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门诊普通公费病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及分析

徐艳萍

关键词:门诊, 公费, 病人, 抗生素, 应用不当, 药源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细菌耐药性, 抗感染治疗, 治疗过程, 药品费用, 危害健康, 临床应用, 抗菌作用, 购药金额, 调查表, 不良反应, 医院内, 多中心, 艾滋病
摘要:抗生素是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且有越使用数量越大、范围越广的趋势.据WHO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多中心调查表明,医院内抗生素消耗经费占药品费用的30%以上,在我国购药金额中,抗生素所占比例为40.4%[1].正确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能迅速控制炎症、治愈疾病,若应用不当或滥用,则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害健康和生命,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危害决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症.所以在应用抗生素的治疗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尽量的减少其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文就我院师以下公费人员一周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做出以下调查.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相关文献
  •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调查分析

    肿瘤是一类威胁人民健康,危及人民生活的严重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肿瘤.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药局所有计算机出库的肿瘤药物,进行了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作者:郭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与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1期)

    作者:宦定才;张信红;裴斐;王辰允;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HPLC法测定天元克痛方主要成分的研究

    目的:建立天元克痛方的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应用HPLC法测定对方中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和东莨菪碱进行含量测定,考察方法线形范围、精密度及回收率等.结果:采用HPLC法对延胡索乙素进行测定,标准曲线为y=0.0774x+1.1044;r=0.9999,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15%、0.3%、0.4%;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43%、0.69%、0.58%;回收率分别为:100.8%、101.2%、104.5%.HPLC法对东莨菪碱进行含量测定,标准曲线为y=0.0667x-0.6352;r=0.9999,高、中、低三个浓度日内精密度分别为:3.04%、1.66%、0.46%;回收率分别为:104.34%、95.05%、95.79%.结论:采用HPLC法对天元克痛方中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和东莨菪碱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可靠、重现性好.

    作者:方翼;王睿;徐伟;杨明会;张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K/PD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物.以往的研究将PK、PD分隔开来评价疗效和设计给药方案,但因抗生素作用对象不是人体组织细胞,而是细菌,所以要综合考虑药物、人体、细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PK/PD综合参数正是反映三者关系、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梁蓓蓓;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5.2和EXCEL软件分析细菌分布,耐药性.结果: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外科伤口的分离率高,其次是腹水和脓液中,血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为16.7%;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引流中的分离率高,次之是腹水标本,血中为19.4%.尿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25.4%)明显高于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12.7%),痰中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15.9%)明显低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30.9%).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0~10岁以下年龄组占16.7,21~31岁年龄组高占31.6%,81~90岁年龄组占20.7%居第三位;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10岁以下儿童组占23.1%居第二位,81~90岁年龄组38.4%高.门诊病人占本次分离率的23.4%,住院病人占76.6%.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从1999年的14%上升为26.7%,肺炎克雷伯菌从15%上升为19.8%.目前没有耐亚胺培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1%和75%、61.7%和77.8%、74.1%和67.7%,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活性均在50%以下.结论: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在不同来源的标本、不同年龄组发生率不同,总体来说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及时了解它们耐药特点和变化趋势对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作者:罗燕萍;张秀菊;张军民;杨继勇;田芳;潘光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

    紫杉醇是从太平洋红豆杉中分离提纯的天然产物,其化学结构是紫杉烷类中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紫杉醇的Ⅱ期临床试验于1987~1989年实施,1992年12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紫杉醇用于治疗其他抗癌药物无效的晚期卵巢癌,1994年FDA又批准紫杉醇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紫杉醇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目前,进入我国市场的紫杉醇有美国施贵宝药厂的泰素,法国罗纳普朗克生产的多烯紫杉醇(泰索帝),以及澳大利亚生产的安泰素.我国早在1984年就开始对紫杉醇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用国产红豆杉为原料,成功生产出紫杉醇(商品名紫素).紫素于1995年2月获准进行Ⅱ期临床试验,1995年8月获准新药证书,同年10月开始生产并面市[1,2,3].

    作者:侯永春;陈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哌拉西林与加替沙星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评价哌拉西林与加替沙星联合用药,对3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3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为相加作用,1<FIC≤2为无关作用,FIC>2为拮抗作用.哌拉西林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40%;0.5<FIIC≤1占50%;1<FIC≤2占10%;FIC>2为0.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与哌拉西林联合用药后,对铜绿假单胞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作者:任浩洋;周筱青;裴斐;王睿;柴栋;方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如果不能合理应用,不仅给病人加重经济负担,而且易导致不良反应,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以后的临床用药选择更为困难.因此,分析、评价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利用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特收集了近年来对常见菌株的耐药性研究进展,以供讨论.

