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文;张少成;马玉海;桑井贵;羊国民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1年4月~2004年4月单根桩核固位修复磨牙残根、残冠112例共143颗,其中女性78例、93颗,男性34例、50颗;年龄16~70岁.牙体缺损情况:残冠缺损1/2~3/4,103颗;残根:其中龈上31颗,龈下≤2mm 9颗.
作者:杨建玲;李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52岁,主因确诊鼻咽部非霍奇金病(T/NK细胞型)半年入院行第5次化疗.
作者:李素霞;吴晓雄;赵瑜;达万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①对照组:50例健康查体者,年龄18~41岁,男34例, 女16例.②疾病组:经临床明确确诊的血液病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5~55岁.③肾脏病患者20例,年龄30~50岁,男12例,女8例.④风湿性疾病患者14例,年龄46~60岁,男5例,女9例.
作者:原新红;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液样品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取30份血液样品,分为轻度溶血(Hb浓度为0.8~3.0 g/L)、中度溶血(Hb浓度为3.1~5.0 g/L)、重度溶血(Hb浓度为大于5.0 g/L)三组,分别比较溶血前后血清中32项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溶血除对ALP、GGT、LDL-C、TG、APOA-1、APOB结果无明显变化,其余26项生化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溶血可导致多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明显改变,且随溶血程度的增加,测定结果所受影响加剧,因此血液样品应严防溶血.
作者:董振南;高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1.1.1 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符合健康人标准.1.1.2 恶性肿瘤组 42例均经病理学明确诊断:①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1例,其中包括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②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8例,其中包括胆囊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肝癌.③肺部恶性肿瘤患者13例,为肺癌.1.2 仪器和试剂采用日立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RANDOX公司提供的总抗氧化活性测定试剂盒.
作者:郭广宏;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肿瘤标志物Ca125、AFP、CEA、Ca15-3、Ca19-9、NSE,CYFRA21-1及Ca72-4在确诊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及联合检测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肿瘤标志物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应用ROCHE公司生产的E17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结果:回顾分析妇科恶性肿瘤(n=50),肝恶性肿瘤(n=263),其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n=252)和肺部恶性肿瘤(n=294)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发现联合检测不同肿瘤标志物可提高阳性率.以2~4项为佳,与8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水平基本接近.结论:适当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对提高所观察恶性肿瘤的阳性率有一定价值,各肿瘤标志物间有明显的互补性,但无明显组织特异性.
作者:原新红;田亚平;郭广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阐明异氟烷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神经递质机制及其保护作用是否具有限时性.方法:1.4%异氟烷+空气连续吸入5d预处理大鼠,后一次预处理24h后缺血.采用清醒全脑缺血模型.观察清醒、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组织间液谷氨酸递质浓度改变及再灌注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变化,记录翻正反射恢复的时间及运动功能评分.双盲记数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和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全脑缺血10min、15min后预处理组BIS及翻正反射恢复好于对照组;谷氨酸递质浓度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全脑缺血15min,预处理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预处理组缺血10min、15min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计数及锥体细胞凋亡明显好于对照组.全脑缺血20min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异氟烷预处理对非致死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有限时性;其脑保护作用与降低谷氨酸递质浓度无关.
作者:孙永海;岳云;王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卷调查1.1问卷编制本调查测量工具源自于<当代青年考研动机因素结构研究>,根据在校护理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中选取了29个与其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成<在校护理学生考研动机调查表>,将该表经医学院护理系教师及附属医院的护士长和主管护师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客观评价,后取得一致认可.
作者:王瑛;杜秋雁;溪月琴;付俊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联合应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颏舌肌前徙术和舌骨悬吊术治疗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方法:在26例患者结合不同体位的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观察和测量以及多导睡眠仪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颏舌肌前徙术和舌骨悬吊术等不同手术方式组合.术后随访包括术区检查及与术前同样的检查.结果:应用不同手术方式结合治疗可以明显地扩大上、下咽腔的气道,症状改善非常明显.结论:由于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阻塞部位和阻塞程度各不相同,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
作者:胡敏;温伟生;肖红喜;周宏志;杨舸;布静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舌前腺解剖及其囊肿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34例舌前腺囊肿患者采用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以切除同侧或双侧舌前腺治疗舌前腺囊肿.随访1~4年,观察疗效.结果:34例患者均Ⅰ期愈合,经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舌前腺囊肿以手术切除囊肿及同侧或双侧舌前腺为佳方案且疗效确切.
作者:王克恭;温伟生;胡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不同月份采摘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营养学意义,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新鲜茶叶样品采自江西省婺源县大樟山茶场的5个不同种植区,茶叶采摘时间分别为2000年8月、2001年3月、4月和5月.按常规炮制方法处理,制成绿茶.分析测定了其中9种茶多酚类化合物,以及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果:4月份采收的绿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总量高、占绿茶总重量的32.3%,是3月份采摘的绿茶所含茶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1.41倍、5月份的1.34倍、8月份的2.45倍,绿茶中茶多酚类化合物总量的排列顺序为4月>5月>3月>8月.其中绿茶中所含的功能因子,茶多酚类化合物中含量高的主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顺序同样是4月>5月>3月>8月.结论:不同采摘期绿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赵霖;Dieter Treutter;罗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①Ⅰ组:69例藏族青年是从西藏、迪庆高原进入到亚高原昆明地区生活半年后的某院校学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8岁,体检正常.②Ⅱ组:正常对照组35例.均是昆明本地某高校学生,汉族,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9岁,体检正常.
