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真菌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尹红

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性败血症, 免疫抑制剂, 抗真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 介入治疗, 应用, 血液透析, 器官移植, 化疗药物, 发病率, 美国
摘要: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相关文献
  • 磷霉素与替考拉宁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的联合药敏研究

    目的:评价磷霉素与替考拉宁对90株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9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联合药敏,计算FIC指数并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为相加作用,1<FIC≤2为无关作用,FIC>2为拮抗作用.结果:磷霉素与替考拉宁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占43.33%~56.67%;0.5<FIC≤1占43.33%~50%;1<FIC≤2占0~6.67%;FIC>2为0.结论:磷霉素与替考拉宁联合用药后,对革兰阳性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关作用较少,无拮抗作用.

    作者:裴斐;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参考标准的探讨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药的不断推出,致病菌的变迁,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多年来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品种、数量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而其中市场经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医院药学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利用情况,开展合理用药情况调查,为上级领导制定合理用药决策、进行宣传教育提供详实的数据.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发现,有关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的参考标准很多,具体判断起来很难得到确切的合理用药结论.为此,我们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情况,筛选一些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评价项目,确定了判断标准与分布实施方法,经过不断改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代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非淋菌性尿道炎抗菌药物的选择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另有近1/3的病人由细菌、真菌、病毒性感染引起.而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查主要对CT和UU、MH进行检测,多数病人未做其它相关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临床上因实验室检查不全面,病原学诊断单一,造成治疗兼顾性不够,以致疗效不佳或失败.感染呈复杂化趋势,如果治疗不彻底,可引起男性不育,女性宫颈炎、附件炎等并发症.随着国内NGU发病率的明显增多,居于淋病、尖锐湿疣之后,为第三位.其防治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

    作者:马培琴;周晓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酶系的影响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经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400mg/kg灌胃给药,qd×7d后,应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采用Lowry法测定蛋白浓度,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6种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活性,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加替沙星组中6种细胞色素P450酶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环丙沙星能抑制6种细胞色素P450酶中的b5、NADPH-CytC还原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红霉素N-脱甲基酶和7-乙氧基香豆素脱烃酶的活性,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加替沙星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系无显著影响,而环丙沙星对CYP450酶系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作者:王睿;朱曼;张永青;陈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常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海洋药物简述

    海洋药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本草纲目>中收载中药1892种,其中海洋药物就有近100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海洋药物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等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用于抗肿瘤的海洋药物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热点,如临床上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阿糖胞苷(D-arabinosyl Cy-tosine)就是从海绵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海绵尿核苷为结构模式研制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张玉萌;赵夕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真菌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大量应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介入治疗的普遍采用,以及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仅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就增加了207%[2].目前对深部真菌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使用和研究中的抗真菌药物进行介绍.

    作者:尹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病毒药物的典型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病毒是小的生物病原体,许多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带状疱疹等.如何根据抗病毒药物的特点合理应用,治疗各具特性的病毒性感染是临床日益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者:和培红;周践;王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细菌内毒素检查

    目的:建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的浓度为2.5mg/ml时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胶反应.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检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的内毒素.

    作者:吕晓川;王晓蕾;白林;高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本代药物中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在很低的药物浓度下即可显示高度抗菌活性;使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体内和组织内分布广,组织渗透好,浓度高,可治疗各个系统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半衰期长(3~7h);无交叉耐药性,对某些耐药菌株仍有高度的杀菌作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欢迎.为提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资料综述如下,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和培红;郭代红;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冠状病毒感染特点与防治

    (全文见药物与临床第18卷第3期)

    作者:向倩;王睿;周筱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杜仲及其复方抗感染药理研究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落叶乔木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主含有木脂素及其苷类、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及氨基酸、杜仲胶、微量元素等.

    作者:张燕平;孙艳;王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92株肺炎链球菌对新喹诺酮体外耐药性测定

    目的:调查192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等的耐药现状,并与新喹诺酮类进行比较.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92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中介率+耐药率)已达42.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7.6%,克林霉素、白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6.7%、65.6%、57.3%,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之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皆大于90%,与是否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无关.结论:在我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新喹诺酮类抗生素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赵铁梅;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注射用脱氧氟尿苷临床验证报告

    目的:验证和比较5'-DFUR(注射用脱氧氟尿苷)和5-FU(5-氟尿嘧啶)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解放军总医院抗肿瘤临床药理基地组织国内三家医院进行临床验证研究,从1999年12月至2001年2月对12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5'-DFUR单药或联合化疗.结果:119例病人可评价疗效,单药有效率13.6%(3/22),各病种之间未见到差异.联合化疗中,对照组有效率为11.6%(5/43),治疗组有效率为20.4%(11/54),两组之间未见到差异,既往治疗与否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单药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泻、口腔溃疡等.联合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乏力、神经毒性及口腔粘膜损伤等,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注射用脱氧氟尿苷(5'-DFUR)单药对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联合其它化疗药物对于乳腺癌、胃肠道肿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与5-FU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泻、口腔溃疡等.

    作者:戴广海;杨俊兰;焦顺昌;石廷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合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UIC值,计算FIC指数.结果: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联合应用后,左旋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NRSE的HIC50均有明显降低,同样头孢硫脒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HRSA、HRSE的NICm亦显著下降.FIC指数范围主要在0~1.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硫脒药物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体外联合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

    作者:刘爱萍;宦定才;刘爱华;裴斐;张信红;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K/PD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物.以往的研究将PK、PD分隔开来评价疗效和设计给药方案,但因抗生素作用对象不是人体组织细胞,而是细菌,所以要综合考虑药物、人体、细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PK/PD综合参数正是反映三者关系、评价抗菌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梁蓓蓓;王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合并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造血系统肿瘤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因此,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问题已引起大家的重视.

    作者:龚丽萍;张卫国;王艳红;单文治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首例异基因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目的:探索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新方法.方法:异基因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结果:移植过程顺利,供者干细胞植入成功,转移病灶明显缩小.结论:异基因非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选择性地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作者:赵宏;焦顺昌;高春记;韩晓萍;张伯龙;杨俊兰;李方;戴广海;达万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形态学观察及膜电位和膜通透性变化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生素后效应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 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作者:朱曼;王睿;张永青;梁蓓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制剂的含量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二倍.对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的MIC90值比氧氟沙星低50%;对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金葡球菌的平均MIC90是环丙沙星的25%~50%[1].左氧氟沙星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转移酶(细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软组织感染.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2]、高效液相色谱法[3]等、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尚未见报道.本文用差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为该药提供了又一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快速,结果满意.

    作者:白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地红霉素研究进展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是继罗红霉素、甲红霉素、阿齐霉素后开发的新一代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红霉素还原、胺化得到的红霉胺与2-甲氧基乙氧基乙醛缩合而成[1],与红霉素相比,化学结构的C-9、C-11位上连接了恶嗪基团(见图1).地红霉素首先是由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合成,化学名为[9S(R)]--9-脱氧-11-脱氧-9,11-[亚氨基[2-(2-甲氧基乙氧基)亚乙基]氧基]红霉素.于1985年转让于美国LILLY公司,1993年于西班牙上市.

    作者:王睿;柴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