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富义;于波;白雪;孙亮
目的:研究埃兹(Ezrin)蛋白和CD4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卵巢癌、20例正常卵巢组织和20例良性卵巢肿瘤中CD44和埃兹蛋白的表达,将二者分别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估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Ezrin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组织和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35.0%和82.7%.CD44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组织和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0%和63.7%.Ezrin、CIM4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组织和卵巢癌中的表达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zrin、CD44的表达程度均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腹水有关(P<0.05),与卵巢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3)Ezrin和CD44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CD44和埃兹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转移密切相关,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二者均为阳性表达的患者转移率高于阴性表达者,CD44和埃兹蛋白共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作者:姜永梅;陈爱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独使用厄贝沙坦150 mg·d-1进行治疗,B组使用厄贝沙坦150 mg·d-1+美托洛尔12.5 mg·d-1联合治疗,疗程4周,观察对比两组SBP、DBP、HR以及三酰甘油、血糖、尿素氮等指标.结果:两组降压效果相似,无显著性差异.但厄贝沙坦、芙托洛尔组患者治疗6周后,心率下降稳定,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血糖、血脂稳定,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应用厄贝沙坦、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有效,无肝肾功能损伤,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平稳降低心率,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风险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魑;张世红;廖周虎;雷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门诊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金额、用药额度(DDDs)及日用药金额(DDC)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口服抗糖尿病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品种有所增加,口服抗糖尿病药仍占主要地位.结论:该院抗糖尿病药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应注意各类抗糖尿病药的适应证、剂量及联合用药.
作者:陈燕华;王陆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全胃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TPN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09年6月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两年我院有425例患者使用TPN,共4 438份,主要应用于肿瘤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普外科.结论:我院TPN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TPN合理应用的水平.
作者:卢荣枝;黎颖然;廖础欣;冯俊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抗纽胺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使用频度分析法时我院2006~2008年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西替利嗪片、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的用药频率一直保持领先.结论:安全、有效的第2、3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
作者:李岚;王晓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XCR4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表面的表达及其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吡柔比星(THP)的敏感性.方法:体外培养SK-N-SH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CXCR4在其表面的表达.通过CH50试验明确化疗药物CTX、THP对SK-N-SH细胞的效应剂量.后通过Real-time PCR及流式细胞术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检测化疗药物对SK-N-SH细胞中CXCR4表达的变化.结果:FACS检测结果表明CXCR4分子在SK-N-SH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但化疗药物不能降低其在蛋白水平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化疗药物也不影响CXCR4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与我们前期报道化疗药物能影响神经母细胞瘤细胞LA-N-5上CXCR4的表达不同,CTX、THP不能显著降低转移相关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表面的表达,提示神经母细胞瘤来源不同,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作者:孙婧;肖燕;李良;余素明;唐锁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2006~2008年的H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状况及趋势.方法:采用药品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法,对H2受体拮抗剂的品种、消耗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进行汇总、排序、分析.结果:H2受体拮抗剂整体使用量、DDC呈下降趋势.其中枸橼酸雷尼替丁DDDs有所上升,其他H2受体拮抗刺DDDs均逐年下降.结论:我院H2受体拮抗剂使用基本合理,H2受体拮抗剂所占份额逐年缩小,但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作者:白东玉;刘颖;魏锦绣;刘腾;赵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单纯饮食运动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60例(A组)和阿卡渡糖60例(B组),疗程12周.测定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胰岛素(FINS,P2hINS),血脂和体重指数(BMI).结果:瑞格列奈组FBG平均下降3.84 mmol·L-1,疗效优于阿卡波糖组(下降2.90 mmol·L-1),两组P<0.01;两种药物对2 hBG均有明显地降低作用(P<0.01),且降低程度相似;两组HbA1C均能显著降低,两组比较HbA1C降低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2小时血清胰岛素与治疗前比较瑞格列奈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阿卡波糖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12周后瑞格列奈组BMI略上升1.3%(P>0.05),阿卡波糖组BMI降低2.6%(P<0.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阿卡波糖能使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1).结论:瑞格列奈和阿卡渡糖均能明显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及HbA1C.瑞格列奈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优与阿卡波糖,而阿卡波糖可减低餐后胰岛素分泌,调节血脂,减轻体重,更适合肥胖患者.
