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2001~2002年抗感染药物使用分析

宦定才;裴保香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 使用水平, 使用频度, 临床治疗, 抗菌药物, 金额排序, 使用量, 耐药性, 类药物, 应用, 上市, 品种, 方法
摘要:抗感染药物是近年来发展快、上市品种多,使用量非常大的药物,也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随着抗菌药物不断涌现及耐药性的增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日益复杂.为了提高这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本文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频度、金额排序等多种方法,对本院2001~2002年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近10年的血培养情况及血中680株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近20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使许多慢性病患者得以延长生命,但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此外,医疗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各种导管检查、器官移植、心瓣膜及关节等人工装置、透析疗法和高能量输液等逐渐增多、造成细菌与机体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显著变化.尽管强有力的抗菌药物不断问世,败血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无下降.本文将我院1994年1月~2003年8月近十年血培养情况(送检、检出)等做一总结,并将其中680株血中分离细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燕萍;赵丽萍;张有江;陈荣;王丽;沈定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生存[1].虽然人们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细菌耐药仍变得越来越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基于MIC的治疗浓度,仅阻止了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而使耐药突变菌株得到选择性富集扩增[2,3].为了减少细菌耐药,人们曾试图用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DrlicaK等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和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概念,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形态学观察及膜电位和膜通透性变化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生素后效应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作者:朱曼;王睿;张永青;梁蓓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5.2和EXCEL软件分析细菌分布,耐药性.结果: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外科伤口的分离率高,其次是腹水和脓液中,血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为16.7%;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引流中的分离率高,次之是腹水标本,血中为19.4%.尿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25.4%)明显高于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12.7%),痰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15.9%)明显低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30.9%).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0~10岁以下年龄组占16.7,21~31岁年龄组高占31.6%,81~90岁年龄组占20.7%居第三位;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10岁以下儿童组占23.1%居第二位,81~90岁年龄组38.4%高.门诊病人占本次分离率的23.4%,住院病人占76.6%.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从1999年的14%上升为26.7%,肺炎克雷伯菌从15%上升为19.8%.目前没有耐亚胺培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1%和75%、61.7%和77.8%、74.1%和67.7%,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活性均在50%以下.结论: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在不同来源的标本、不同年龄组发生率不同,总体来说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及时了解它们耐药特点和变化趋势对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作者:罗燕萍;张秀菊;张军民;杨继勇;田芳;潘光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单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受试者分别依次单剂口服200mg、400mg、600mg 3个剂量的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2.028±0.362 mg.L-1、3.749±0.446 mg.L-1、4.876±0.569 mg.L-1;t1/2β分别为7.489±0.806h、7.063±0.890h、7.735±0.8701h;AUC0~t分别为12.24±1.51mg·h·L-1、26.02±3.38 mg·h·L-1、39.22±6.57 mg·h·L-1;原型药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61.90%±7.70%、60.90%±5.70%和58.74%±13.49%.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甲磺酸加替沙星在200mg~60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作者:王睿;裴斐;方翼;朱曼;王中孝;柴栋;王锡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合并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造血系统肿瘤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因此,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问题已引起大家的重视.

