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ARS流行期间消毒供应隔离机制的完善

王华生;冯志英;徐然

关键词:消毒, 供应, 隔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摘要:目的: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SARS疾病的袭击.方法:根据临床需求,迅速调动物资供应体系,建立健全消毒供应隔离措施,增强全体人员防护意识.结果:各类物资的供应充足, 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科内人员无一人发生医院性感染.结论:积极应对SARS疫情袭击,采取及时有效的各项措施.不仅满足物资供应,而且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发热门诊的感染控制

    笔者介绍了我院发热门诊的特点以及特殊规定,为加强控制感染,我院要求对发热门诊人员进行培训、体检,实行军地患者分开诊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发热门诊人员集中居住,无关人员禁入发热门诊,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就诊流程图.经过严格的控制,我院发热门诊运转正常,发热门诊无交叉感染出现.

    作者:许德华;华立;古东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人群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与分析

    目的:探索不同人群中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评价间接ELISA方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IgM特异性抗体试剂盒及改进方法.方法:分别获取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 990 份,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 份和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7 份,采用ELISA方法进行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标本 3 990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6 份,阳性率为0.40%;IgM抗体阳性标本 0 份,阳性率为0%.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标本 397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2 份,阳性率为 0.50%;IgM抗体均为阴性.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标本 157 份,共检出IgG抗体阳性标本 119 份,阳性率为 75.79%;IgM阳性标本 68 份,阳性率为43.31%.结论:一线抗SARS医务人员与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IgG、IgM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76>0.05);采用该SARS冠状病毒(变异株)IgG抗体试剂盒检测SARS流行前无偿献血者人群存在一定的阳性率,说明该试剂盒包被的抗原与其它免疫球蛋白(IgG)有交叉反应,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欧阳锡林;王海宝;于洋;李锡金;郭廷凯;许红民;姚伟;张婷;田亚平;刘红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症SARS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

    2003年4 月,我们收治的 5 例重症SARS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使用IUITRA型无创正压通气后,效果满意.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配合及护士的正确操作,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郭鸣真;赵海岚;韩春红;刘晓联;于忠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从发热患者心态看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笔者在北京SARS流行期间,对发热门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发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慌.针对这类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人文关怀,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发热患者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是筛查SARS患者、治疗疾病、控制疫情、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的有效措施.

    作者:田京发;杨清明;何忠杰;张士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我院应对SARS开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在院SARS防治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及时在全院开展了SARS防治知识培训.在培训中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体会到加强部门间协作,重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毕业后教育的多学科培训,增加医院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内容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心理学的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夏蕾;郭建刚;卢光明;孙宏;赵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综合超短波治疗对SARS患者症状及情绪变化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2年 3 月~5 月收入SARS病区的患者 49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综合超短波治疗组).对照组 27 例, 男 21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33.8±18.2)岁,入选前平均病程(8.59±2.67)d,出院时确诊为 SARS 22 例,疑似 5 例.治疗组 22 例,男 16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30.2±14.2)岁,入选前平均病程(7.14±2.93)d,出院时确诊为SARS 19 例,疑似 3 例.所有患者体温均已正常.

    作者:张利峰;郑光新;张艳;刘广林;赵晓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5 例SARS患者的诊断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从 2003 年 3 月至 5 月先后收治了 25 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其中男性 13 例,年龄 16~66 岁,平均 32.9 岁;女性 12 例,年龄 26~73 岁,平均 40.8 岁.符合我国卫生部2003年 4 月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后转院 23 例.确诊SARS重症患者 8 例,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 7 例.死亡率8%(2/25)均系 60 岁以上有并发症患者.

    作者:聂舟山;段蕴铀;王洪武;王海龙;蒙果;付山峰;曹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SARS的临床诊断,目前采用卫生部公布的修订标准,其难点是缺乏成熟、临床实用的客观方法.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疗法、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给氧治疗、恢复期SARS患者血清治疗等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属热病范畴,治疗主要采用分期、分证基础上辨证施治.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优势,是我们面临的课题.要加强中药抗病毒作用、对症治疗、免疫调节、抗肺纤维化、对抗激素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目前中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作者:欧敏;段蕴铀;江海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口腔医护人员预防SARS的探讨

    1 口腔科感染的特点1.1 感染初期发病情况难以明确 SARS 主要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但该病潜伏期为 2~14 d,初期已具有传染性,又不可能完全与其他患者区别对待.同时口腔科诊疗大多以门诊为主且同一病员在院内流动性较大、复诊次数多,增加了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及预防的难度.

    作者:林萍;黄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 例重症SARS的护理

    1 临床病例女性患者, 31 岁, 2003 年 5 月 15 日开始发热、恶心、呕吐.5 月16日去某医院就诊确诊为 SARS,当晚转入我院治疗.其父母为 SARS 患者,分别于 5 月 14 日、5月19日死亡.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及综合治疗.入院 10 d,患者呼吸困难、出现紫绀,激素剂量加大,呼吸困难无改善,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 12 d,患者胸部X线片示双肺完全实变.入院 14 d,患者痰多,双肺湿罗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增加.当日晚即行气管插管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参数:PS:12 cm H2O,PEEP:8 cm H2O,氧气浓度:50%,激素剂量减少,增加头孢他啶等抗生素治疗,呼吸困难得到改善.经过全面及时治疗及护理, 6月10日患者病情稳定,6月19日脱机,6月25日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消失,6月27日痊愈出院.

