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临床诊断意义

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王海宝;马曙轩;李锡金;张婷;田亚平;刘红鹰;许红民;姚伟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冠状病毒属, 抗体, 诊断
摘要:目的:评估临床诊断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不同病程临床诊断为SARS 的患者 156 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型和IgM型抗体水平,分析SARS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病程的关系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结果:血清IgG型抗体阳性 118 例,阳性率为 75.6%.IgM 型抗体阳性 65 例,阳性率为 41.7%.IgG、IgM均为阴性 37 例,占23.7% .IgG型抗体产生阳性率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病程为 50~60 d 组阳性率高达到了94.5%.IgM型抗体阳性率也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但在病程40~50 d 抗体阳性率即达高,随后迅速下降.IgG与IgM抗体阳性率在其各自不同病程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作为SARS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但目前尚不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SARS特异性IgG、IgM抗体同为阴性不能完全排除SARS诊断.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SARS疑似病例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本研究对我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SARS疑似病例行临床特征的分析,以探讨其早期诊断、治疗、病程变化及临床预后.方法:对 58 例SARS疑似病例早期诊断依据、跟踪指定医院中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按卫生部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和WHO诊断标准,并将确诊或疑似病例分为轻、中、重三型.12 例发热患者因普通胸部X线片不能确切判断,并行肺部CT检查确定炎症病变.治疗根据病情判断分层次给予抗病毒、抗菌、免疫增强剂、甲泼尼龙、中药方剂、无创正压通气等治疗.结果:58 例疑似病例中后确诊 SARS 49 例,确诊率 84.5%.轻型:8 例(16.3%);中度型:34 例(69.3%);重型:7 例(14.2%),其中 2 例(4%)转入指定专门医院后死亡.轻型患者入院后多无再发热,平均住院时间 8.6 d;中度型:可反复发热数日,经抗病毒、抗菌药治疗,并多数给甲泼尼龙治疗(92%)出院时胸片暗影基本吸收,平均住院时间 21.3 d;重型SARS患者以高热、乏力为首发症状,胸片均可见双肺多处病变,进展迅速.病情恶化期大剂量应用甲泼尼龙,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平均住院时间≥30 d.重型 SARS 患者体温动态观察多持续 2~3 d,用解热或激素均可退热,应用激素期间仍于 6~8 d 出现第二次发热,多数患者12~15 d 出现第三次发热.所有患者在发病早期(发病后 1~2 d)胸 X 线片未见明显异常,9 例胸部X线片检查示正常或似见小片状影,其肺部CT影像显示 6 例病变表现为小渗出病变呈毛玻璃影(6/9,66.7%).结论:SARS疑似病例需观察热型、血象和X线片变化,及进一步行CT检查对早期诊断有其临床意义.大剂量激素应用可控制重症病情恶化,但不适当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作者:沈洪;计达;刘钰;袁彬;汪建新;王永伟;佘丹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7 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病程、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白细胞变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方案.方法:以 37 例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一致的治疗方案,定期化验外周血WBC、CD4+淋巴细胞,血培养、痰培养等.对其特点、病情和治疗做统计学分析.结果:62.1%患者在病程的(15.67±5.39)d 出现WBC细胞上升,平均为(15.717±3.4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4.2±10.3)%,其变化与临床分型、CD4+淋巴细胞降低,激素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相关,抗生素治疗与轻、重症患者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WBC升高可能为继发细菌感染或自然病程所致,抗生素治疗主要为辅助用药.

    作者:李楠;朱超慧;周历;王波;石玉玲;刘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疑似SARS的诊断体会

    1 临床资料6 例老年男性患者, 年龄 68~91 岁, 平均 (72.3±5.6)岁, 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来诊, 6 例患者发热体温 >38 ℃, 血中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胸片有片状阴影,2例患者血气分析PO2<7.9kPa.