    作者:龚丽萍;张卫国;王艳红;单文治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磷霉素与万古霉素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目的:评价磷霉素与万古霉素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30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30株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为相加作用,1<FIC≤2为无关作用,FIC>2为拮抗作用.结果:磷霉素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60%~93.3%;0.5<FIC≤1占6.7%~40%;1<FIC≤2占0;FIC>2为0.结论:磷霉素与万古霉素联合用药后,对革兰阳性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作者:王瑾;王昆;裴斐;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参考标准的探讨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药的不断推出,致病菌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多年来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品种、数量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而其中市场经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医院药学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利用情况,开展合理用药情况调查,为上级领导制定合理用药决策、进行宣传教育提供详实的数据.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发现,有关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的参考标准很多,具体判断起来很难得到确切的合理用药结论.为此,我们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情况,筛选一些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评价项目,确定了判断标准与分布实施方法,经过不断改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代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本代药物中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在很低的药物浓度下即可显示高度抗菌活性;使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和组织内分布广,组织渗透好,浓度高,可治疗各个系统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半衰期长(3~7h);无交叉耐药性,对某些耐药菌株仍有高度的杀菌作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欢迎.为提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资料综述如下,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胰岛素提高离体肿瘤细胞化疗的敏感性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肿瘤细胞化疗的增敏作用;方法:MTT比色法;结果:胰岛素促进PLA-801D细胞的增殖(P<0.001).与PLA-801D作用后胰岛素的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经胰岛素作用后能提高Vp-16及DDP对PLA-801D的抑制率(P<0.001),且这种增敏作用在胰岛素去除时更明显.胰岛素作用不同时间对Vp-16及DDP的增敏作用无明显影响;胰岛素的浓度对Vp-16的增敏作用无影响,对DDP的增敏作用在胰岛素低浓度时更明显.结论:胰岛素对Vp-16和DDP有一定增敏作用.

    作者:赵宏;焦顺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92株肺炎链球菌对新喹诺酮体外耐药性测定

    目的:调查192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等的耐药现状,并与新喹诺酮类进行比较.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92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中介率+耐药率)已达42.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7.6%,克林霉素、白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6.7%、65.6%、57.3%,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之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皆大于90%,与是否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无关.结论:在我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新喹诺酮类抗生素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赵铁梅;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香港推广使用第三代乙肝疫苗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概况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各种癌症的首位.经过各国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肺癌已经进入综合治疗年代,手术、放疗、化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三大支柱.目前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虽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仍不能令人满意.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不高,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5年、10年远期生存率等许多问题仍需解决.近年来中医中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加入到肺癌临床治疗的行列中去,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灵活使用的作用,对晚期肺癌的治疗能有效的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恶病质作用,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我国许多从事肺癌中医研究的学者在肺癌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孙艳;张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冠状病毒感染特点与防治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向倩;王睿;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与加替沙星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评价哌拉西林与加替沙星联合用药,对3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3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为相加作用,1<FIC≤2为无关作用,FIC>2为拮抗作用.哌拉西林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40%;0.5<FIIC≤1占50%;1<FIC≤2占10%;FIC>2为0.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与哌拉西林联合用药后,对铜绿假单胞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作者:任浩洋;周筱青;裴斐;王睿;柴栋;方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13例万古霉素类药物利用及成本分析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糖肽类药物的主要品种,对几乎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活性,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据重要地位.通常用于由G+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所致的感染,更是药物治疗所依赖的后防线[1].但是与其他抗生素一样,随着临床应用时间的增加,已经出现了对其中介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2年9~12月应用万古霉素类药物的113例次临床病历,旨在了解临床的用药状况,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延长药物的应用寿命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作者:郭代红;郭文苹;刘敏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杜仲及其复方抗感染药理研究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落叶乔木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主含有木脂素及其苷类、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及氨基酸、杜仲胶、微量元素等.

    作者:张燕平;孙艳;王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头孢类抗菌素用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抗生素滥用及致病菌耐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复杂性,使得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耐药性的研究显示,耐药基因是决定耐药性的关键因素,而耐药的产生和泛滥程度则随地区、医疗单位和时间不同,这一现象产生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一抗生素用量及其变化与细菌对该药耐药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医院1994~2002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类抗生素耐药趋势与该类药物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裴保香;王睿;郭绍来;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真菌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作者:尹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合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UIC值,计算FIC指数.结果: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后,左旋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NRSE的HIC50均有明显降低,同样头孢硫脒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HRSE的NICm亦显著下降.FIC指数范围主要在0~1.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

    作者:刘爱萍;宦定才;刘爱华;裴斐;张信红;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