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切开改良Weaver-Dunn 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李奉龙;姜春岩;鲁谊;朱以明;李旭

关键词:肩锁关节, 肩脱位, 关节镜检查, 修复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10.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10.3±5.3) d。根据Rockwood分型,其中Rockwood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5例,RockwoodⅢ型并高运动水平需求患者1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关节镜手术组(32例)和切开手术组(31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同时拍摄双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是否有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结果:6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6±6.0)个月(24~43个月)。关节镜手术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年龄[(41.0±10.5)岁vs.(38.0±10.8)岁)]、性别(男/女,24/8 vs.25/6)、损伤类型(Ⅴ/Ⅲ,22/10 vs.23/8)、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9) d vs.(10.1±5.7) d]、主力侧累及情况(19/32 vs.17/31)、平均随访时间[(29.8±6.4)月vs.(29.5±5.5)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64.4°±17.2°) vs.(162.6°±12.9°)]、体侧外旋[(60.9°±17.0°) vs.(57.3°±15.8°)]及内旋[(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 vs.(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平均ASES评分(96.0±5.1 vs.94.5±3.8)及UCLA评分(34.2±1.5 vs.33.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手术组复位丢失率(1/32)低于切开手术组(7/31,P=0.026)。结论: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或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并且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手术组术后复位丢失率低于切开手术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作者:寇玉辉;殷晓峰;王天兵;姜保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数学预测模型

    目的:研究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协助医生做出合理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39例术前胸部CT诊断为临床Ⅰ期,并通过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建模组病例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采用验证组病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与已有的两组数学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以及病理类型是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数学预测模型为:N2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ex/(1+ex),其中x=-2.983+(0.456×肿瘤直径)+(1.753×位置)+(1.787×病理类型)-(0.032×年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预测值和观察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0.710~0.784)。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与VA模型相比,本研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0.715~0.839),高于VA模型0.677(95%CI:0.604~0.744)(P=0.04)。与Fudan模型相比,本研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0.837(95%CI:0.760~0.897),高于Fudan模型0.766(95%CI:0.681~0.837)(P<0.01)。结论:本研究对术前CT检查判断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建立了N2淋巴结转移的数学预测模型,其准确性高于现有的其他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纵膈淋巴结的分期检查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

    作者:陈克终;杨帆;王迅;姜冠潮;李剑锋;王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肾肿瘤的初步探索

    射频消融技术(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在超声或CT或MRI等影像的引导下,将射频电极插入肿瘤组织内,通电后交变电流使电极针周围组织发生离子震荡,摩擦产热并传导至邻近组织,产生一个球形或类球形消融区,使电极周围的肿瘤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组织的作用。因RFA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保留所治疗脏器的功能等优势,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08年10月至2014年3月共对15例肾肿瘤患者进行了RFA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六林;黄晓波;叶雄俊;马凯;刘士军;许清泉;许克新;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特点及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特点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治疗的8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甲型血友病6例,乙型血友病2例;其中轻型2例,中型3例,重型3例;按照骨折部位不同分为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例,双侧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1例,肱骨髁间骨折1例;术前、术中、术后进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或者关节置换术。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并随访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3.5岁(14~47岁);6例骨折发生于股骨;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肱骨髁间骨折行肘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50~600 mL,平均262 mL;围手术期FⅧ/凝血酶原复合物平均使用量为358 U/kg(125~554 U/kg);术后2例患者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经对症处理后好转;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术后均出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血友病合并骨折主要发生于青年,骨折部位以股骨为主;完善术前准备,在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术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大。

    作者:黄伟;王天兵;张鹏;党育;陈建海;薛峰;张培训;杨明;徐海林;付中国;姜保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 Latarjet 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目的:探讨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是治疗复杂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有效方法,而经典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没有进行前方关节囊的重建,且术中对肩胛下肌破坏较明显。从2013年2月开始,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对经典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进行改良,术中加入前方关节囊重建术,并采取经腱腹结合部位分离肩胛下肌的技术充分保护肩胛下肌,术后第2天行CT检查评价骨移植物位置。结果: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共有51例肩关节前向不稳定患者行改良后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CT显示,骨块与肩盂平齐的病例为48例(94.1%),偏内侧病例3例(5.9%)。骨块位于2点至5点位置的病例49例占96.0%,高于2点位置1例占2.0%,低于5点位置1例占2.0%。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脱位及半脱位。结论:改良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不仅可按照经典切开术式进行操作,同时又能兼具关节镜下手术的微创、精细等优势,喙突骨块可达到良好的位置,手术结果满意。

