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
目的:了解我院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5.2和EXCEL软件分析细菌分布,耐药性.结果: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外科伤口的分离率高,其次是腹水和脓液中,血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为16.7%;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引流中的分离率高,次之是腹水标本,血中为19.4%.尿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25.4%)明显高于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12.7%),痰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15.9%)明显低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30.9%).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0~10岁以下年龄组占16.7,21~31岁年龄组高占31.6%,81~90岁年龄组占20.7%居第三位;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10岁以下儿童组占23.1%居第二位,81~90岁年龄组38.4%高.门诊病人占本次分离率的23.4%,住院病人占76.6%.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从1999年的14%上升为26.7%,肺炎克雷伯菌从15%上升为19.8%.目前没有耐亚胺培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1%和75%、61.7%和77.8%、74.1%和67.7%,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活性均在50%以下.结论: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在不同来源的标本、不同年龄组发生率不同,总体来说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及时了解它们耐药特点和变化趋势对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作者:罗燕萍;张秀菊;张军民;杨继勇;田芳;潘光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药学监护是医院临床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院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5月收集到的30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马建丽;周亮;陈新文;李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UIC值,计算FIC指数.结果: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后,左旋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NRSE的HIC50均有明显降低,同样头孢硫脒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HRSE的NICm亦显著下降.FIC指数范围主要在0~1.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
作者:刘爱萍;宦定才;刘爱华;裴斐;张信红;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本代药物中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在很低的药物浓度下即可显示高度抗菌活性;使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和组织内分布广,组织渗透好,浓度高,可治疗各个系统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半衰期长(3~7h);无交叉耐药性,对某些耐药菌株仍有高度的杀菌作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欢迎.为提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资料综述如下,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用鲎试剂检查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细菌内毒素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浓度为7.5mg/ml时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胶反应.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检测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中的内毒素.
作者:王晓蕾;吕晓川;白林;高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喹诺酮类(4-Quino1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喹诺酮类药物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取得了飞跃进展,某些新一代喹诺酮的抗菌作用与疗效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媲美.头孢菌素结构修饰中侧链与尾链由于愈变愈繁,成本也随之愈来愈高,主核的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因而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特点,形成了竞相开发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上竞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现就其发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药的不断推出,致病菌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多年来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品种、数量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而其中市场经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医院药学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利用情况,开展合理用药情况调查,为上级领导制定合理用药决策、进行宣传教育提供详实的数据.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发现,有关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的参考标准很多,具体判断起来很难得到确切的合理用药结论.为此,我们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情况,筛选一些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评价项目,确定了判断标准与分布实施方法,经过不断改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代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对90株G+球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三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G+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硫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MIC50分别为16mg/L、1mg/L、2mg/L,与奈替米星联合应用后,其MIC50分别显著的降低至0.5mg/L、0.125mg/L、0.25mg/L.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多数呈协同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66.7%~90%),无关作用较少(0~6.6%),无拮抗作用.结论: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联合应用对90株G+球菌呈基本协同或相加作用.
作者:孙艳;傅宏义;裴斐;王睿;王辰允;王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经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400mg/kg灌胃给药,qd×7d后,应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Lowry法测定蛋白浓度,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6种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加替沙星组中6种细胞色素P450酶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环丙沙星能抑制6种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b5、NADPH-CytC还原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和7-乙氧基香豆素脱烃酶的活性,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加替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系无显著影响,而环丙沙星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作者:王睿;朱曼;张永青;陈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PAE形成机制.方法:于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应用原子力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与荧光探针碘化丙啶结合,检测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E.coliATCC25922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体外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延长、DNA含量变化显著升高.结论:加替沙星体外PAE期间E. coli ATCC25922呈特征性的丝状体变化,而其菌体大小、DNA含量变化随之相应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DNA含量变化相关.