    作者:赵杰平;王宜芝;石玉玲;王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期间老年保健基地的规范化管理

    目的:探讨建立老年保健基地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建立应急网络化管理模式,构建疫情监测及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人员网络化管理.结论:建立应急机制,落实规章制度,实施消毒防护,培训人员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

    作者:侯惠如;马望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呼吸道鼻病毒、SARS病毒的Teflo滤膜采集及RT-PCR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Teflo滤膜采集检测呼吸道鼻病毒及SARS病毒颗粒的技术模型,初步检测分析我院重点病区环境(病房内)空气的SARS病毒是否存在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Teflo滤膜过滤式采集病房空气中的鼻病毒及SARS病毒,然后采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滤膜分离标本中进行病毒特异性基因的扩增(鼻病毒5′端非编码区;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结果:准确检测到重症哮喘患者房间内的鼻病毒;我院重点病区环境包括病房内空气中未检测到SARS病毒的存在.结论:Teflo滤膜/RT-PCR方法用于医院病区空气中SARS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颗粒的监测可行性强,我院重点病区无SARS病毒分布.

    作者:韩黎;熊志红;朱士俊;陈运奇;索继江;邢玉斌;贾宁;侯惠如;POSAVEC stjepa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 流行期间消毒剂对健康人体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3 年 4 至 6 月间因反复吸入消毒剂微粒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 86 名患者皆有咽喉部痒痛、刺激不适、胸闷、咳嗽甚至喘憋、呼吸困难.男 34 例、女 52 例,年龄 7~72 岁,青壮年居多,平均年龄 43.5 岁.所有患者有反复吸入消毒剂病史,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心、肝、肾、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哮喘家族史.

    作者:王培兰;金贵清;刘庆峰;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疑似SARS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我院传染科隔离病房从2003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20日共收治疑似SARS患者 28 人,其中确诊SARS7人,其余均排除SARS.

    作者:刘一;高和;刘舸;石进;周晓武;宁波;梁乙安;刘东;闫超;卫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试剂盒检测SARS-CoV抗体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通过对ELISA方法和蛋白芯片法测定SARS-CoV抗体的方法学比较,探讨不同SARS试剂盒在辅助诊断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同时用两种ELISA试剂盒检测 135 名SARS康复患者及 500 名健康献血者的SARS-CoV抗体,并随机选取 48 例小汤山医院确诊SARS康复期患者血清采用蛋白芯片法进行SARS多抗原蛋白测定.结果:重复性实验,两种ELISA试剂盒的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6.06%、10.5%;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57%、11.3%.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两试剂盒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 456),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48 例 SARS 康复患者血清用 ELISA 方法测定 34 例为阳性, 用蛋白芯片法 35 例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70.83%、 70.83%、 72.9%.结论:ELISA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两ELISA试剂盒之间有很好的相关;相比之下,蛋白芯片法灵敏度较高,优于ELISA方法.

    作者:刘红鹰;贾兴旺;宋淑珍;田亚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管理在防治SARS中的作用

    阐述医院感染管理在防治SARS中的作用.①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合理的布局和流程;制定有效的医学防护;建立一整套防治SARS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科学指导消毒工作.②进行全员培训.进行防治SARS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考核,解决有关咨询.③严格的监测和督查.建立监控网、督查组和督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掌握SARS发病特点,为防控工作提供目标和方法.由次,有力地保证了我院做到医务人员、住院患者、营区各类人员没有发生SARS感染.说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SARS防治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

    作者:易滨;刘希华;王健康;李小龙;张思兵;刘军;陈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定点收治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

    文章分析了SARS定点收治医院对影像学检查设备、体液检查设备、支持与治疗设备以及其他医疗设备的特殊要求,并根据SARS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建立临时性SARS定点收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少而精、网络化、傻瓜型、一次性、同型号、非接触的原则.

    作者:张楠;周丹;刘尚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SARS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方法:总结护理 25 例SARS患者的经验.结果:在护理SARS 患者中要注意患者的护理诊断,流行病学史,特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且加强SARS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水平.结论:在治疗SARS 患者中,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作者:吴海波;田沈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期间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新方案的研究

    解放军 309 医院自2003年 3 月16日至 6 月16日对218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含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16例)进行了成功的救治,296 名医务人员在与SARS病人诊治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参战医务人员、全院工作人员、在院病员、本院家属无一例受到感染.其成功科学防护方法已在国内一些领域得到推广.

    作者:王健康;蔡忠军;刘希华;霍仲厚;易滨;李小龙;于莹;张思兵;陈乃良;王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评估临床诊断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不同病程临床诊断为SARS 的患者 156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型和IgM型抗体水平,分析SARS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病程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结果:血清IgG型抗体阳性 118 例,阳性率为 75.6%.IgM 型抗体阳性 65 例,阳性率为 41.7%.IgG、IgM均为阴性 37 例,占23.7% .IgG型抗体产生阳性率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病程为 50~60 d 组阳性率高达到了94.5%.IgM型抗体阳性率也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但在病程40~50 d 抗体阳性率即达高,随后迅速下降.IgG与IgM抗体阳性率在其各自不同病程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作为SARS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目前尚不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SARS特异性IgG、IgM抗体同为阴性不能完全排除SARS诊断.

    作者: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王海宝;马曙轩;李锡金;张婷;田亚平;刘红鹰;许红民;姚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