    作者:吴关;姜春岩;鲁谊;朱以明;李奉龙;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切开改良Weaver-Dunn 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与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3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0.3±10.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10.3±5.3) d。根据Rockwood分型,其中Rockwood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5例,RockwoodⅢ型并高运动水平需求患者1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关节镜手术组(32例)和切开手术组(31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同时拍摄双肩关节正位X线片,评估是否有肩锁关节复位丢失。结果:6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6±6.0)个月(24~43个月)。关节镜手术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年龄[(41.0±10.5)岁vs.(38.0±10.8)岁)]、性别(男/女,24/8 vs.25/6)、损伤类型(Ⅴ/Ⅲ,22/10 vs.23/8)、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9) d vs.(10.1±5.7) d]、主力侧累及情况(19/32 vs.17/31)、平均随访时间[(29.8±6.4)月vs.(29.5±5.5)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64.4°±17.2°) vs.(162.6°±12.9°)]、体侧外旋[(60.9°±17.0°) vs.(57.3°±15.8°)]及内旋[(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 vs.(第12胸椎体水平±3个椎体)]、平均ASES评分(96.0±5.1 vs.94.5±3.8)及UCLA评分(34.2±1.5 vs.33.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手术组复位丢失率(1/32)低于切开手术组(7/31,P=0.026)。结论:采用肩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或改良Weaver-Dunn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并且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手术组术后复位丢失率低于切开手术组。

    作者:李奉龙;姜春岩;鲁谊;朱以明;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对脊柱转移癌如何进行合理的治疗

    作为外科医生,当我们面对脊柱转移癌患者时,可能会更习惯地通过自己熟悉的方法和技术对疾病进行治疗。此外,国内由于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 multidisciplinary care )尚不成熟,使得各专业医生缺乏沟通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很难为患者制定合理、佳的治疗方案,这一矛盾对于脊柱转移癌的治疗尤其突出。作为骨科医生,能够理性、客观看待外科技术在脊柱转移癌治疗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放射治疗(放疗)专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当了解其他专业治疗方法能够在什么情况下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地掌握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手术治疗。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目前脊柱转移癌的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简要讨论,以期抛砖引玉,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作者:郭卫;姬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电火花蚀刻技术在种植修复体制作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加工非贵金属制作种植体支持烤瓷桥行种植修复,探索应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在种植修复体制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细节和技术指标。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应用电火花蚀刻机,为12例患者提供电火花蚀刻技术加工制作非贵金属基底烤瓷桥完成种植修复,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共计52颗种植体,92个修复单位。应用的种植系统有Nobel Biocare公司的Nobel Replace系统、Camlog公司的Camlog系统、Densply公司的Ankylos系统。灌注含导电连线的模型为工作模型,导电连线一端连接固定有种植体基台的代型,另一端连接修复体的金属基底桥架。在电火花蚀刻过程中,使其一端作为工具电极,另一端作为工件电极分别接脉冲电源,通过电火花蚀刻机的预定程序控制工具电极向工件进给,当两电极间的间隙达到一定距离时,产生火花放电,去除掉金属间突出的部分。结果:金属桥架与基台间所沉降的间隙小值为0.21 mm,为两颗种植体支持修复的2单位连冠;大值为2.59 mm,为本研究初期6颗种植体支持修复的11单位烤瓷桥;平均沉降的间隙为0.68 mm。使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后,金属基底桥架就位顺利,与基台之间被动就位稳定,边缘密合。结论:采用电火花蚀刻加工方法制作种植体支持的非贵金属烤瓷桥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小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简化了加工工艺,提高了修复体的加工精度,近期效果好,但因观察时间较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崔宏燕;邸萍;李健慧;林野;刘蓉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治疗