作者:王睿;朱曼;张永青;陈騉;梁蓓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肿瘤是一类威胁人民健康,危及人民生活的严重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肿瘤.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药局所有计算机出库的肿瘤药物,进行了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作者:郭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各种癌症的首位.经过各国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肺癌已经进入综合治疗年代,手术、放疗、化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三大支柱.目前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虽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仍不能令人满意.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不高,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5年、10年远期生存率等许多问题仍需解决.近年来中医中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加入到肺癌临床治疗的行列中去,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灵活使用的作用,对晚期肺癌的治疗能有效的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恶病质作用,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我国许多从事肺癌中医研究的学者在肺癌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孙艳;张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抗感染药物是近年来发展快、上市品种多,使用量非常大的药物,也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随着抗菌药物不断涌现及耐药性的增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日益复杂.为了提高这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本文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频度、金额排序等多种方法,对本院2001~2002年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
作者:宦定才;裴保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天元克痛方的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应用HPLC法测定对方中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和东莨菪碱进行含量测定,考察方法线形范围、精密度及回收率等.结果:采用HPLC法对延胡索乙素进行测定,标准曲线为y=0.0774x+1.1044;r=0.9999,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15%、0.3%、0.4%;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43%、0.69%、0.58%;回收率分别为:100.8%、101.2%、104.5%.HPLC法对东莨菪碱进行含量测定,标准曲线为y=0.0667x-0.6352;r=0.9999,高、中、低三个浓度日内精密度分别为:3.04%、1.66%、0.46%;回收率分别为:104.34%、95.05%、95.79%.结论:采用HPLC法对天元克痛方中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和东莨菪碱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可靠、重现性好.
作者:方翼;王睿;徐伟;杨明会;张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陈騉;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二倍.对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的MIC90值比氧氟沙星低50%;对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金葡球菌的平均MIC90是环丙沙星的25%~50%[1].左氧氟沙星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转移酶(细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软组织感染.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2]、高效液相色谱法[3]等、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尚未见报道.本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为该药提供了又一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快速,结果满意.
作者:白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研究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41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低抑菌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肺炎链球菌(包括PISP和PRSP)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敏感率为95.8%~100%,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的敏感性较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比较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5种头孢菌素类及阿齐霉素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莫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美唑很敏感;非产ESBLs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均敏感,但产ES-BLs菌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则显示了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率在40%左右,非产ESBLs菌株对5种头孢菌素均较敏感,但产ESBLs菌株除对头孢美唑敏感外,对其他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比较,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PRSP)作用增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抗菌活性较强,大肠埃希菌对莫西沙星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
作者:王睿;方翼;柴栋;裴斐;赵铁梅;朱曼;郑专杰;张永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验证和比较5'-DFUR(注射用脱氧氟尿苷)和5-FU(5-氟尿嘧啶)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解放军总医院抗肿瘤临床药理基地组织国内三家医院进行临床验证研究,从1999年12月至2001年2月对12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5'-DFUR单药或联合化疗.结果:119例病人可评价疗效,单药有效率13.6%(3/22),各病种之间未见到差异.联合化疗中,对照组有效率为11.6%(5/43),治疗组有效率为20.4%(11/54),两组之间未见到差异,既往治疗与否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单药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泻、口腔溃疡等.联合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乏力、神经毒性及口腔粘膜损伤等,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注射用脱氧氟尿苷(5'-DFUR)单药对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联合其它化疗药物对于乳腺癌、胃肠道肿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与5-FU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泻、口腔溃疡等.
作者:戴广海;杨俊兰;焦顺昌;石廷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氟基团的引入而获得一系列体外抗菌活性高、体内药动学性质优良的氟喹诺酮类化合物.鉴于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广泛应用于抗感染化疗领域的一线药物.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该类新药品种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抗感染药物中所占市场份额的逐年扩增,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大量的结构修饰已导致大范围的ADR出现.有的品种甚至因其可能的严重ADR而停止研发、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
作者:陈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生存[1].虽然人们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细菌耐药仍变得越来越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基于MIC的治疗浓度,仅阻止了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而使耐药突变菌株得到选择性富集扩增[2,3].为了减少细菌耐药,人们曾试图用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DrlicaK等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和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概念,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