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与形态观察

吴宗键;王继芳;黄靖香

关键词:破骨细胞, 细胞培养, 骨疾病, 代谢性
摘要:1材料和方法1.1 骨磨片制备新鲜牛股骨皮质锯成6 mm×6 mm×200 μm的小块,再磨成10μm厚.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Gz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动物实验模型

    目的:建立持续性高加速度(+Gz)重复作用下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动物模型.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 Gz组和+10 Gz组,每组12只.应用六九型动物离心机,离心加速度曲线为梯形,+10 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 s,G值增长率约为0.5 G/s,间隔+1 Gz 60 s,连续每天5次,每周4 d,共3周.结果:在实验中大鼠能逐渐适应固定和持续性高加速度(+Gz)重复作用,同时,成功地复制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病理表现.结论:本动物模型重复性好,是研究正加速度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尹音;田慧颖;胡敏;马良;姚军;孙振宇;侯军;李传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心肌肌凝蛋白重链的制备研究

    目的:探讨制备人心肌肌凝蛋白重链(MHC)的方法,为制备其抗体提供抗原.方法:采用改良法制备人心肌MHC,通过SDS-PAGE及Western印迹分析其纯度及抗原特性.结果:①SDS-PAGE显示,纯化的人心肌MHC呈现只有-分子量较大的代表人心肌MHC带的典型图像;②Western印迹显示,200 ku处有一典型的感光带.结论:所用的改良法能有效地提取纯化人心肌MHC,可满足制备其抗体的需要.

    作者:刘德新;李小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门静脉动脉化时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血管铸型的变化

    目的:根据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点,在行根治性手术时可能需采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整块切除.本研究为了解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脏微血管和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的梗阻性黄疸大鼠实验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大鼠肝脏微血管和组织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行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后一个月血管铸型标本和墨汁灌注标本均显示肝窦略变粗,较正常更为充盈,虽有一定的变形,但仍呈放射状分布在中央静脉的周围.墨汁灌注标本显示为肝窦内墨汁灌注欠均匀,颜色略显不规整.肝脏组织可顺利恢复正常.结论:门静脉动脉化在近期内对肝脏的微血管及组织学不造成明显的损害.

    作者:陈永亮;黄晓强;黄志强;王迎宾;黄洁;王燕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IL-6及其受体的测定和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的水平与胃癌细胞恶性程度、肿瘤大小、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技术半定量、平行地检测了30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IL-6及其受体的水平,并综合分析了IL-6及其受体与胃癌临床生物学指征的相关意义.结果:IL-6和IL-6R,在30例胃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到肌层和浆膜层及临床分期较晚的胃癌组织中均明显增高;IL-6在分化低、肿瘤较大的胃癌组织中也显著增高.结论:在胃癌组织中,IL-6及IL-6R的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胃癌的临床生物学指征相一致.对IL-6/IL-6R水平的检测是预示胃癌细胞恶性程度和浸润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治,判定预后.

    作者:李冰;陈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以大量心包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合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42岁,于2000年5月初出现咳嗽、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症状,伴胸闷、气短,超声检查发现大量心包积液,当地医院诊断结核性心包炎,予以抗结核治疗,间断抽取心包积液2次,抽出心包积液500ml,疗效不佳,且病情不断恶化,体重下降15kg.6月6日转入我院后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不能平卧,并且出现心包填塞症状,查体:体温37.4℃、血压20.0/14.7 kPa(150/110 mmHg),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充盈,左下肺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律120/min,律齐,心音遥远,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水肿.血常规:WBC15.32×109/I,淋巴 49%,中性30%,HGB145 g/L,PLT 55×109/L,血沉20 mm/1 h,LDH 786.1 U/L.

    作者:卢文宁;汪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紫斑病破裂致失血性休克1例

    1临床病例女性患者,25岁.因剑突下疼痛1 h就诊.当日晨2时许,患者觉剑突下钝痛,进行性加剧,无放射;恶心,呕吐所进食物.病前4 h,患者曾蹲位搓洗衣物1 h,未觉不适.既往无结核病史.月经规律,未避孕.体检:BP17.7/¨.5 kPa.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剑突下局限性压痛,无反跳痛,莫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包块,肝区无叩痛.实验室检查:血HGb 92 g/L,WBC 6.5×109/L,N 0.72,PLT 90×109/L.尿RBC(一),WBC(一),GLU(++),KET(+).血糖,肝功,胆红质,淀粉酶,电解质正常.