    目的:总结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例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骨盆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患者病史、损伤程度、急诊救治等特征,通过影像学判断损伤情况,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全部6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感染和术后神经症状出现,X线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随访1.6年(8个月至2年),患者6个月后Majeed功能评分优2例、良2例、可1例、差1例,评分差的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疼痛,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行走长距离时需用手杖,有跛行。评分低的2例患者不能恢复原有工作。结论: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急诊处理困难,应尽早手术,前方入路有利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

    作者:吴宏华;吴新宝;李宇能;杨明辉;王满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种评价面部三维表面数据不对称度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利用数字化技术三维定量确定人面部对称度的方法。方法:利用FaceScan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20名受试者面部三维表面数据,将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 13.0和Geomagic 12,以YZ平面为镜像平面对其进行镜像,将本体和镜像图像利用迭代近点算法( interactive closest point,ICP)和普氏分析法( Pro-crustes analysis,PA)重合,分别提取其正中矢状面,计算21个解剖标志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和不对称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20个受试样本21个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得到t=1.346,P=0.193。结论:对于无明显不对称研究对象而言,ICP算法和PA算法都可以得到其正中矢状面,但是两种算法求得的正中矢状面之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熊玉雪;杨慧芳;赵一姣;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先天抑郁对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致慢性内脏高敏感的影响

    目的:比较先天抑郁大鼠Fawn-Hooded(FH/Wjd)与普通Sprague-Dawley(SD)大鼠对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的内脏高敏感和脑区激活的差异,了解先天抑郁对内脏敏感性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致慢性内脏高敏感模型(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结肠扩张实验检测大鼠内脏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目和结肠黏膜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表达,以及结肠黏膜和特定脑区包括前边缘皮质( prelimbic cortex,PrL)和前喙扣带皮质( 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rACC)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表达。结果:(1)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腹壁回测反射( 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 AWR)评分升高( FH/Wjd:2.44±0.04 vs.1.96±0.07, P<0.05;SD:1.75±0.13 vs.1.32±0.05,P<0.05),且FH/Wjd IBS大鼠高于SD-IBS大鼠(2.44±0.04 vs.1.75±0.13,P<0.05);(2)大鼠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结肠黏膜MC数目增加( FH/Wjd:43.24±1.72 vs.24.92±1.38, P<0.01;SD:23.80±1.28 vs.14.24±0.92,P <0.01),FH/Wjd大鼠无论是对照组还是IBS组,结肠黏膜 MC 数目均高于SD组(P均<0.01);(3)幼年结肠乙酸刺激导致FH/Wjd及SD大鼠IBS组结肠黏膜IDO及5-HT阳性细胞数均升高(P均<0.01),且FH/Wjd大鼠对照及IBS组的IDO 及5-HT阳性细胞数高于SD 大鼠(对照:IDO,24.64±2.22 vs.15.52±1.39;5-HT,21.32±1.26 vs.12.72±1.12。 IBS:IDO,44.92±2.31 vs.20.85±1.72;5-HT,31.84±1.57 vs.19.65±1.09, P均<0.01);(4)FH/Wjd-IBS大鼠PrL脑区IDO表达高于SD-IBS组(49.60±4.31 vs.35.60±2.42,P <0.01),rACC 脑区 IDO 表达高于 FH/Wjd 对照(45.44±1.16 vs.34.08±2.76,P<0.01)。结论:先天抑郁使大鼠结肠乙酸刺激后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内脏高敏感,可能与结肠MC数目和5-HT、IDO表达升高有关,提示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对炎症刺激的反应而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

    作者:刘懿萱;张永燊;段丽萍;张璐;杨长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过程中标志物的表达特点

    目的:诱导人胚胎干细胞(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定向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K-hESCs( kerati-nocyte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并分析诱导过程中K-hESCs不同标志物的表达特点。方法:运用含骨形成蛋白4、维甲酸和N2添加剂的上皮分化培养基直接诱导hESCs分化为K-hESCs,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K-hESCs核型,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K-hESCs在分化的不同时期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原代人牙龈上皮细胞( 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HGECs)、人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 human immortalized oral epithelial cells,HIOECs)、人永生化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基因表达差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标志物在K-hESCs的蛋白表达。结果:运用上皮分化培养基成功地诱导hESCs分化为上皮样细胞K-hESCs;K-hESCs核型具有正常46条染色体,无结构异常;K-hESCs中角质形成细胞标志物基因p63的表达明显低于HaCaT细胞(P<0.05),而与HGECs和HIOECs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上皮分化培养基可成功诱导hESCs分化为具有正常核型的K-hESCs;标志物的表达特点提示诱导hESCs分化为K-hESCs的过程是从hESCs向单层上皮干细胞分化继而转向复层上皮终末分化发展的趋势,终得到的K-hESCs类似于单层鳞状上皮干细胞向终末分化初始阶段的角质形成细胞,该阶段的细胞由上皮干细胞静止状态被激活,处于分化初始高增殖活力阶段。