作者:李雪梅;王惠萱;汪洋;郑勤;吕耀;夏正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L-精氨酸、硝酸甘油、氨基胍在不同浓度情况下对Lewis肺癌(LLC)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细胞形态学观察,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检测LLC细胞增殖活性,检测培养液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结果:L-精氨酸、硝酸甘油、氨基胍三种药物随浓度降低对LLC细胞增殖抑制减弱,L-精氨酸和氨基胍组中细胞培养液中NO2-水平逐步升高,但硝酸甘油组中NO2-水平与药物浓度正相关; L-精氨酸和氨基胍在一定浓度出现拮抗作用,而硝酸甘油和氨基胍基本为协同作用.结论:NO双向调节细胞生长,肿瘤细胞自身生成NO水平与增殖能力有关.
作者:姜辉;房征宇;董矜;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从2002年1月31日~2004年6月30日,以我院临床确诊病例的脑脊液(CSF)为检测标本,计90份,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64份,非结核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非结脑)26份(作对照组).1.2 材料普通离心机和FMU-5型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系第四军医大学产品.
作者:包殿芝;胡天喜;翟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后大鼠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interleukin-1β converting enzyme,ICE,现称caspase 1)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大鼠外周血PMN及组织中ICE mRNA的表达.结果:CLP术后循环血中多形核白细胞(PMN)中ICE mRNA表达逐渐增高,达峰值后开始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ICE mRNA表达的增高首先出现于血PMN中,迟后转移至肺、小肠和肝组织中.结论:ICE mRNA表达的增高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隰建成;马远征;周宝桐;常国友;马诺山;陆连荣;郭振荣;盛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DM)的骨骼肌病理及电生理变化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析8例DM患者肌肉病理和电生理特点,并比较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呈典型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病理变化,其中Ⅰ型纤维占优势4例,Ⅱ型纤维占优势4例.肌电图变化特点为肌强直电位及肌原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按活检I型或II型纤维优势将肌电图检测结果分成两组后,I型纤维优势患者的自发电位插入延长率(83.3%)、MUP时限缩短程度(36.8%)及多相波比例(24.4%)均明显高于II型优势者(16.7%,19.3%,11.0%; χ2 =14.9610,P= 0.000,Fisher exact=0.000; t=2.7253/3.1901,P= 0.0102,P=0.0030).结论:DM的电生理改变程度与病理变化中的优势纤维类型相关.
作者:赵晓萍;蒲传强;吴卫平;陈朝晖;毛燕玲;刘洁晓;罗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血清细胞因子在正常人群中的稳定性及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观察健康人群中血清细胞因子的参考范围,为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和EVIDENCE180全自动芯片分析仪动态观察了27例健康志愿者 1 个月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和8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细胞因子在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分布.结果:血清细胞因子在被随访的27例健康志愿者中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血清细胞因子的浓度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结论:细胞因子在健康人群中稳定存在,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作为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组指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郭广宏;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在不同水平段的测定偏差,并建立新旧方法测定结果的转换方法,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方法:用两种血清肌酐测定方法同时测定667例来我院门诊就医的不同疾病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并根据酶法测定值,将其分为5个水平组,统计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结果: 酶法与苦味酸法测定值在各水平组的平均值分别为:A:64.0μmol/L,92.7μmol/L;B:182.5μmol/L,201.9μmol/L;C:378.4μmol/L,384.6μmol/L;D:561.2μmol/L,549.4μmol/L;E:1077.7μmol/L,1025.7μmol/L.两种方法相关均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87,0.950,0.983,0.994.结论:血清肌酐水平较低时,酶法测定值较与苦味酸法测定值低;在血清肌酐水平为471μmol/L以上时,酶法因方法学优于苦味酸法,而使测定值能够达到真实水平;若已知酶法测定值,临床医生可通过以下公式y(苦味酸法)=0.9186x(酶法)+34.385,得出苦味酸法测定值.反之,则可通过公式y(酶法)=1.0872x(苦味酸法)-37.065,得出酶法测定值.
作者:高静;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北京地区幼儿园及学校体检儿童760例,2~15岁经体检符合WHO1997年CNHS标准.分5个年龄组:A组2~3岁,B组4~6岁,C组7~9岁,D组10~12岁,E组13~15岁.1.2 方法1.2.1 试剂柯达干化学胶片(简称干试剂片,由美国Johnson & Johnson Clinical Diagnostics公司生产).
作者:尹俊青;周和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和活性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患有心血管类疾病和非心血管类疾病的患者以心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表达阳性、阴性分组.结果:非心血管疾病组CK-MB活性结果异常与质量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心血管疾病组cTnT>0.1,质量和活性的结果异常明显相关(P<0.05);cTnT<0.1组,CK-MB质量与活性结果异常也具有相关性,且CK-MB活性略高于正常参考值,CK-MB质量均数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CK-MB质量和活性在心脏类疾病的诊断中都很敏感,CK-MB质量对于因素干扰稳定性好于活性的测定.
作者:董矜;董振南;田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