    作者:计达;武建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护理管理与相关因素探讨

    探讨门诊护理管理者在大型综合医院应对突发疫情时的管理方法.建立新科室新体制与实施新制度新流程;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和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建立对各类工作人员的全员全面岗前培训考核制度;护理人员的统一协调;明确人员属地管理原则.经过采取上述一系列协调管理措施,使在门诊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和SARS专用手术室工作的各类人员无一人发生感染.对防止SARS向院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晓秋;宋晓莉;任素琴;梁爱萍;于启林;孟庆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传播与空气质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寻可能与SARS传播相关的环境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 4 月21日~2003年 5 月 8 日全国内地SARS疫情通报及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及华北地区空气污染指数与SARS发病率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非输入性SARS病例较多的地区,空气质量可能与SARS的传播有关.

    作者:叶玲;黄超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呼吸机造成的污染及消毒

    1 呼吸机的污染1.1 回路的污染在呼吸机用于呼吸性传染病(如 SARS)患者时,呼出气体经呼气流量传感器、呼气压力传感器、呼气阀后排放于室内,在此过程中,含有致病微生物、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气体通过呼吸外回路和呼吸机内回路的呼气支时,污染以上部件.患者的呼出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通过呼吸回路及内回路的呼气支时凝结为水,这样的高湿环境正有利于大量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作者:刘延武;程中伟;赵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临床排除病例血清学诊断结果分析

    1材料和方法1 血清标本按常规留取临床上已排除SARS的患者静脉血,2 h 内离心分离血清,-20 ℃保存,1 周内检测抗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

    作者:梁艳;匡铁吉;雷红;何菊芳;董梅;刘军;肖漓;孟祥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 例重症SARS的护理

    1 临床病例女性患者, 31 岁, 2003 年 5 月 15 日开始发热、恶心、呕吐.5 月16日去某医院就诊确诊为 SARS,当晚转入我院治疗.其父母为 SARS 患者,分别于 5 月 14 日、5月19日死亡.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及综合治疗.入院 10 d,患者呼吸困难、出现紫绀,激素剂量加大,呼吸困难无改善,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 12 d,患者胸部X线片示双肺完全实变.入院 14 d,患者痰多,双肺湿罗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增加.当日晚即行气管插管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参数:PS:12 cm H2O,PEEP:8 cm H2O,氧气浓度:50%,激素剂量减少,增加头孢他啶等抗生素治疗,呼吸困难得到改善.经过全面及时治疗及护理, 6月10日患者病情稳定,6月19日脱机,6月25日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消失,6月27日痊愈出院.

    作者:赵杰平;王宜芝;石玉玲;王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病毒抗体效价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抗SARS IgG和IgM抗体效价定量测定方法.方法:①在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诊断试剂盒和IgM诊断试剂盒的基础上,通过选择IgG、IgM标准血清样本,作系列稀释,建立效价和吸光度标准曲线,采用电子表格获得佳拟合方程式,应用于标本血清效价计算.②应用该方法测定 80 例康复期SARS患者血清SARS IgG、IgM抗体及其效价.结果:①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方程式,R2均可大于0.99.②80名康复期SARS住院患者血清中SARS病毒IgG 抗体 61 名阳性,效价为31.9±40.0(1.1~264.0),偏度系数为3.677;19 例阴性.80 名康复期 SARS 住院患者血清 SARS 病毒 IgM 抗体 19 名阳性,效价为2.59±1.35(1.1~5.5),偏度系数为 0.927.结论:①SARS冠状病毒抗体定性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选择IgG、IgM标准血清和采用电子表格得出相应的佳拟合方程式后,可计算出患者血清SARS病毒抗体效价.②SARS病毒抗体阳性的康复期SARS患者血清中的SARS IgG抗体呈偏态分散分布,无明显规律可循.

    作者:欧阳锡林;刘景汉;王海宝;于洋;马曙轩;许红民;姚伟;张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期间医护人员安全防护新方案的研究

    解放军 309 医院自2003年 3 月16日至 6 月16日对218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含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16例)进行了成功的救治,296 名医务人员在与SARS病人诊治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参战医务人员、全院工作人员、在院病员、本院家属无一例受到感染.其成功科学防护方法已在国内一些领域得到推广.