    作者:武建军;计达;苏绍萍;沈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我院高学历人员现状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不少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员进入医院,并逐步成为医院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对这些高学历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对于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加快医院发展步伐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我院高学历技术干部队伍的情况,对高学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张士涛;张献怀;宋益平;黄春霞;马芙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腺苷A1受体拮抗剂对异氟烷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目的:调查异氟烷改善缺血后心肌功能的作用是否与腺苷A1受体有关.方法:5组(n=8)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法灌注.全心缺血20 min,再灌注120 min.记录分析应用异氟烷和(或)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后再灌注期舒张末期压(EDP)、左室发展压(DP)、室内压大上升速率(LV+dp/dtmax)和室内压大下降速率(LV-dp/dtmin)的变化.结果:异氟烷明显降低再灌注期EDP增强DP、LV+dp/dtmax和LV-dp/dtmin的恢复(P<0.05).缺血前或缺血后给予DPCPX不能减弱异氟烷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异氟烷增强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后的功能恢复,腺苷A1受体不参与异氟烷引起的心肌保护过程.

    作者:姚立农;张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肌肌钙蛋白I荧光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为评价扩散分离免疫技术,荧光免疫定量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测定了60例健康成年献血员和30例非心肌梗死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增高者清晨空腹血清TnI,观察了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TnI及其它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结果:健康成年献血员TnI 95%可信上限0.8 μg/L;非心肌梗死CK增高者中6例CK-MB也增高,无1例TnI超过正常上限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发作后3~6 h TnI开始增高,12~24 h达峰值,168 h后仍有8例患者TnI高于正常.结论:TnI是目前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TnI测定对判断心肌损伤与否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玉生;王士雯;傅蕾;李国君;李天德;刘景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大交腿皮瓣修复小腿深度烧伤1例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4岁,农民,因煤气中毒右小腿烧伤后肿痛15 d收入院.患者因煤气中毒晕到后烧伤右小腿,伤后约10 min被他人发现救起,于当地医院给予吸氧及外用烧伤灵抗感染治疗,15 d后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7℃,脉博:82/min,呼吸:18/min,血压:16/12 kPa,体重:70kg.烧伤创面主要位于右小腿胫前约25 cm×10 cm,创基呈黑色干性坏死,胫骨外露约15 cm×2 cm,呈灰白色,痂下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坏死界限清楚,足背动脉博动好,末梢血运好,足趾活动灵活,活动时小腿疼痛加重.

    作者:单志刚;贾晓明;付长志;张进军;苏立翔;李奇军;邹宏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右肾原发性非霍其金病1例

    1临床病例女性患者,65岁,发热伴消瘦四月余,抗炎治无效收入院.体检: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肾区叩痛(一).化验:Hgb 51 g/L,ALP明显增高;尿LEU100×10-5/L,ERY 250×10-6/L,尿培养(一).影像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示右肾中部饱满;腹部CT平扫右肾中部肾实质增厚、限局性隆起,增强后右肾中部见一与正常肾实质界线清晰、相对低密度的类圆形团块影,部分突出于肾实质外,大小约3 cm×4 cm,密度均匀,CT值为84 Hu(正常肾组织CT值为114 Hu),腔静脉旁可见小淋巴结,肝脏、脾脏、胰腺正常;B超右肾均匀低回声实性占位病变.

    作者:杨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与形态观察

    1材料和方法1.1 骨磨片制备新鲜牛股骨皮质锯成6 mm×6 mm×200 μm的小块,再磨成10μm厚.

    作者:吴宗键;王继芳;黄靖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旁路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动脉旁路手术治疗方法.方法:65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采用彩色多普勒及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病变范围.52例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行节段动脉压测定和计算踝/肱指数.根据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范围,实施动脉旁路重建.术中自体大隐静脉移植38例,人工血管移植27例.结果:48例患者随访6~36个月,经彩色多普勒及动脉造影检查,通畅率为83.5%,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41达到0.88.结论: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的手术方法,动脉流人、流出道的畅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节段性动脉闭塞病变,可设计多平面分段旁路转流术或通过动脉内膜剥脱扩大流出道口径,可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晋援朝;梁发启;宁莫凡;葛进;王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产肠毒素霍乱弧菌的快速鉴定及基因分型

    目的:为适应临床诊断和食品检测的需要,探讨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及其分型的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2-B亚单位靶序列基因,结合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霍乱弧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检测的3株O139群霍乱弧菌、3株El Tor生物型和4株古典生物型均含有(CTX)A2-B亚单位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其同源(97.1%~98.9%).RAPD中用普通引物将不同弧菌分成2种基因谱;即①O139群和E1 Tor型;②古典型.用重复序列引物进一步将霍乱弧菌分成3型,即①O139群;②E1 Tor型;③古典型.重复实验结果稳定.结论:用PCR结合RAPD检测霍乱弧菌并对其进行分型,操作简便、快速、敏感而且准确,对临床诊断、食品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作者:王军;李跃旗;刘雪松;石建时;于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胸腺瘤广泛胸内转移存活5年1例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47岁,1993年5月查体发现右前纵隔肿瘤,MIR示为囊性占位性病变,肿瘤为7 cm×5 cm×4 cm,临床诊断胸腺肿瘤,于1993年6月16日在胸腔镜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无意切破肿瘤,流出褐色液体,在镜下全切肿瘤并行胸腔冲洗;术后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囊壁,可见上皮细胞.术后患者未予任何治疗,一直正常上班.1994年10月复查,MRI示右上纵隔4.5 cm×4 cm× 3.5 cm实性肿块,右侧后胸膜多个转移灶,临床诊断恶性胸腺瘤并胸内广泛转移,于1995年11月29日开胸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直径8 cm×7 cm×6 cm;小直径0.5 cm,共20余个;术后病理为恶性胸腺瘤.

