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松;周利群;唐琦;张争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RPF病例32例,分析其中IgG4相关性RPF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纳入IgG4相关性RPF共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2.2岁(55~ 67岁),患者表现为腹痛、腰痛、体重减轻等症状,2例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ntoimmune pancreatitis,AIP),3例患者(3/5)肾功能减退,4例患者(4/4)动态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3例患者(3/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3例患者(3/4)血IgG升高,4例患者(4/4)血IgG4升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均提示腹膜后软组织影包绕腹主动脉、髂动脉,甚至输尿管和下腔静脉.1例患者行腹膜后组织病理检查,提示IgG4阳性浆细胞与IgG阳性浆细胞比例>40%,且IgG4阳性浆细胞>10个/高倍视野.1例接受单纯手术治疗,1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3例接受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4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预后均较好.结论:部分RPF可能是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即IgG4相关性RPF,其病因不明,血清IgG4浓度升高(≥1.35 g/L),组织病理学显示有明显淋巴细胞和IgG阳性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顿耀军;于路平;杜依青;盛正祚;王功伟;李雪;杨冰;徐涛;黄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血清及阴茎海绵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含量.方法:12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作为老龄大鼠组,10只12周龄SD雄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海绵体神经方法评价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留取标本后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阴茎海绵体组织中bFGF水平,mas-son染色方法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中平滑肌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老龄大鼠的勃起功能明显下降(阴茎海绵内压/颈动脉压值在2.5、5.0和7.5V电压刺激时分别为0.41±0.05vs.0.70±0.06,0.44±0.04vs.0.75±0.07和0.51 ±0.06vs.0.81 ±0.04,P<0.05),血清和阴茎海绵体组织中bFGF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6.43±0.51)vs.(10.53±0.42) μg/L,P<0.05;(598.6±51.7)pg/mg protein vs.(985.8±76.8) pg/mg protein,P<0.05],同时海绵体平滑肌含量也明显减少(大鼠阴茎组织平滑肌与胶原纤维的比值0.038±0.005vs.0.075±0.006,P<0.05).结论:阴茎海绵体组织中bFGF水平降低可能与海绵体平滑肌含量减少有关.
作者:杨竣;王涛;张岩;徐华;王少刚;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作者:伍楚君;邱敏;马潞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比荧光分子探针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dextran-tetramethylrhodamine,DT)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 CH,LY)、磁性分子探针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扩散分布规律,筛选合适的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大鼠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光学成像.方法:琼脂糖凝胶分为DT组、LY组、Gd-DTPA组,分别导入相应分子探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动态观察DT、LY在琼脂糖凝胶内的扩散分布,与磁共振成像显示的Gd-DTPA在琼脂糖凝胶内的动态扩散过程进行比较.LY分别导入18只大鼠尾状核,对不同时间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成像,其成像数据与相应导入Gd-DTPA的大鼠的磁共振在体检测成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DT、LY及Gd-DTPA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扩散分布均表现为各向同性,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0.07 ±0.02)×10-2 mm2/s、(1.54 ±0.47)×10-2 mm2/s、(1.45±0.50)×10-2mm2/s,DT与LY、DT与Gd-DTP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OVA,F=367.15,P<0.001;Post-Hoc LSD,P <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t-Hoc LSD,P=0.09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分子探针的扩散分布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趋势:DT与LY、DT与Gd-DTPA间的变化规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203).LY与Gd-DTPA在大鼠尾状核ISS内分布随时间变化呈各向异性,均表现为指向同侧皮层区的单方向楔形扩散,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1.03 ±0.29)×10-3mm2/s和(0.81 ±0.27)×10-3mm2/s,t=0.759,P=0.490;信号衰减半衰期分别为(2.58±0.04)h和(2.46 ±0.10)h,t=2.025,P=0.113.LY与Gd-DTPA间扩散分布面积比率在0.5、1、2、3、7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9,P=0.088;f =2.582,P=0.061;t=1.966,P=0.121;t=0.132,P=0.674;t=0.032,P=0.976),在1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P=0.043).结论:LY与Gd-DTPA在多孔介质内的扩散分布规律一致,是ISS荧光成像的适用分子探针,可用于脑ISS的微观、宏观、离体检测.