    作者:任玉兰;战园;路璐;李盛林;傅歆;俞光岩;曹彤;刘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趾腓侧皮瓣在拇指指腹缺损修饰性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趾腓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操作技巧。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2例22指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应用同侧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其中采用趾-指动脉和趾-指静脉吻合18例,跖背动脉-桡动脉深支和跖背静脉-手背静脉吻合4例,神经修复均为指-趾神经吻合,供区皮肤缺损采用同侧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术后22例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均获成功,伤口一期愈合,无皮瓣坏死。随访6~12个月(平均7.6个月),皮瓣外形逼真,罗纹清晰,出汗、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3.0~6.0 mm,平均4.2 mm。供区植皮完全成活,足部外形及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趾腓侧皮瓣是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的首选皮瓣,再造拇指指腹外形及功能接近正常。

    作者:童德迪;陈山林;荣艳波;吴乐昊;朱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5%[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关节周围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315例,占13.5%[2]。肱骨近端骨折与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椎体压缩骨折一样,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肱骨近端骨折受到更多的重视。在肩肘外科领域,肱骨近端骨折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治疗方法大多没有定论,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讨。

    作者:姜保国;陈建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皮肤脂膜炎多发溃疡1例

    红斑狼疮性脂膜炎( 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LEP)又称深部性红斑狼疮,介于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之间。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例SLE,同时伴有LEP及皮肤多发性溃疡的患者报道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并进行早期治疗。

    作者:王昱;郝燕捷;赵娟;张卓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VP 或 PKP 治疗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应用PVP或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570例,其中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2例,完整随访21例定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 glucocorticoster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组;原发性骨折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病例528例,完整随访391例,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原则1∶4配比84例定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胸腰椎椎体骨折节段;比较两组病例中单节段骨折和多节段骨折的比例;比较两组病例胸椎节段、胸腰段节段和腰椎节段骨折的比例;以再发骨折行二次手术为终点事件计算患者骨水泥灌注术后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GIOP组随访(24.0±13.1)个月,对照组随访(25.8±14.4)个月( P>0.05)。 GIOP组单节段骨折11例,双节段骨折2例,三节段骨折3例,四节段骨折2例,五节段骨折2例,八节段骨折1例。对照组单节段骨折67例,双节段骨折12例,三节段骨折2例,四节段骨折3例。 GIOP组单节段骨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2.4%vs.79.8%,P=0.01)。 GIOP组骨折节段共50节段,对照组骨折节段共109节段。胸椎节段(T1~T10)比例GIOP组18%,对照组11.9%(P>0.05);胸腰段节段(T11~L1)比例GIOP组46%,对照组58.7%(P>0.05);腰椎节段(L2~L5)比例GIOP组36%,对照组29.4%(P>0.05)。随访期内GIOP组和对照组因胸腰椎椎体再发骨折行二次PVP或PKP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3.8%和6.0%,GIOP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GIOP椎体压缩骨折好发部位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类似(胸腰段节段>腰椎节段>胸椎节段),但GIOP椎体压缩骨折多节段骨折的风险高,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发骨折风险高。

