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中药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与探索。国家名老中医于作盈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提出了一整套系统而详尽的理论,化繁为简,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作者:于清华;刘淑荣;孙颖;翟颖;于作盈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疗效显著。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大大加快了创面愈合的时间,既减轻了医务人员频繁换药的工作量,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其护理重点是密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

    作者:谢迎春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本组患者42例,在普通可透视X线手术床下行非手术牵引床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分钟,平均出血量80 ml。术后所有患者术口甲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结论:在普通手术床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采取蛙式位透视及时调整内固定物植入的位置,有效地克服了普通手术床复位透视的困难,终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陈志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间隔补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间隔补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缺铁性贫血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组1每周2天给药(间隔3天),组2每天给药,经12周补铁治疗,以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血液学指标,并观察不同补铁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Hb、S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 Hb、SF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2天给药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间隔补铁在纠正贫血上与每日补铁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兰帝仕;黄美娜;翁翔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癌症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

    目的: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患者自身对癌症疼痛治疗的依从性可以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对患者施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患者的依从度,以此为基础给予药物治疗及其他止痛措施,可以更为有效地缓解其疼痛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本文对癌症疼痛的多种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护理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帮助癌症患者减轻、解除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友林;张继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胃超声对胃溃疡及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胃超声对胃溃疡及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36例胃部不适患者进行检查,按照胃部顺序进行扫查,对病变处的胃壁层次结构、病变厚度、长度、肿块大小与周围脏器关系和远处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诊断胃溃疡或胃癌。结果:对1236例胃部不适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声胃溃疡286例,胃癌25例。经胃纤维内镜及病理证实胃溃疡321例,胃癌24例。结论:超声对比显像为胃溃疡及胃癌检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弥补胃纤维内镜和X线钡剂造影检查的不足,是胃溃疡及胃癌的诊断的辅助诊断与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刘瑞雪;徐洪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所需退热时间和治愈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婴幼儿分级治疗的疗效较佳,且有助于减少抗炎药物的使用。

    作者:刘巧红;胡晓芳;刘彩霞;唐蕾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抗生素与不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对照组9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对照组4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时,选用清开灵注射液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培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6例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诊断资料。结果:临床表现:21例甲亢症状典型,45例甲亢症状不典型;66例甲亢性心脏病中表现心力衰竭30例。误诊情况:66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有16例误诊;16例误诊均因甲亢症状不典型;明确诊断者经抗甲亢治疗,均有效。误诊病例经确诊后经抗甲亢治疗,心力衰竭缓解较慢,心电图表现心房纤颤者,经治疗均未转为窦性心律。结论:甲亢心脏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对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以及心力衰竭患者,应尽早检查其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甲亢心,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李志杰;张文书;张国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