作者:李怀业;赵越;左龙;傅瑜;李楠;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近年来,以能量为标记的机械生物力学对生命现象的影响受到世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Phillip A Sharp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强力倡导,推动该领域的发展.2011年1月4日召开的2011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明确该领域的发展将成为生命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并发表了一份白皮书,提出生命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的融合将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作者:郭应禄;辛钟成;李辉喜;林桂庭;Tom F.Lue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作者:陈硕;刘筱菁;李自力;梁成;王晓霞;傅开元;伊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976年Femstrom首次描述了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olithotomy,PCNL)治疗肾结石,迄今,PCNL已是手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段.感染是PCNL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即使术前无尿路感染者,行PCNL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仍高达25%[1].PCNL术后感染严重者可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甚至导致感染性休克,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PCNL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其中抗生素的应用是主要手段.
作者:叶海云;许清泉;黄晓波;马凯;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R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1-3],在泌尿系统所有的肿瘤中是致命的,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超过40%的肾细胞癌患者死于该病[4].肾细胞癌具有一个独特的特征,即容易向肾静脉系统的血管管腔内扩散,侵犯血管内的肿瘤组织又称为静脉癌栓.
作者:马潞林;宋诗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牙合)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牙合)人群的面部比例以及面部对称性,使用t检验比较性别差异.结果:所有线距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比例测量值则多数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结构的非对称率均小于10%,且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使用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可以较好地分析面部比例及对称性.正常的颅颌面三维结构之间符合特定的数学比例,建立正常(牙合)人群的颅颌面三维结构数据库可以为颅颌面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设计提供标准和参考.
作者:何颖;郭传瑸;邓旭亮;王兴;王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多原发肿瘤并不常见,其中包含肾神经鞘瘤者更为罕见.本研究报道1例合并肾神经鞘瘤的多原发肿瘤的诊治.患者为女性,曾患左卵巢皮样囊肿、右后纵隔神经鞘瘤、左前臂神经鞘瘤、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行手术治疗.1个月前体检发现左肾肿物伴左肾上腺肿物,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后腹腔镜左肾上腺结节切除术、左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动脉阻断时间18 min,出血20 mL.病理检查示左侧肾富于细胞型神经鞘瘤伴局灶囊性变,肿瘤直径约3 cm.免疫组织化学S-100(+),Ki-67(15%+).短期随访无复发.本研究患者神经鞘瘤为异时性,分别予手术切除,其肾神经鞘瘤为良性,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不但创伤小、恢复快,更重要的是可以大限度的保留肾组织,避免术前病理的不确定性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作者:邱敏;田晓军;马潞林;陆敏;卢剑;颜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取105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和85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采集口腔颊黏膜拭子,提取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MALDI-TOF)检测VD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在受检总人群及女性患者中,rs1544410的A等位基因及AA+ AG基因型在重度牙周炎组检出率高于轻/中度组(总人群:P =0.006,0.007;女性患者:P=0.001,0.001);rs731236的C等位基因及CC+ CT基因型在重度牙周炎组检出率高于轻/中度组(总人群:P =0.003,0.004;女性患者:P <0.001,<0.001).结论:VDR的rs731236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VDR多态性对牙周炎程度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曹晓静;和璐;孟焕新;李蓬;陈智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正畸治疗过程中,粘接托槽处的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主要的医源性损害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一般情况下,唾液的冲刷、口腔内黏膜及舌对牙列、牙龈的机械作用的结合使得正常的口腔生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洁作用,但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因为佩戴固定矫治器使得这一生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作者:孙翔宇;袁超;丁鹏;刘磊;荣文笙;郑树国;徐韬;司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疗效.