    作者:王健康;蔡忠军;刘希华;霍仲厚;易滨;李小龙;于莹;张思兵;陈乃良;王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疑似SARS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我院传染科隔离病房从2003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20日共收治疑似SARS患者 28 人,其中确诊SARS7人,其余均排除SARS.

    作者:刘一;高和;刘舸;石进;周晓武;宁波;梁乙安;刘东;闫超;卫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CRP、C3、C4检测临床评价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院(SARS 定点收治医院)临床确诊患者 88 例,均在急性期采血.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作者:董梅;匡铁吉;孟祥红;梁艳;雷红;何菊芳;佟爱华;杨彩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变化

    1材料和方法1.1使用主要仪器和试剂 纤维结合蛋白(plasma fibronectin,Fn)含量测定试剂盒(山东省硕尔生物有限公司);酶标仪.

    作者:欧阳锡林;刘景汉;郭廷凯;于洋;王海宝;马曙轩;姚伟;田亚平;许红民;张婷;宋淑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型综合性医院应对SARS感染的管理

    笔者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防治SARS感染的管理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针对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管理组织并有效运行,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进行全方位的人员培训,做好监测和督导工作,能够遏制SARS的流行,并为以后相似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邢玉斌;索继江;费也淳;钟光林;贾宁;韩黎;陈世平;何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口腔医护人员预防SARS的探讨

    1 口腔科感染的特点1.1 感染初期发病情况难以明确 SARS 主要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但该病潜伏期为 2~14 d,初期已具有传染性,又不可能完全与其他患者区别对待.同时口腔科诊疗大多以门诊为主且同一病员在院内流动性较大、复诊次数多,增加了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及预防的难度.

    作者:林萍;黄旭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门诊医护人员预防SARS感染方法的探讨

    1 控制传染源1.1 规范患者就医流程为加快诊治速度和转运速度,尽快缩短患者在门诊停留的时间,我们执行简便快捷的患者就医流程,以减少SARS的漏诊和交叉感染.

    作者:王玉锋;聂英娟;陶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从发热患者心态看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笔者在北京SARS流行期间,对发热门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发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慌.针对这类患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人文关怀,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发热患者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是筛查SARS患者、治疗疾病、控制疫情、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的有效措施.

    作者:田京发;杨清明;何忠杰;张士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5 例SARS患者的诊断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从 2003 年 3 月至 5 月先后收治了 25 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其中男性 13 例,年龄 16~66 岁,平均 32.9 岁;女性 12 例,年龄 26~73 岁,平均 40.8 岁.符合我国卫生部2003年 4 月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后转院 23 例.确诊SARS重症患者 8 例,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 7 例.死亡率8%(2/25)均系 60 岁以上有并发症患者.

    作者:聂舟山;段蕴铀;王洪武;王海龙;蒙果;付山峰;曹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流行期间消毒供应隔离机制的完善

    目的: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SARS疾病的袭击.方法:根据临床需求,迅速调动物资供应体系,建立健全消毒供应隔离措施,增强全体人员防护意识.结果:各类物资的供应充足, 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科内人员无一人发生医院性感染.结论:积极应对SARS疫情袭击,采取及时有效的各项措施.不仅满足物资供应,而且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华生;冯志英;徐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综合性医院SARS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控制SARS医院感染的措施及评价.方法:选择某医院2003年 3~4 月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①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例 30 例.②流行病学特点:在 3 月中旬和下旬有 2 个发病高峰, 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 5 个楼层的 4、5 号病房,住院患者多年龄大且合并较重基础病,而受染医护人员以一线中青年为主.③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SARS进一步扩散的继发传染源.④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并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通过控制传染源,增设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建立医学观察区,病区通风和消毒,严禁探视和加强人员防护等措施,医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费也淳;何耀;刘殿荣;钟光林;石青龙;姜勇;邢玉斌;宋艳华;王磊;刘广东;霍霄鲲;索继江;陈世平;刘振立;苏元福;朱士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