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投稿须知

关键词:中文核心期刊, 医科大学, 医药卫生领域, 医药卫生类, 统计源期刊, 教育委员会, 中国, 学术期刊, 首都, 期刊方阵, 科技论文, 检索系统, 国内, 工作者, 北京市, 双效, 收录, 科研, 稿件
摘要:《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本刊刊登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工作者的优秀科研稿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科技期刊合著论文作者的贡献与署名

    科研合作和合著论文多作者署名的普遍出现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合著论文作者署名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本文梗概地介绍了科技期刊合著论文作者署名的依据、规则,通常做法,新近出现的等同贡献作者署名行为。针对署名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署名做法,即标示署名作者贡献及责任。希望此做法能得到科技期刊编辑能广泛认同与使用,以规范科研论文作者署名的行为,防范学术腐败的滋生。

    作者:张俊敏;王晓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 xTg-拟 AD小鼠脑内七种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

    目的:应用新的动物模型,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检测7种主要时钟基因per1、per2、cry2、clock、npas2、bmal1和bmal2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索阿尔茨海默症引起的生理节律紊乱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法,检测15例3xTg拟阿尔茨海默症( Alzheimer’ s disease,AD)小鼠和15例转基因阴性对照小鼠全脑7种时钟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在转基因阳性小鼠中检测到3例cry2基因、1例clock和1例bmal2时钟基因发生甲基化现象,在对照组小鼠中未检测到时钟基因甲基化。结论启动子区甲基化这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参与节律基因表达的调控,可能是AD疾病中时钟节律紊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包训杰;蔡彦宁;祝艳秋;杨翠翠;李林;张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复制性衰老减弱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模型的疗效,包括梗死体积和行为学改变以及疗效产生机制,包括对梗死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产生营养性细胞因子上的差别。方法体外培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连续传代制作复制性衰老模型。分别收集传第4代和第10代的MSC用于移植。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远端阻塞(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脑梗死模型。实验分假手术组(无脑梗死)、缺血对照组〔脑梗死模型给予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和MSC细胞治疗组。移植组在造模后1 h经尾静脉移植1×106不同代次的BM-MSC,移植后2、4 d进行行为学评价;移植后2 d部分动物进行梗死体积测定;部分动物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并对比皮质梗死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CD68染色的数量;另一部分动物于移植4 d用ELISA法检测梗死灶区域大鼠来源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浓度。结果只有第4代人BM-MSC能够有效减少梗死体积,并在移植后第2天改善脑梗死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移植后第4天,仅第4代BM-MSC移植组脑内BDNF、IGF-1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低于对照组;第10代MSC对营养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和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后1 h移植早代次的BM-MSCs会产生减小梗死体积、改善动物行为的作用,但晚代次细胞的作用不明显,原因可能和晚代次细胞促进脑内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抑制脑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能力下降有关。

    作者:黄爱华;张萍萍;张斌;马步青;关云谦;周逸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对大鼠黑质 ROS含量及 NADPH 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后,大鼠黑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表达及活性氧自由基(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情况。方法健康2月龄、1年龄SD大鼠经腹腔注射LPS(1 mg/kg)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1周处死,快速取脑黑质,用DCFH-DA探针检测各组大鼠ROS产生,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ADPH酶在胞质蛋白和膜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腹腔注射LPS 12 h,大鼠黑质内ROS活性达到高峰,NADPH酶活性增加,达到高峰。结论无论在老年组与青年组,LPS刺激后(12 h)的氧化应激反应均可能是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途径而发生的。

    作者:白丽娟;姜新;陈晓虹;任艳;罗晓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2基因敲除斑马鱼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初步应用

    目的:构建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2(β-site APP-cleaving enzyme 2,BACE2)基因敲除斑马鱼动物模型并及其初步探索其应用。方法运用CRISPRC/as 9技术,在斑马鱼中设计针对靶点的gRNA,使之诱导靶点突变,经测序鉴定得到突变体。结果BACE2纯合突变体在早期部分无法存活, RT-PCR结果显示B AC E2基因在斑马鱼的早期发育中持续表达。结论 BACE2基因敲除的斑马鱼动物模型将为进一步研究BACE2基因在斑马鱼胰腺发育中的作用和针对糖尿病的药物靶点筛选提供有效工具。