方法:总结自2010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的9例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0岁.中位输尿管损伤长度为20 cm,范围13~25 cm.常见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原因为泌尿外科手术6例,妇产科手术2例,普外科手术1例.9例患者均行回肠代输尿管术,术后留置输尿管内双J管1~2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了解其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情况,采用Clavien并发症分级系统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03 ~394 min,平均(278.1±68.8) min,估计出血量为10~1 000 mL(中位数20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6.8±7.5)d.4例(44.4%)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Clavien Ⅰ~Ⅱ级轻微并发症,其中不全肠梗阻3例(33.3%),近端吻合口漏1例(11.1%).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8例(88.9%)患者术后肌酐水平较术前相比有所改善或稳定.随访过程中3例(33.3%)患者出现轻度肾积水,但无明显症状亦不需特殊处理;1例(11.1%)患者发生短期泌尿系感染,需口服抗生素治疗;未发现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回肠代输尿管术是一种可选择的尿路重建方式,尤其对难治性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治疗效果满意,其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沛;吴鑫;朱雨泽;唐琦;方冬;李学松;郝金瑞;周利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80例,18 ~ 6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0例:(1)D组:实验组,术前给予1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C组:对照组,术前给予2 mL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静脉滴注.每组患者再分为两亚组,每组70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P亚组)和七氟醚维持吸入全身麻醉(S亚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全身麻醉操作,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昂丹司琼(ondansetron)8 mg.随访术后24 h内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对PONV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是否应用地塞米松以及麻醉方法.结果:术后24 h内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患者(11.4%vs.20.7%,P=0.034);术后0~2h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1.4%vs.6.4%,P=0.031);术后2~24 h D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与C组患者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10.7%vs.17.9%,P=0.088).术后24 h内各时段,D组与C组内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亚组与吸入麻醉亚组PONV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塞米松对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OR=0.447,P=0.030),晕动症/PONV病史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OR=15.730,P<0.001).结论:术前应用地塞米松可明显降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李志红;刘丹;何自静;范志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单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后的随访过程中,患肾相对肾功能(relative renal function,RRF)与引流变化情况,分析利尿肾动态显像在UPJO患者临床处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单侧UPJO就诊且有随访资料的患者76例,全部患者均进行利尿肾动态显像及临床随访,患者对侧肾功能均正常.观察患肾RRF与引流变化情况,分析在不同的患肾初始RRF(RRFinitial)与梗阻类型中患肾RRF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57例),患肾RRFinitial为40.81%±12.96%,末次随访RRF(RRFrecent)为44.63%±13.21% (P <0.05),组中54.00%机械性梗阻患者(27/50)术后引流改善,71.43%非机械性梗阻者(5/7)术后引流无变化.保守治疗组(19例),RRFinitial为46.47%±12.84%,RRFrecent为46.95% ±11.86% (P>0.05),其中10%机械性梗阻者(1/10)引流改善,90%机械性梗阻者(9/10)及全部(9/9)非机械性梗阻者引流无明显变化.保守治疗组中4例患者(4/19)因肾功能恶化行手术治疗.无论手术治疗组或保守治疗组,在不同患肾RRFinitial与梗阻类型中,患肾RRF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尿肾动态显像可有效应用于UPJO患者的随访和监测,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肾RRF与引流情况,但是对于临床症状轻微或者无症状的UPJO患者,只要RRF保持稳定,可采取随访观察的策略.
作者:刘萌;付占立;邸丽娟;张建华;范岩;张旭初;王荣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配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36例,对患者结石位置、大小、手术时间、清石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院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处理结石34例,失败2例,手术时间为70 ~145 min(平均108.5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5d(平均2.3d),清石率为83.33%,术后发热2例,出血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新型可拆卸式输尿管软镜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大部分上尿路结石.