    作者:苟静玲;刘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安全应用的相关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氟基团的引入而获得一系列体外抗菌活性高、体内药动学性质优良的氟喹诺酮类化合物.鉴于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广泛应用于抗感染化疗领域的一线药物.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该类新药品种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抗感染药物中所占市场份额的逐年扩增,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大量的结构修饰已导致大范围的ADR出现.有的品种甚至因其可能的严重ADR而停止研发、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

    作者:陈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在我国各医院历来都占首位,抗菌药物的大量而不尽合理的使用不仅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棘手的问题,而且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在各类药品不良反应中首当其冲[1,2].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所报告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ADR工作的深入开展,减少抗菌药物的ADR,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作者:衣淑珍;鲍燕燕;张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制剂的含量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二倍.对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的MIC90值比氧氟沙星低50%;对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金葡球菌的平均MIC90是环丙沙星的25%~50%[1].左氧氟沙星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转移酶(细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软组织感染.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2]、高效液相色谱法[3]等、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尚未见报道.本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为该药提供了又一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快速,结果满意.

    作者:白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03年总目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院内真菌感染52例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为了解院内真菌感染与药物应用的关系,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对我院的2002年1-12月出院病例中发现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军;洪波;须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地红霉素研究进展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是继罗红霉素、甲红霉素、阿齐霉素后开发的新一代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红霉素还原、胺化得到的红霉胺与2-甲氧基乙氧基乙醛缩合而成[1],与红霉素相比,化学结构的C-9、C-11位上连接了恶嗪基团(见图1).地红霉素首先是由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合成,化学名为[9S(R)]--9-脱氧-11-脱氧-9,11-[亚氨基[2-(2-甲氧基乙氧基)亚乙基]氧基]红霉素.于1985年转让于美国LILLY公司,1993年于西班牙上市.

    作者:王睿;柴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常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海洋药物简述

    海洋药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中收载中药1892种,其中海洋药物就有近100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海洋药物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等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用于抗肿瘤的海洋药物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如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阿糖胞苷(D-arabinosyl Cy-tosine)就是从海绵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海绵尿核苷为结构模式研制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张玉萌;赵夕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情况分析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感染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以抗感染药物的每日约定剂量(DDD)和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消耗为指标,对9年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强;于勇;姜玲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我院门诊普通公费病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及分析

    抗生素是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且有越使用数量越大、范围越广的趋势.据WHO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多中心调查表明,医院内抗生素消耗经费占药品费用的30%以上,在我国购药金额中,抗生素所占比例为40.4%[1].正确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能迅速控制炎症、治愈疾病,若应用不当或滥用,则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危害健康和生命,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危害决不亚于艾滋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症.所以在应用抗生素的治疗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其抗菌作用,尽量的减少其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文就我院师以下公费人员一周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做出以下调查.

    作者:徐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联合药敏研究

    目的:评价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对90株G+球菌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三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G+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硫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MIC50分别为16mg/L、1mg/L、2mg/L,与奈替米星联合应用后,其MIC50分别显著的降低至0.5mg/L、0.125mg/L、0.25mg/L.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多数呈协同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66.7%~90%),无关作用较少(0~6.6%),无拮抗作用.结论:头孢硫脒与奈替米星联合应用对90株G+球菌呈基本协同或相加作用.

    作者:孙艳;傅宏义;裴斐;王睿;王辰允;王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我院318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分析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应用数量与消耗金额在大多数医院均名列前茅.我院是拥有1700多张床位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考虑到呼吸科是实施抗感染治疗的主要科室,其抗生素的应用较为普遍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为此特调取我院呼吸科2002年6~12月之间所有出院患者病历,统计分析有关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目的是了解临床用药趋势,保证临床药品供应,协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惠娟;郭代红;谭次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概况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各种癌症的首位.经过各国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肺癌已经进入综合治疗年代,手术、放疗、化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三大支柱.目前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虽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仍不能令人满意.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不高,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5年、10年远期生存率等许多问题仍需解决.近年来中医中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加入到肺癌临床治疗的行列中去,与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其灵活使用的作用,对晚期肺癌的治疗能有效的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恶病质作用,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我国许多从事肺癌中医研究的学者在肺癌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孙艳;张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