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强;于勇;姜玲敏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是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第一个制剂,化学名为9-去氧-9X-单红霉素A二水合物,化学结构与EM相似,区别为在红霉素内酯环的9X位上多了1个甲基氮.该药通过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阻断肽的移位来阻止细菌多肽的合成而发挥其抗菌作用[1].
作者:王丽华;张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本代药物中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在很低的药物浓度下即可显示高度抗菌活性;使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和组织内分布广,组织渗透好,浓度高,可治疗各个系统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半衰期长(3~7h);无交叉耐药性,对某些耐药菌株仍有高度的杀菌作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欢迎.为提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资料综述如下,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陈騉;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生素后效应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作者:朱曼;王睿;张永青;梁蓓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对33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对33株ESBL菌(其中20株大肠埃希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均比单独应用明显左移.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美唑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65%为协同作用,25%为相加作用,10%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38.46%为协同作用,61.54%为相加作用,无相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ESBL菌对加替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头孢美唑较稳定.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后MIC明显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加强.
作者:贺密会;裴斐;周筱青;王睿;柴栋;方翼;常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肿瘤是一类威胁人民健康,危及人民生活的严重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肿瘤.抗肿瘤药物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药局所有计算机出库的肿瘤药物,进行了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作者:郭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海洋药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中收载中药1892种,其中海洋药物就有近100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海洋药物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等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用于抗肿瘤的海洋药物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如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阿糖胞苷(D-arabinosyl Cy-tosine)就是从海绵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海绵尿核苷为结构模式研制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张玉萌;赵夕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抗生素滥用及致病菌耐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复杂性,使得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耐药性的研究显示,耐药基因是决定耐药性的关键因素,而耐药的产生和泛滥程度则随地区、医疗单位和时间不同,这一现象产生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某一抗生素用量及其变化与细菌对该药耐药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医院1994~2002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类抗生素耐药趋势与该类药物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裴保香;王睿;郭绍来;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物.以往的研究将PK、PD分隔开来评价疗效和设计给药方案,但因抗生素作用对象不是人体组织细胞,而是细菌,所以要综合考虑药物、人体、细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PK/PD综合参数正是反映三者关系、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梁蓓蓓;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甲硝唑为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抗厌氧菌感染的治疗,由于口腔科厌氧菌感染率很高,而口服甲硝唑除对胃肠道的刺激外,还对心、肝、肾、血液系统有一定的损害,因此近年来甲硝唑的外用制剂在口腔科发展很快.已从含漱剂、凝胶剂、膜剂、甘油剂、糊剂、散剂等一般剂型发展为根据临床需要,按其用药部位要求研制的特殊剂型,如牙用栓、牙线、棒剂、明胶海绵剂等,并且有了缓释棒、缓释膜、缓释粘附片等新型控释制剂.这些制剂在治疗急慢性牙周炎、牙髓炎、牙龈炎、牙槽感染等口腔感染疾病中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就甲硝唑外用制剂在口腔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徐红;侯永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喹诺酮类(4-Quino1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喹诺酮类药物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取得了飞跃进展,某些新一代喹诺酮的抗菌作用与疗效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媲美.头孢菌素结构修饰中侧链与尾链由于愈变愈繁,成本也随之愈来愈高,主核的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因而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特点,形成了竞相开发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上竞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现就其发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对33株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对33株ESBL菌(其中20株大肠埃希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结果: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均比单独应用明显左移.FIC指数结果表明:头孢美唑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后对大肠埃希菌70%为协同作用,30%为相加作用,无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38%为协同作用,62%为相加作用,无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ESBL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头孢美唑较稳定.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后MIC明显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加强.
作者:常红霞;裴斐;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抗感染药物是近年来发展快、上市品种多,使用量非常大的药物,也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随着抗菌药物不断涌现及耐药性的增加,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日益复杂.为了提高这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本文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频度、金额排序等多种方法,对本院2001~2002年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
作者:宦定才;裴保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感染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以抗感染药物的每日约定剂量(DDD)和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消耗为指标,对9年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强;于勇;姜玲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E.E.coli ATCC25922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固定染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E.coli ATCC25922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结果: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菌体显著增大,胞内DNA含量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当加替沙星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作者:朱曼;王睿;张永青;梁蓓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生物细胞中进行着各种复杂的代谢过程,除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外,还包括信息代谢过程,它主要传递着环境变化的信息,调节和控制着物质与能量代谢以及生理反应与生长发育,故称之为细胞信号系统.铜绿假单胞菌为一种机会感染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各种严重感染与其毒力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
作者:裴斐;胡文斌;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在25℃条件下24h内考察加替沙星与五种抗生素的配伍及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替沙星及五种抗生素在24h内的含量变化、光阻法测定不溶性微粒变化,同时观察外观及测定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Ⅴ、Ⅵ、Ⅶ、Ⅷ在放置期间颜色明显加深,为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的性质决定;其余溶液外观及颜色无明显变化.各样品溶液24h内pH值无明显改变;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之规定;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加替沙星、甲硝唑、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在放置期间含量下降均少于10%、放置期间含量下降大于10%的有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与五种抗生素无配伍变化,在试验期间尚稳定.
作者:白林;王晓蕾;吕晓川;高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作者:尹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前,对SARS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制订了许多药物治疗SARS的方案,包括中药、西药及中西药相结合方法,为战胜这种病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已有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为今后治疗SARS提供参考.
作者:陆志华;高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落叶乔木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主含有木脂素及其苷类、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及氨基酸、杜仲胶、微量元素等.
作者:张燕平;孙艳;王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