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ABG患者术前护理的人文关怀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周源;张艳培

关键词:冠心病, CABG, 人文关怀, 护理, 焦虑, 抑郁
摘要: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术(CABG)患者术前护理的人文关怀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冠脉搭桥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人文关怀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治疗组(研究组)和传统护理治疗组(对照组)。研究组结合常规治疗和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则应用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方法。以发放问卷形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来评估CABG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结果:研究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分值有明显地下降(P<0.01)。结论:将人文关怀护理理念融入CABG患者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之中,有效地改善了CABG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对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鼻内镜手术治疗>60岁慢性鼻窦炎老年患者76例,根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标准:Ⅰ型22例,Ⅱ型40例,Ⅲ型14例。常规术前用药,行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Ⅰ型治愈率100%,Ⅱ型治愈率87.5%,Ⅲ型治愈率64.3%,总治愈率86.8%(66/76)。Ⅰ~Ⅲ型疗效呈递减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出血量属正常,对原发老年病患者未见诱发现象,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与临床分型有密切关系。

    作者:赵小军;鲍学礼;蔡克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扣眼穿刺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观察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4,采用扣眼穿刺法)和对照组(n=24,采用绳梯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内瘘,有效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作者:陈双如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广州市彩虹街社区儿童OSAHS与肥胖症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及社区应对措施

    目的:探讨广州市彩虹街社区儿童OSAHS与肥胖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并以此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社区儿童OSAHS及肥胖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抽样,每个社区的居民中按门牌号随机抽取,对3~14岁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本组共调查3~14岁的儿童2349例,其中男1264例,女1085例,共检出OSAHS 121例,肥胖症285例,其中OSAHS合并肥胖症53例。养育方式、独生子女、父母学历、饮食习惯、零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因素对肥胖症发病有影响。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肥胖等因素对OSAHS发病有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儿童OSAHS及肥胖症的认知不充分,且治疗态度不积极。结论:肥胖、腺样体肥大、下鼻甲肿大是导致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主要因素。

    作者:苏正辉;何敏;何一鸣;范永强;张冬冬;陈汉权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辽宁地区卫生人力资源2020年预测分析

    目的:预测到2020年辽宁省省、市、县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制定卫生人力发展策略和人力资源配置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以2000-2009年辽宁卫生统计年鉴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指标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目标年度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进行预测。结果:到2020年辽宁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29,各市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1.65,大大超过国家的标准,而县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仅达1.84,县卫生人力资源明显不足。结论:市、县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不平衡,应大力加强县卫生技术人员培养。

    作者:李荣梅;潘秀丹;王晓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应用电子病历系统1年后临床医疗质量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电子病历系统后临床医疗质量变化。方法:对2012-2013年临床医疗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建立了电子病历系统的临床病历书写质量、核心制度落实和合理用药等医疗质量指标明显改善,质量控制效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应用电子病历系统后,临床医疗质量明显改善,提高了病历内涵。

    作者:赵富帅;赵丽丽;张延赤;周浩;陈雷;郑博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中国参保公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制度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作者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分析问题及存在的原因,进而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终提出建议与对策。

    作者:杨林;姚华;齐新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功能与心肌梗死部位及面积的关系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功能与心肌梗死部位及面积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心肌梗患者利用QGS软件分析相关参数,把患者分为LAD(左前降支梗死)组、LCX(回旋支梗死)组、RCA(右冠状支梗死)组和混合组(两支及以上梗死),分析不同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组间关系。结果: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各检测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与LAD组、LCX组和RC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组、LCX组和RCA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评价心肌梗死部位、大小与心功能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冠民;刘德峰;朱峰;丁雪梅;谭叶颖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少,应纳入急性脑损伤的常规治疗。

    作者:佘以林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宫颈癌1280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总结近6年宫颈癌的临床资料,探讨宫颈癌的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宫颈癌患者128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1280例患者,平均年龄(48.34±10.12)岁;年轻宫颈癌(≤35岁)的平均构成比9.3%。宫颈癌在体检中发现的平均构成比56.4%;临床早期宫颈癌(ⅠA期~ⅡA期)平均构成比67.1%;治疗由单一手术或放疗转变为手术、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介入治疗由2008年的3.5%增至2013年的21.6%(P<0.05),腹腔镜手术由2008年的1.4%增至2013年的29.7%(P<0.05)。结论:近6年宫颈癌的住院人数明显增多,平均年龄无明显变化,体检发现比例升高,临床早期病例增多,临床早期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多采用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显著,腹腔镜手术逐渐增多。

    作者:柏玲;林薇;张雪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晚期妊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上呼吸道感染的晚期妊娠孕妇2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正常晚期妊娠孕妇2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胎儿情况和新生儿预后效果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以及产妇产后、术后持续发热>5d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以及高胆红素血症、轻微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妊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直接影响,并且对于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也有所提高,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手段对晚期妊娠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有效防治。