作者:陈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滑动平均法(SAM)的改良及其在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拟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滑动平均法进行改良得到滑动平均改良法(ISAM).收集1996~2008年期间国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献报道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数据.分别用SAM与ISAM对数据进行拟合与分析,以RSE、MAD、ARE判断拟合效果.结果:共收集1996~2008年期间国内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相关文献386篇,数据910条.ISAM计算所得RSE、MAD、ARE值均小.结论:ISAM拟合效果优于SAM,ISAM拟合结果显示1996~2008年期间国内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可考虑加强联合用药,适当更换药物以防止耐药率进一步上升,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作者:丁凡;王忠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建立HLPC法测定五参二连颗粒中橙皮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C18柱(ZORBAX SB,4.6×150 mm,5 μm);甲醇-0.5%冰醋酸溶液(38:6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3 nm.结果:橙皮苷的线性范围为0.004 144~0.062 160 m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0.48%.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五参二连颗粒的含量控制.
作者:于开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抗菌药物处方的详细分析,了解急诊外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管理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8年急诊外科全部处方,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品种、金额、诊断、联用等信息,分析处方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处方占同期处方69.5%,金额占42.4%,口服剂型处方量超标较多,药物联用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结论:抗菌药物费用控制较好,处方合理性、规范性经临床药学干预后已得到加强.
作者:翁感;项丽;全璟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我院门诊2006~2008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本院网络系统,统计药品消耗数据,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销售金额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的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硝基咪唑类等.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石凤鸣;唐旭政;王诗红;许燕红;万玉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手术后镇痛注射剂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DDDs排序、金额排序以及排序比(B/A),分析2007~2009年度镇痛注射剂利用情况.结果:氟比洛芬酯金额3年均排序第1位,2009年芬太尼和复方双氯芬酸钠DDDs分别位居第1住和第2位,丙帕他莫DDC高为196,而哌替啶低只有1.8,复方双氟芬酸钠排序比为1,表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性良好.结论:芬太尼与曲马多已成为我院术后PCA镇痛的主要注射剂;氟比洛芬酯、复方双氯芬酸钠、帕瑞昔布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可单独用于术后镇痛,或联合应用阿片类药可加强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用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作者:黄晓晖;倪江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结果: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材或药物自身的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用过程中的因素.结论: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规范各个环节,才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作者:王会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药物所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提高防治水平.方法:收集与分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4年1月~2009年8月)药物所致RM的病例.结果:药物所致RM159例,口服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起RM,有131人占总数的82.39%.发生于用药2个月内RM的有48例,占54.55%.常见药物有26种,按发生例数排序前4位的药物有:调节血脂药58例(占36.48%)排在首位,其中他汀类调节血脂药有49例.其次是乙醇32例(占20.13%)、有机磷农药30例(占18.87%)、阿片类药其中海洛因15例(占9.43%).结论:许多常用药物均可引起RM,使其发病率日益增多,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可威胁生命.
作者:王慧媛;赵志刚;陈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09年5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感染性患者45例,其中25例去甲肾上腺素抵抗患者给予小剂量TP持续静脉泵泵入2 mg·(24 h)-1治疗.按患者终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18例,死亡组7例,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后6、12、24、48 h心脏的[心率(HR)、心脏指数(CI)]血流动力学参数[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 h后,存活组、死亡组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脏指数(CI)、肺动脉楔压(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MAP较高(治疗6 h后)、心率较低(治疗12 h后),维持目标MAP(9.975 kPa)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较小(治疗24 h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持续泵入TP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因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作者:于浩天;陈莉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配合临床化疗,研究复方苦参素注射液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方法:将106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观察组采用紫杉醇加卡铂化疗并加复方菩参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紫杉醇加卡铂化疗.结果:对照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白细胞较化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化疗毒副作用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复方苦参素注射液能较好地保护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下降、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作者:袁瑗;李立安;刘艳新;王芳;刘阳;沈志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预防或避免其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1989年至今维普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医药学期刊,收集双黄连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案66例,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案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资料中,18~44岁的青年患者比例高(57.14%);男性21例(58.33%),女性15例(41.67%);患者原发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比例高(65.15%);过敏性休克多发生在给药30 min内(93.02%);4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6.06%.结论:双黄连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很多,且后果严重,临床医师、药师应对其加以重视.
作者:王丽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在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的控制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心电图改善明显增加(P<0.05),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能更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且患者耐受性好,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乔军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3月~2009年3月56例老年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治疗组(替罗非班+PCI)30例、时照组(直接PCI)2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情况和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术后90分钟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随访30天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TIMI血流2级和3级血流发生比率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PCI术后治疗组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发生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轩;沈彬;曹征;匡武;崔晓云;吴旸;郭自强;朱正言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