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参考标准的探讨

郭代红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 用药调查, 合理用药, 用药情况调查, 药学工作者, 细菌耐药性, 市场经济化, 用药决策, 细菌感染, 缩短病程, 实施方法, 上级领导, 评价项目, 判断标准, 临床应用, 利用情况, 具体判断, 教育提供, 及时控制, 合理使用
摘要: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药的不断推出,致病菌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多年来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品种、数量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而其中市场经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医院药学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利用情况,开展合理用药情况调查,为上级领导制定合理用药决策、进行宣传教育提供详实的数据.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发现,有关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的参考标准很多,具体判断起来很难得到确切的合理用药结论.为此,我们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情况,筛选一些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评价项目,确定了判断标准与分布实施方法,经过不断改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相关文献
  • 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细菌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生存[1].虽然人们对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从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细菌耐药仍变得越来越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基于MIC的治疗浓度,仅阻止了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而使耐药突变菌株得到选择性富集扩增[2,3].为了减少细菌耐药,人们曾试图用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轮换使用等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DrlicaK等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和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概念,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崔俊昌;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防治SARS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梁蓓蓓;王睿;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合并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造血系统肿瘤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因此,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问题已引起大家的重视.

    作者:龚丽萍;张卫国;王艳红;单文治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

    目的:尝试建立易于操作、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方法.方法:在标准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纸片上分别附加0、10μg、20μg、30μg、40μg、50μg氯唑西林,按标准纸片扩散试验程序分别测定未附加氯唑西林时和附加氯唑西林后上述纸片对108株受试菌的抑菌环直径,根据氯唑西林对4种抗生素的增效作用判断受试菌是否高产AmpC酶,检测结果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三维试验证实,在108株阴沟肠杆菌中,高产AmpC酶菌株32株,非高产AmpC酶菌株76株.以50μg氯唑西林为酶抑制剂时,如果分别考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做为药敏指示剂时的检测结果,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90.6%(29/32)、68.8%(22/32)、65.6%(21/32)、59.4%(19/32);如果同时考虑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做为药敏指示剂时的检测结果,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的阳性率达到了100%(32/32).同样条件下,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76株非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未发现假阳性菌株.结论:以50μg氯唑西林为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做为药敏指示剂,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可以替代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特异性地检出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而且操作简便,适合临床使用.

    作者:佘丹阳;刘又宁;崔岩;罗燕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细胞信号系统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表达

    生物细胞中进行着各种复杂的代谢过程,除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外,还包括信息代谢过程,它主要传递着环境变化的信息,调节和控制着物质与能量代谢以及生理反应与生长发育,故称之为细胞信号系统.铜绿假单胞菌为一种机会感染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各种严重感染与其毒力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

    作者:裴斐;胡文斌;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如果不能合理应用,不仅给病人加重经济负担,而且易导致不良反应,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以后的临床用药选择更为困难.因此,分析、评价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利用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特收集了近年来对常见菌株的耐药性研究进展,以供讨论.

    作者:苟静玲;刘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酶系的影响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经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400mg/kg灌胃给药,qd×7d后,应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Lowry法测定蛋白浓度,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6种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加替沙星组中6种细胞色素P450酶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环丙沙星能抑制6种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b5、NADPH-CytC还原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和7-乙氧基香豆素脱烃酶的活性,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加替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系无显著影响,而环丙沙星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作者:王睿;朱曼;张永青;陈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鲎试剂检查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细菌内毒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用鲎试剂检查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细菌内毒素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浓度为7.5mg/ml时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胶反应.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检测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中的内毒素.

    作者:王晓蕾;吕晓川;白林;高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近的抗菌药物.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0年代14元环的红霉素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强,对治疗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具有良好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世界药学工作者陆续研制开发出了对酸稳定,改善了抗耐药性,扩展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活性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发现了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抗癌、抗寄生虫等非抗菌活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展示了远大的前景.[1]

    作者:周晓兵;龚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联合药敏研究

    目的:评价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对90株G+球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三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G+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硫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MIC50分别为16mg/L、1mg/L、2mg/L,与奈替米星联合应用后,其MIC50分别显著的降低至0.5mg/L、0.125mg/L、0.25mg/L.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多数呈协同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66.7%~90%),无关作用较少(0~6.6%),无拮抗作用.结论: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联合应用对90株G+球菌呈基本协同或相加作用.