作者:马凯;黄晓波;熊六林;许清泉;徐涛;叶海云;于路平;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并总结在局限性低/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中采用低剂量率近距离前列腺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采用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术后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PSA)及影像学监测,观察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术前PSA(13.45±7.1)μg/L,前列腺体积(44.37±21.43) mL,处方放射剂量(152.0±17.3) Gy.24例初始前列腺体积>60 mL者术前接受3~6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低危组与中危组平均年龄、前列腺体积、90%的靶区体积接受的低剂量(D9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atic score,IPSS)术后第2个月达峰值,术后第4个月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SA术后第3个月开始回落.研究期间未出现影像学肿瘤进展者,低危组1例、中危组3例随访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结论:单纯以近距离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下尿路症状,在低危及中危前列腺癌组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无进展生存.
作者:张峰波;杜源;邵强;田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MP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AIHA的MPA患者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预后.结果:(1)在63例MPA患者中,12.7%(8/63)合并AIHA.(2)合并AIHA的MPA患者与单纯MPA患者比较,发热、乏力、血尿、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87.5% vs.29.1%;100%vs.49.1%;100%vs.60%;75%vs.20%,P均<0.05);实验室指标中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指标明显减低[分别为(2.3 ±0.5)×1012/Lvs.(3.0 ±0.7)×1012/L;(66.2±13.1) g/Lvs.(90.0±20.3)g/L;(26.1±4.4) g/Lvs.(33.5±6.4) g/L;(0.7±0.2) g/Lvs.(0.9±0.3) g/L,P均<0.05];红细胞沉降率、IgG及伯明翰血管炎评分明显增高[(102.1 ±25.7) mm/1h vs.(76.5±31.1) mm/1h;(20.9±6.1) g/Lvs.(14.5 ±6.0)g/L;(23.7 ±5.7)vs.(17.3±4.1),P均<0.05],提示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3)8例合并AIHA的MPA患者中,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制剂,2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7例贫血症状缓解,伯明翰血管炎评分减低.(4)随访4年,7例合并AIHA患者中2例死亡,2例因贫血、肾功能指标异常反复住院,3例病情缓解.结论:MPA合并AIHA在临床中可能并不少见,患者更易并发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短期疗效较好.
作者:刘丹;李茹;刘佳钰;姚海红;陈庆平;贾园;苏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移植受者原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临床诊断为肾移植后局限性UTUC并且排除既往或同期合并膀胱肿瘤的病例共38例,均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因素和术后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膀胱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10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其间膀胱复发率42.1% (16/38),其中75.0%复发于术后2年内,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6~4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5.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肾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肿瘤为多中心和累及输尿管下段可增加膀胱复发风险.术后2年膀胱复发率,原肾AAN组为62.5%(5/8),肿瘤多中心发病组为46.2%(12/2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多中心发病(HR=2.603,95% CI=1.529~8.906,P=0.019)和原肾马兜铃酸肾病(HR=2.179,95% CI=1.085~8.093,P=0.038)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受者UTUC经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膀胱复发率高,大多数病例于术后2年内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中心发病和原肾AAN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刘余庆;卢剑;赵磊;侯小飞;马路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74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排除9例接受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共7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96例,女性14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中位体重指数23.0 kg/m2,共有82例患者(11.1%)术后发生肠梗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术后无肠梗阻组和术后肠梗阻组.结果: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的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8岁vs.67岁,P=0.025),体重指数偏低(中位体重指数23.2 kg/m2vs.23.9 kg/m2,P =0.006);相对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患者,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更高[13.2% (66/500)vs.6.7% (16/240),P=0.008];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高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2.2%(77/632)vs.4.6%(5/108),P=0.021].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中位住院时间24 dvs.17 d,P=0.000).术后肠梗阻与性别、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入监护室、肿瘤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85,95%置信区间1.036 ~1.355,P=0.013)、体重指数(OR值0.605,95%置信区间0.427~0.857,P=0.005)、尿流改道方式(OR值2.422,95%置信区间1.323 ~4.435,P=0.004)、盆腔淋巴结清扫(OR值2.798,95%置信区间1.069 ~7.322,P=0.036)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年龄和体重指数存在相关性,高龄和低体重指数的患者发生术后肠梗阻的危险性增加;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和不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
作者:孟一森;苏杨;范宇;虞巍;王宇;郑卫;谌诚;周利群;张骞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