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诊医护人员预防SARS感染方法的探讨

王玉锋;聂英娟;陶晨

关键词:门诊, 医务人员, 预防,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病毒, 感染
摘要:1 控制传染源1.1 规范患者就医流程为加快诊治速度和转运速度,尽快缩短患者在门诊停留的时间,我们执行简便快捷的患者就医流程,以减少SARS的漏诊和交叉感染.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SARS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

    2003年4 月,我们收治的 5 例重症SARS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使用IUITRA型无创正压通气后,效果满意.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配合及护士的正确操作,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郭鸣真;赵海岚;韩春红;刘晓联;于忠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5 例SARS患者的诊断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从 2003 年 3 月至 5 月先后收治了 25 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其中男性 13 例,年龄 16~66 岁,平均 32.9 岁;女性 12 例,年龄 26~73 岁,平均 40.8 岁.符合我国卫生部2003年 4 月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后转院 23 例.确诊SARS重症患者 8 例,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 7 例.死亡率8%(2/25)均系 60 岁以上有并发症患者.

    作者:聂舟山;段蕴铀;王洪武;王海龙;蒙果;付山峰;曹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定点收治医院医疗设备的配置

    文章分析了SARS定点收治医院对影像学检查设备、体液检查设备、支持与治疗设备以及其他医疗设备的特殊要求,并根据SARS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建立临时性SARS定点收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的原则:少而精、网络化、傻瓜型、一次性、同型号、非接触的原则.

    作者:张楠;周丹;刘尚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CRP、C3、C4检测临床评价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院(SARS 定点收治医院)临床确诊患者 88 例,均在急性期采血.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作者:董梅;匡铁吉;孟祥红;梁艳;雷红;何菊芳;佟爱华;杨彩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SARS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 3 月至2003年 5 月收治的 29 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本组 29 例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有明确接触史者 25 例(占86.2%),第一次血常规白细胞降低者有 8 例(占27.6%),淋巴细胞计数<0.9×109/L者 19 例(占65.5%),白细胞计数出现进行性下降者 22 例(占75.9%).所有患者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其中迅速进展者 18 例(占62.1%).治疗采用抗病毒、抗感染、支持等综合治疗,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无创机械通气.结论: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治疗采取综合方法,对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激素、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

    作者:钱远宇;孟庆义;马勇;刘刚;王永伟;沈洪;汪建新;刘又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 例重症SARS的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 4~5 月收治的 5 例重症SARS患者中,男 2 例,女 3 例,年龄 20~48 岁,平均年龄 42 岁.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波动在 38~40 ℃之间 3 例,37.2~37.5 ℃之间者 2 例,均无卡他症状.5 例早期均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min,其中 2 例 36~50 /min.仅 1 例肺部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多为呼吸音减低.

    作者:阮新建;于忠和;熊锦华;樊晓宁;陈力强;李红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两组SAR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 临床资料1.1 第一组 2003年 3 月28日至2003年 5 月 1 日我科共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40 例,其中男性 22 例(55%),女性 18 例(45%),年龄16~72岁,医务人员 15 例(37.5%),有明确接触史者 34 例(85%),无明确接触史者 6 例(15%).临床症状见表1.治疗前化验血氧分压在12 kPa 以上者 5 例(12.5%),8~12 kPa 之间者 15 例(37.5%),8 kPa 以下者 20 例(50%);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值,且呈渐进性下降趋势.胸片提示肺部病变多部位及弥漫性改变者 31 例(77.5%),单一部位者 9 例(22.5%).危重患者 20 例(50%),死亡1例,治愈率 97.5%.治疗中 39 例患者应用了糖皮质激素,应用率为97.5%.

    作者:刘金伟;匡铁吉;王金河;王心静;仲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发热门诊的感染控制

    笔者介绍了我院发热门诊的特点以及特殊规定,为加强控制感染,我院要求对发热门诊人员进行培训、体检,实行军地患者分开诊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发热门诊人员集中居住,无关人员禁入发热门诊,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就诊流程图.经过严格的控制,我院发热门诊运转正常,发热门诊无交叉感染出现.

    作者:许德华;华立;古东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临床排除病例血清学诊断结果分析

    1材料和方法1 血清标本按常规留取临床上已排除SARS的患者静脉血,2 h 内离心分离血清,-20 ℃保存,1 周内检测抗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

    作者:梁艳;匡铁吉;雷红;何菊芳;董梅;刘军;肖漓;孟祥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发热门诊1 100例患者诊断分析

    1 临床病例自诉发烧体温 37 ℃以上的患者,男性 730 例,女性 370 例.年龄大 81 岁,小 14 岁,平均年龄 35 岁.外地来京务工人员 880 人,军队干部及家属 70 人,本市居民 250 人.体温 36~37 ℃患者 60 例;37~37.5 ℃患者 646 例;37.5~38 ℃患者297 例;38 ℃以上 97 例.

    作者:封锦芳;樊小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门诊医护人员预防SARS感染方法的探讨

    1 控制传染源1.1 规范患者就医流程为加快诊治速度和转运速度,尽快缩短患者在门诊停留的时间,我们执行简便快捷的患者就医流程,以减少SARS的漏诊和交叉感染.