    作者:孙浩林;李淳德;朱佳琳;邑晓东;刘洪;卢海霖;李宏;于峥嵘;王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后,椎体发生再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到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或PVP的患者148例,其中再发椎体骨折29例(共42个椎体),未再发椎体骨折119例,所有患者随访(34.4±26.8)个月。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有无糖尿病、有无合并其他骨折病史、受伤节段、是否再次骨折、再次骨折与首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再次骨折的节段、有无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用量、手术方式( PKP或PVP)、单侧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渗透、骨水泥弥散好坏、椎体前缘高度纠正的百分比、术后Cobb角的改变、腰椎骨密度T值,并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相邻椎体骨折有16人(55.17%,16/29),非相邻椎体骨折13人(44.83%,13/29)。3个月内再骨折人数占总人数的31.03%(9/29),1年内再骨折人数占总人数的55.17%(16/29)。高龄(P=0.027, HR=1.051,95%CI=1.006~1.098)、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P=0.012,HR=0.386,95%CI=0.184~0.812)是预测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其他因素与再骨折无关(P>0.05)。结论:高龄、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是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多是由于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所致。

    作者:黄天霁;寇玉辉;殷晓峰;熊建;张培训;张殿英;付中国;薛峰;姜保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下截骨全髋置换术治疗 Hartofilakidis C1和 C2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转子下截骨全髋置换术治疗Hartofilakidis C1和C2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1型17例,C2型15例,均行转子下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采用HSS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和WOMAC( 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评分,拍摄髋关节X线片,测量双下肢不等长,记录跛行等并发症。结果:C1型HSS评分由43.7±4.6提升到87.2±7.1,WOMAC评分由43.6±4.3提升至87.5±6.7;C2型HSS评分由44.4±5.4提升到86.5±8.0,WOMAC评分由44.1±4.1提升至86.7±8.1,术后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01)。 C2型中4例出现术中骨折,C1型中1例出现术中骨折,术后随访均愈合。术后X线片提示关节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股骨截骨处均愈合,无感染。结论:股骨转子下截骨全髋置换术治疗高位脱位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不同亚型( C1和C2型)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C2型应注意避免发生术中骨折。

    作者:褚亚明;周一新;寇玉辉;杨德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组织3D 打印:骨再生的未来

    创伤、肿瘤切除、手术翻修、畸形矫正及感染等原因均可造成骨质缺损并进而引起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迄今骨缺损及骨不愈合仍然是骨科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治疗骨缺损的方法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以及人造材料填补。众所周知,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主要也是可靠的方法,但自体骨取自患者的髂骨等部位,取骨量有限且伴随新的创伤,在骨缺损较大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异体骨经过处理可使其免疫原性降低,但同时也会造成骨传导、骨诱导能力的降低,另外,其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据报道美国异体骨移植患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率为1/160万[1]。近些年来人造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硫酸钙等已用于骨缺损的填充,然而实际效果逊于自体或异体骨,为此,人们正在探索新的途径和技术来破解骨缺损治疗的临床难题。3D打印技术的兴起或许可以为解决上述难题带来希望。

    作者:郑扬;李危石;刘忠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形成蛋白-7对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分泌功能以及 Col-Ⅱ、AGG 和 Sox9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重组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对国产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中软骨细胞分泌功能以及Ⅱ型胶原( typeⅡcollagen,Col-Ⅱ)、蛋白聚糖( aggrecan,AGG)和SRY相关高迁移率组基因9(SRY-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box gene 9,Sox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周龄新西兰幼兔,取双膝关节软骨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第2代细胞以1×106/mL浓度接种于多孔钽并给予不同浓度BMP-7,分为对照组(多孔钽/软骨细胞组)、50μg/L 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组、100μg/L 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组及200μg/L 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组。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BMP-7对多孔钽/软骨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内部生长情况,二甲基亚甲蓝( dimethyl methylene blue,DMMB)比色定量法对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糖胺多糖( glycosaminoglycan,GAG)进行定量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ol-Ⅱ、AGG和Sox9 mRNA的表达。结果:原代软骨细胞培养24 h后呈梭形生长,4 d后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阿辛蓝( alcian blue)、番红O( safranin O)、Col-Ⅱ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CCK-8法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100μg/L 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组细胞增殖水平高于其他各组( P<0.05)。扫描电镜示各组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有多个突起、伸展、叠层生长并覆盖于多孔钽表面。 GAG定量检测显示,100μg/L 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组GAG含量比其他各组均明显升高(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各实验组Col-Ⅱ、AGG和Sox9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以200μg/L 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组升高为明显( P<0.05)。结论:BMP-7/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体能促进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促进软骨基因的表达。

    作者:张辉;李亮;王茜;甘洪全;王辉;毕成;李琪佳;王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