    作者:周桂霞;王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病相关IgA肾病1例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18岁,农民.主因咳嗽,咳痰5月余,肉眼血尿4月伴腰酸、乏力于1998年8月3日入院.既往史:无肝炎、结核史.查体:体温:37℃,左下颌可见约2.3cm×1.5 cm×0.6 cm淋巴结1枚,活动度好,无触痛.心肺无阳性体征,腹软,肝脾不大,双肾区叩痛阳性.入院查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相差镜检尿红细胞呈多形.尿蛋白定量1.3 g/24 h,尿NAG酶67.0 U/g Cr.尿、痰及大便查抗酸杆菌三次阴性.血沉23 mm/1 h,乙肝标志物及抗HCV均阴性.结核试验弱阳性,ICT-TB卡阳性.腹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左肺下野、心影旁类圆型高密度阴影.

    作者:高桂凤;陈振玉;徐启河;陈香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兔角膜上皮-基质层组织工程方法三维重建

    目的: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在体外重建角膜上皮和基质层,提供与正常生理结构相似的模型.方法:兔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原代并传代培养,免疫组化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以鼠尾为原料提取Ⅰ型胶原溶液,重建角膜的基质和上皮,上皮实行气-液界面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36 h、72 h、7 d、14 d、20 d重建组织常规病理切片.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角膜成纤维细胞呈梭形三维生长,上皮细胞多层生长.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重建的角膜组织结构类似于天然角膜组织.结论:本实验可为角膜的病理生理、毒理、药理以及基因表达等研究提供有利的模型和工具.

    作者:王丽强;黄一飞;黄靖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p53基因的突变与表达

    目的:对HCC患者的肝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突变p53基因、p53蛋白和HBX的检测并作比较,以助评估它们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从HC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提取DNA,用PCR/SSCP和PCR/RFLP法分析p53基因突变.HCC中HBx与p5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HCC标本35.8%(5/14)显示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发生在249密码子.同样的PBMC标本中亦测到p53基因第7外显子有突变.免疫组化分析HCC肝组织中p53蛋白检出率为28.6%,而HBx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有表达.结论:在HCC,p53基因突变热点在第7外显子,p53基因突变率与p53蛋白检出率均约30%~40%,HBx较善遍地存在于所测的HCC标本中.这提示p53蛋白与HBx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HC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步.

    作者:邬光惠;黄耀煊;范公忍;张桂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前病变中表达的分析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癌变组在诊断胃癌之前,与癌发生部位相同的粘膜活检病理诊断为中度以上肠上皮化生(18例)或异型增生(34例)的标本,共52例,均为男性,年龄60~79岁(平均67.3岁),随访时间为1年~11年5个月(平均为3年8个月).

    作者:伍银桥;王孟薇;尤纬缔;吴本俨;祝庆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Wistar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肿瘤生长特点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颅内及皮下接种C6胶质瘤细胞的肿瘤生长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第一组Wistar大鼠及SD大鼠各50只,应用立体定向方法将106的C6细胞接种于大鼠脑尾状核,对比观察接种后不同大鼠生存时间及病理特征.第二组140只Wistar大鼠于颅内接种后3 d、5 d、7 d、9 d、11 d、13 d和15 d各处死20只,观察肿瘤大小及病理学变化.第三组50只Wistar大鼠皮下接种2×106的C6细胞,观察皮下肿瘤生长特点及病理特征.结果:Wistar大鼠颅内接种后平均生存期为(15.9±1.2)d,瘤组织向正常脑组织浸润生长,无明显分界,有肿瘤血管,坏死,卒中发生,S-100及GFAP染色阳性.SD大鼠平均生存期为(18.9±1.8)d,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分界.Wistar大鼠颅内接种后第5~11d肿瘤生长为迅速.Wistar大鼠皮下接种后肿瘤生长稳定,但接种后25 d停止生长并逐渐缩小.结论:Wistar大鼠颅内G胶质瘤模型特征更加接近于人恶性脑胶质瘤,Wistar大鼠皮下接种C6细胞肿瘤生长有自限性.

    作者:王晓刚;魏学忠;周定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