    作者:王玉锋;聂英娟;陶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我院应对SARS开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在院SARS防治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及时在全院开展了SARS防治知识培训.在培训中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体会到加强部门间协作,重视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毕业后教育的多学科培训,增加医院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内容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心理学的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夏蕾;郭建刚;卢光明;孙宏;赵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管理在防治SARS中的作用

    阐述医院感染管理在防治SARS中的作用.①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合理的布局和流程;制定有效的医学防护;建立一整套防治SARS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科学指导消毒工作.②进行全员培训.进行防治SARS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考核,解决有关咨询.③严格的监测和督查.建立监控网、督查组和督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掌握SARS发病特点,为防控工作提供目标和方法.由次,有力地保证了我院做到医务人员、住院患者、营区各类人员没有发生SARS感染.说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SARS防治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

    作者:易滨;刘希华;王健康;李小龙;张思兵;刘军;陈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8例SARS患者心肌酶谱改变观察

    目的:了解SARS患者病程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IFCC 推荐方法检测心肌酶.结果:发病初期与正常组相比,各病情组 SARS 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增高(P<0.01);SARS 死亡组患者血清各心肌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病情组(P<0.01); 93.1%的 SARS 死亡组患者发病初期血清心肌酶活力异常升高,而生存组这一比率33%.发病中期,SARS患者血清心肌酶活力均有所降低,但死亡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 HBDH活力未见下降.结论:心肌是 SARS 病毒侵袭和损伤的重要组织之一,SARS 患者心肌酶异常升高与病情密切相关.

    作者:董梅;匡铁吉;何菊芳;孟祥红;梁艳;雷红;佟爱华;杨彩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综合性医院SARS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控制SARS医院感染的措施及评价.方法:选择某医院2003年 3~4 月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①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例 30 例.②流行病学特点:在 3 月中旬和下旬有 2 个发病高峰, 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 5 个楼层的 4、5 号病房,住院患者多年龄大且合并较重基础病,而受染医护人员以一线中青年为主.③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SARS进一步扩散的继发传染源.④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并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通过控制传染源,增设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建立医学观察区,病区通风和消毒,严禁探视和加强人员防护等措施,医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费也淳;何耀;刘殿荣;钟光林;石青龙;姜勇;邢玉斌;宋艳华;王磊;刘广东;霍霄鲲;索继江;陈世平;刘振立;苏元福;朱士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 例SARS病理学及病原学观察

    目的:探讨SARS病理学特点及病原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对 2 例 1~2 周病程早期的SARS死亡尸检病例和 4 例 3~5 周病程中晚期的SARS死亡病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电镜下冠状病毒样颗粒大小为 60~220 nm,呈多态性,还可见到衣原体样颗粒和疑似支原体样颗粒.SARS早期肺部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水肿,广泛肺透明膜形成,脱屑性肺泡炎及小血管病变.SARS中晚期肺部病理改变以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泡早期纤维化等机化性肺炎的表现为主要特征,同时有弥漫性肺泡损伤和脱屑性肺泡炎.结论:不同病程的SARS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李宁;刘希华;陈红兵;林明贵;王魏;余琦;王一平;宋晶莹;韩勇;王德文;赵景民;周本成;赖晃文;陆江阳;王翠娥;徐在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呼吸道鼻病毒、SARS病毒的Teflo滤膜采集及RT-PCR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Teflo滤膜采集检测呼吸道鼻病毒及SARS病毒颗粒的技术模型,初步检测分析我院重点病区环境(病房内)空气的SARS病毒是否存在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Teflo滤膜过滤式采集病房空气中的鼻病毒及SARS病毒,然后采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滤膜分离标本中进行病毒特异性基因的扩增(鼻病毒5′端非编码区;SARS病毒聚合酶基因).结果:准确检测到重症哮喘患者房间内的鼻病毒;我院重点病区环境包括病房内空气中未检测到SARS病毒的存在.结论:Teflo滤膜/RT-PCR方法用于医院病区空气中SARS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颗粒的监测可行性强,我院重点病区无SARS病毒分布.

    作者:韩黎;熊志红;朱士俊;陈运奇;索继江;邢玉斌;贾宁;侯惠如;POSAVEC stjepa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SARS的临床诊断,目前采用卫生部公布的修订标准,其难点是缺乏成熟、临床实用的客观方法.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疗法、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给氧治疗、恢复期SARS患者血清治疗等方法.中医认为本病属热病范畴,治疗主要采用分期、分证基础上辨证施治.如何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优势,是我们面临的课题.要加强中药抗病毒作用、对症治疗、免疫调节、抗肺纤维化、对抗激素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目前中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作者:欧敏;段蕴铀;江海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7 例SARS疑似患者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37 例SARS疑似患者均来自2003年 3 月 21 日至2003年 5 月 6 日我院传染病科住院患者.男 24 例,女 13 例,年龄 18~73 岁,平均(33.52±4.56)岁.

    作者:周平;司慧远;关键;刘春灵;张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 例重症SARS的护理

    1 临床病例女性患者, 31 岁, 2003 年 5 月 15 日开始发热、恶心、呕吐.5 月16日去某医院就诊确诊为 SARS,当晚转入我院治疗.其父母为 SARS 患者,分别于 5 月 14 日、5月19日死亡.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及综合治疗.入院 10 d,患者呼吸困难、出现紫绀,激素剂量加大,呼吸困难无改善,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 12 d,患者胸部X线片示双肺完全实变.入院 14 d,患者痰多,双肺湿罗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增加.当日晚即行气管插管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参数:PS:12 cm H2O,PEEP:8 cm H2O,氧气浓度:50%,激素剂量减少,增加头孢他啶等抗生素治疗,呼吸困难得到改善.经过全面及时治疗及护理, 6月10日患者病情稳定,6月19日脱机,6月25日胸部X线片示双肺阴影消失,6月27日痊愈出院.

    作者:赵杰平;王宜芝;石玉玲;王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