    作者:李馨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在肺癌根部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在肺癌根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肺癌患者20例,采用支气管袖状上叶切除术10例,采用支气管袖状左下叶切除术5例,采用肺动脉袖状切除术5例。结果:1个月治疗时间内无一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手术后出现肺不张,吸痰处理后治愈。2例患者出现残缘有癌细胞。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正常的肺功能,显著降低手术后期的并发症,可以作为治疗肺癌根部的手术方式之一,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邓修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与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差异,指导临床选择疗效佳的药物。方法: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6例,随机分成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与厄贝沙坦组各78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次,1次/d,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片/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两组经过治疗,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和疗程结束4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Alb和血尿酸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明显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BUN、TG和C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厄贝沙坦片,临床上要首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进行治疗。

    作者:王晶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感染性休克疾病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重症患者52例,将其按照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分两组,发生感染性休克28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感染性休克2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结束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其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PCT值显著降低,且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CT值略有下降,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与治疗后的不同时点,CRP的变化均呈现出第3天的值高的情况,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都能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且降钙素原对患者病情轻重的反应更加敏感、迅速,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体会

    目的:探讨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大程度地降低ADR发生率。方法:2009-2013年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ADR 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别,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高,ADR发生率与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报告数量偏少。结论:医院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加强培训与监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作者:杨春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超分别对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3.3%,对照组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软斑27例,硬斑3例,混合斑30例,颈动脉狭窄57例。对照组动脉粥样斑块软斑2例,硬斑10例,混合斑1例,颈动脉狭窄1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且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范围和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绝经前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及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分析绝经前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治绝经前冠心病患者60例作观察组,并收治绝经后冠心病患者50例作对照组,同时收治60例无冠心病患者作参考组,分析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60例绝经前冠心病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前降支病变91.7%;对照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单支病变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年龄、肥胖、家族史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前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复杂,多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若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应及早诊断,尽快明确。

    作者:杨志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成都市锦江区龙舟路社区婴儿辅食添加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了解成都市锦江区龙舟路4~8个月龄婴幼儿喂养现状,为婴幼儿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龙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莲新社区卫生服务站儿保科抽取在本社区儿保的婴幼儿162例4~8个月龄婴幼儿及其带养人,通过问卷收集婴幼儿、带养人的基本情况、辅食添加知识掌握情况和辅食添加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儿带养人辅食添加时间掌握率90.7%,辅食正确添加顺序掌握率64.8%,获取辅食添加知识来源均主要是家人/朋友、网络/书刊/电视、儿保医护人员(56.2%,51.9%,51.9%);≥6个月龄婴儿谷类、水果/蔬菜类、蛋类、鱼/肝脏、其他肉类和豆制品的添加率分别为94.8%、70.7%、70.7%、39.7%、32.8%、19.0%。各类辅食首次添加时间集中在4~6个月龄。结论:目前成都市锦江区龙舟路辖区婴儿带养人辅食添加知识水平较好,婴儿辅食添加比较合理,建议通过儿保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等加强婴儿辅食添加知识普及和技能指导。

    作者:曹敏;张琰清;张奇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骨埋伏阻生前牙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骨埋伏阻生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骨埋伏前牙患者32例35颗,先行正畸开拓埋伏牙萌出间隙,后行手术开窗,术中充分暴露埋伏牙黏接牙面,黏接正畸牵引附件,待伤口愈合开始埋伏牙牵引助萌。结果:32例患者中,导萌术后有2例2颗埋伏前牙在术后2个月内自行萌出,有3例患者因出国、转学等原因停止治疗。27例共28颗埋伏前牙中成功23颗(82.14%),有效3颗(10.71%),失败1颗(3.57%)。经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28颗埋伏牙全部萌出至正常咬牙合位置,牙龈形态满意,牙髓活力正常,未见邻牙牙根吸收及损伤。结论:使用闭合式开窗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埋伏阻生前牙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孟元元;韩立显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203名膳食结构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市主城社区老年人日常膳食结构,以此为依据,全面分析本市老年人膳食中存在的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终以帮助老年人健康延寿,提高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为目的。方法:以重庆市主城区社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德尔菲(Delphi)法”及查阅大量文献,在了解目前我市人口老年化现状及特点及国内有关营养膳食调查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问卷,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结果:研究对象膳食构成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少,畜禽肉摄入多,同时奶类及鱼虾类摄入又低,饮水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合理,表现每日脂肪、胆固醇摄入过高,盐及油脂摄入偏高,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偏高;碳水化合物、钙、维生素C及膳食纤维摄入又偏低;三大产热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结论:重庆市老年人的膳食结构很不合理,膳食结构中存在较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为改善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需对其膳食加以科学合理的控制及调整。

    作者:邓宇;何坪;陈吉刚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晚期胃癌患者36例,应用全身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静滴1 h,静滴奥沙利铂,按130 mg/m2计算给药,替吉奥80 mg/(m2·d),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1~14 d,3周1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晚期胃癌36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以上化疗,有效率55.6%,其中20例PR,10例SD,6例PD,疾病控制率(DCR)83.3%。结论: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能较好地控制晚期胃癌的病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