    作者:卢晶;吴谦;谢荣荣;仇海燕;程呈;杨金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自动筛查系统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自动识别眼底影像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以下简称糖网)的病变特征,开发能够用于DR筛查的计算机自动筛查系统。方法利用数学形态学和支撑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技术设计出检测DR包括出血、渗出、微血管瘤等各类病变的算法,再根据DR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眼底影像进行自动分级诊断,实现自动筛查。结果利用建立完成的糖网自动筛查系统对国际Messidor数据库进行了筛查判断,以经过专家认证的诊断结果作为判定标准。在总共1200张眼底图中,系统的判定灵敏度( sensitivity)为93.8%,特异度( specificity)为94.5%,检测时间为9.83 s。结论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开发的糖网自动筛查系统能准确、高效的完成眼科影像的糖网筛查工作,能大幅减少阅片医生的工作量和人为的主观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江兵;柯鑫;刘畅;杨金奎;何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α-突触核蛋白和 PINK1对Nurr1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相关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PTEN诱导的蛋白激酶1( 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对转录因子Nurr1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的方法检测α-syn与Nurr1的相互作用。同时,在PINK1基因敲减的细胞模型中,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PINK1对Nurr1转录激活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 FRET检测显示,CFP-α-syn与YFP-Nurr1之间发生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现象。其FRET效率大约为20.52%。提示α-syn与Nurr1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对于PINK1基因敲减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在PINK1被抑制表达24 h或48 h后, Nurr1的活性显著下调。结论以往研究提示α-syn可能是Nurr1的抑制因子。研究显示α-syn可能与Nurr1直接结合而抑制其活性。而PINK1对Nurr1可能存在一个正性调节作用。因此,二者对Nurr1的调节可能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

    作者:鲁玲玲;施予晴;魏雨菲;贾焕珍;乔芳伟;杨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糖尿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糖尿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在1985年北京市科委批准的“微循环实验室”基础上构建的,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和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是北京市重点扶植学科,也是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的依托单位。北京市糖尿病综合会诊中心、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设于此,是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和卫生部内分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本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胰岛功能研究及慢性微血管合并症研究,设内分泌临床实验室、内分泌功能检查室、内分泌基础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专职从事糖尿病研究的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另有其他技术人员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5人。在人才资源和研究技术力量方面均位居北京市属医院首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刺激因子稳定转染人肝癌细胞系的方法建立与表达鉴定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肝刺激因子( 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的BEL-7402肝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鉴定后的Flag-HSS-pcDNA3.0质粒转染到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进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HSS mRNA和蛋白质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证实HSS基因能在稳定转染的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并定位于线粒体中。同时发现在稳定转染细胞中HSS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也均高于野生型BEL-7402细胞。结论目前已成功构建稳定转染HSS的BEL-7402肝癌细胞系。为深入研究HSS的生理功能提供实验工具和研究基础。

    作者:吴媛;张静;董凌月;安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SF-36量表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健康情状评估的应用

    目的:介绍SF-36评分系统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以评估其健康状况。方法入选2012年至2014年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total hip replacement,THR),131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使用SF-36量表,Harris量表( THR患者),膝关节学会评分( Knee Society Score,KSS)量表( TKR患者)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对评分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终获得THR完整随访53例,TKR完整随访124例,相关性检验显示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与Harris量表及KSS量表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双侧,P<0.01)。结论 SF-36量表能够较好的反映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应用于此类患者具有相当的效度和信度。

    作者:王振中;崔寅鹏;郭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阿霉素在小鼠离体培养脑片中增强Ⅱ型腺相关病毒的转导

    目的:在小鼠离体培养脑片中观察Ⅱ型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2)载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感染,并进一步研究阿霉素促进AAV-2转导的效应。方法离体培养小鼠全脑脑片,在培养基中加入携带EGFP的AAV-2(AV2.EGFP)或阿霉素与AV2.EGFP的混合物,利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活细胞中EGFP的表达情况。结果 AV2.EGFP感染脑片6 d后,EGFP稳定表达,同时加入1μmol/L阿霉素可明显增强EGFP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加至2.8倍,该效果至少可持续6 d。并且,阿霉素与AV2.EGFP同时给药与在AV2.EGFP感染之后给药效果相似。结论阿霉素在小鼠离体培养脑片中可明显增强AAV-2的转导,该研究有望促进AAV-2介导的基因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宫晓丽;王乐;王玮;付夏;张婷;王晓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处理与作者的关系

    科技期刊编辑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终的目标是打造高质量的期刊,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编辑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关系和谐能够促成双赢的局面。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个关系的关键在于,在工作中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又要尽自己的能力真诚地帮助作者。