    作者:孙艳;傅宏义;裴斐;王睿;王辰允;王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对呼吸道常见感染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41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低抑菌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肺炎链球菌(包括PISP和PRSP)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敏感率为95.8%~100%,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的敏感性较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比较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5种头孢菌素类及阿齐霉素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莫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美唑很敏感;非产ESBLs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均敏感,但产ES-BLs菌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则显示了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率在40%左右,非产ESBLs菌株对5种头孢菌素均较敏感,但产ESBLs菌株除对头孢美唑敏感外,对其他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比较,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PRSP)作用增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抗菌活性较强,大肠埃希菌对莫西沙星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

    作者:王睿;方翼;柴栋;裴斐;赵铁梅;朱曼;郑专杰;张永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与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1期)

    作者:宦定才;张信红;裴斐;王辰允;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对33株产ESBL细菌的作用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对33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对33株ESBL菌(其中20株大肠埃希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均比单独应用明显左移.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65%为协同作用,25%为相加作用,10%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38.46%为协同作用,61.54%为相加作用,无相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ESBL菌对加替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头孢美唑较稳定.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后MIC明显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加强.

    作者:贺密会;裴斐;周筱青;王睿;柴栋;方翼;常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我院近10年的血培养情况及血中680株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近20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使许多慢性病患者得以延长生命,但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此外,医疗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各种导管检查、器官移植、心瓣膜及关节等人工装置、透析疗法和高能量输液等逐渐增多、造成细菌与机体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显著变化.尽管强有力的抗菌药物不断问世,败血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无下降.本文将我院1994年1月~2003年8月近十年血培养情况(送检、检出)等做一总结,并将其中680株血中分离细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燕萍;赵丽萍;张有江;陈荣;王丽;沈定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

    目的:通过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E.E.coli ATCC25922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固定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E.coli ATCC25922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结果: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增大,胞内DNA含量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当加替沙星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作者:朱曼;王睿;张永青;梁蓓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细菌内毒素检查

    目的:建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的浓度为2.5mg/ml时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胶反应.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检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的内毒素.

    作者:吕晓川;王晓蕾;白林;高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抗生素序贯治疗

    目的:探讨抗生素序贯疗法在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干预研究设计和药物经济学中的小成本分析法,对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案:静脉-口服序贯治疗组(序贯组)连续静脉治疗组(静脉组)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同时对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静脉治疗时间、住院日等进行比较,对两组的抗生素医疗费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相同,患者细菌清除率、体温、血象、胸片恢复正常的时间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序贯治疗组的静脉用药时间、平均住院日和抗生素费用明显低于连续静脉治疗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下呼吸感染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序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有更加合理的成本-效果比,由静脉治疗转换口服治疗的佳时间为7天左右.

    作者:张桂芝;蔡少华;韩军;俞森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情况分析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感染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以抗感染药物的每日约定剂量(DDD)和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消耗为指标,对9年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强;于勇;姜玲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我院门诊普通公费病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及分析

    抗生素是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且有越使用数量越大、范围越广的趋势.据WHO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多中心调查表明,医院内抗生素消耗经费占药品费用的30%以上,在我国购药金额中,抗生素所占比例为40.4%[1].正确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能迅速控制炎症、治愈疾病,若应用不当或滥用,则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害健康和生命,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危害决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症.所以在应用抗生素的治疗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尽量的减少其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文就我院师以下公费人员一周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做出以下调查.

    作者:徐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头孢类抗菌素用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抗生素滥用及致病菌耐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复杂性,使得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耐药性的研究显示,耐药基因是决定耐药性的关键因素,而耐药的产生和泛滥程度则随地区、医疗单位和时间不同,这一现象产生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一抗生素用量及其变化与细菌对该药耐药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医院1994~2002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类抗生素耐药趋势与该类药物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裴保香;王睿;郭绍来;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