    作者:陈瑞芳;张俊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投稿须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本刊刊登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工作者的优秀科研稿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肺癌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近20年来胸腔镜手术已成为早期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研究表明对于<3 cm的周围型肺癌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结果手术成功率、病死率、复发和生存,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后合并症、1年生存等均未见明显差异。胸腔镜和传统手术方式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个数均无明显差异,对病灶直径<2 cm 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了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观察5年生存率(79.9%vs 81.0%)和无病存活率(59.4% vs 64.2%)无明显差异。近期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进行肺叶切除是肺癌微创治疗的另一种新手段。

    作者:张毅;支修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M iR-886-5 p对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克隆形成和宫颈癌细胞化学药物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microRNA-886-5p(MiR-886-5p)对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克隆形成及宫颈癌细胞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周组织microRNA的表达,筛选出MiR-886-5p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生物信息系技术分析发现miRNA-886-5p靶向P53通路中多个基因的表达。用MiR-886-5p mimics和带有GFP标签的MiR-886-5p过表达载体稳定转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omavirus,HPV16)阳性的永生化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H8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53和P14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平板克隆形成技术,观察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在宫颈癌SiHa细胞中,加入化疗药物紫杉醇和VP16后,应用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MiR-886-5p的表达情况。结果过表达 MiR-886-5p后,H8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并且降调P53通路中P14和P53蛋白的表达。加入化疗药紫杉醇和VP16后, SiHa细胞中MiR-886-5p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MiR-886-5p与宫颈鳞状细胞增生相关,它降调P14和P53两种蛋白的表达,且与宫颈癌细胞化疗抵抗相关。

    作者:李晶华;王明;张瑞;冯力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PLC-DAD法测定冠脉宁片中葛根素和丹酚酸B的量及其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冠脉宁片中葛根素和丹酚酸B的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HPLC-DAD法分别对葛根素和丹酚酸 B 进行量的测定,并采用此方法对冠脉宁片的指纹图谱进行初步研究。所使用的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和0.5%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葛根素波长为250 nm,丹酚酸B为286 nm。结果葛根素和丹酚酸B分别在0.002523~0.5046 mg/mL和0.002657~0.4252m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3%(n=6,RSD=1.5%)和102.2%(n=6,RSD=1.4%)。56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为0.25~0.98。结论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冠脉宁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丁宁;何轶;何玉梅;王栋;王瑞忠;鲁静;戴忠;马双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北京市昌平区自然人群黄斑病变情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筛查北京市昌平区自然人群黄斑病变情况,并分析黄斑病变类型,以及影响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011年“北京市昌平区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调查”,终521例受试者完成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OCT检查黄斑。结果521例受试者经过筛查分为2组,其中黄斑正常组503例,黄斑病变组18例,分为5种类型:老年型黄斑(2例),弥漫性黄斑水肿无囊肿(5例),黄斑囊样水肿(6例),牵引性黄斑水肿(3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2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P=0.024),餐后2 h 血糖(OGTT-2 h PG)(P=0.029),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P=0.024)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P=0.044)是黄斑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黄斑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黄斑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黄斑病变患者的黄斑显著增厚。

    作者:曹曦;袁明霞;信中;谢荣荣;杨金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的老师记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丁鼎武教授

    丁鼎武,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1953年作为7年制的学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1960年北京第二医学院成立,丁鼎武老师成为首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丁鼎武老师于1980年起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病理生理杂志》编委等。

    作者:张立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第36卷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蛋白质摄入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饮食中不同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水平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CKD门诊规律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的CKD3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原发病、实验室检查、饮食回顾等,计算出患者饮食中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dietary protein intake,DPI)。将按平均DPI分为3组:DPI≤0.6 g· kg-1· d-1为极低蛋白饮食(very low protein diet,VLPD)组;DPI在0.6~0.8 g· kg-1· d-1为低蛋白饮食( low protein diet,LPD)组;DPI>0.8 g· kg-1· d-1为高蛋白饮食( normal protein diet, NPD)组。应用简化肾脏病饮食改良(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并比较不同DPI分组下肾功能随时间的下降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21例患者,其中VLPD组61例、LPD组118例、NPD组42例患者;经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发现,基线水平下3组患者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VLPD组和NPD组CKD患者eGFR较基线水平有逐步下降趋势,二者下降速率相似,但随访至第24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P=0.054),而随访过程中LPD组eGFR与基线相比则无明显降低。随访至24个月,VLPD组与LPD组相比eGFR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4),而NPD组eGFR与LPD组相比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8)。结论对CKD3期患者而言,低蛋白摄入对延缓肾功能进展可能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极低蛋白摄入则可能会增加肾功能恶化的风险。

    作者:王小琪;代文迪;刁宗礼;王丽妍;刘文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