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索洛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于东明;李群;王捷;王炯;李继红;张化冬

关键词:心肌梗死, 舒张功能, 超声心动图
摘要:为探讨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观察了35例心功能Ⅱ~Ⅲ级OMI患者在服用比索洛尔(2.5 mg/d)前及用药后1~2月末的心率、血压和多普勒超声参数变化。用药后,血压由用药前(20.08/10.64±3.33/2.26) kPa降至(19.42/10.37±2.79/1.86) kPa(P<0.01),心率由用药前(70.66±12.86)次/min降至(64.31±9.84)次/min(P<0.01),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多普勒超声参数E/A显著增加〔用药前0.85±0.18,用药后1.14±0.35(P<0.01)〕,而收缩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不明显。因此较小剂量的比索洛尔即可明显降低OMI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X线透视定位下经皮肾穿刺581例分析

    肾脏病理活检对肾脏疾病具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意义,特别是在急性肾衰竭、急进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1~3]。我院自1992年7月开展了经皮肾穿刺活检以来,目前已行肾活检术623例,其中581例为X线透视定位下经皮肾穿刺。下面结合文献对X线透视定位下经皮肾穿刺术的方法及并发症进行探讨。

    作者:郝继英;陈海平;谢志宏;张启东;王质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随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相继问世以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为了更客观地评价降压终点、发现新的、有效的降压药物以及进一步阐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高血压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邸茹杰;华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中TTV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筛选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48例,采用冰冻组织切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种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输血传播病毒(TTV)核酸。结果显示,48例病人中4种自身抗体阳性总人数22例(45.8%),其中抗-ANA阳性15例(31.3%),抗-AMA阳性5例(10.4%),抗-SMA阳性4例(8.3%),而抗-LKM 未检出阳性。有7例患者终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TTV阳性者14例(14/36,38.9%),男女比例2∶1,3例TTV感染者伴有自身抗体阳性。提示非甲~非庚型肝炎中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TTV感染者,TTV感染导致肝损伤的过程中可以伴有自身免疫反应。

    作者:郭新会;阎惠平;贺立香;罗朝霞;黄德庄;郎振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比索洛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观察了35例心功能Ⅱ~Ⅲ级OMI患者在服用比索洛尔(2.5 mg/d)前及用药后1~2月末的心率、血压和多普勒超声参数变化。用药后,血压由用药前(20.08/10.64±3.33/2.26) kPa降至(19.42/10.37±2.79/1.86) kPa(P<0.01),心率由用药前(70.66±12.86)次/min降至(64.31±9.84)次/min(P<0.01),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多普勒超声参数E/A显著增加〔用药前0.85±0.18,用药后1.14±0.35(P<0.01)〕,而收缩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不明显。因此较小剂量的比索洛尔即可明显降低OMI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于东明;李群;王捷;王炯;李继红;张化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1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关系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1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MI)及无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DM2)的相关情况,同时观察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对82例MI、86例DM2和84例健康人(对照组)用PCR方法进行了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血清ACE水平。结果 MI组D等位基因频率0.52,DD基因型频率0.32,与对照组(0.36,0.1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D基因型对MI的比数比为3.01(95%可信区间为1.28~7.04,P<0.01);DM2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中DD基因型个体血清ACE水平高,II基因型低,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呈相关性(r=0.65,P<0.01)。说明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参与中国人DM2合并MI的发病,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凌;王健军;王阳;许毓申;胡红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腰椎峡部裂对腰椎水平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为探讨峡部裂对腰椎水平面稳定性的影响,将取自6具新鲜尸体标本的11个脊柱功能单位(FSU)分别在完整状态和峡部裂状态下进行剪切应力加载实验。结果:峡部裂较完整FSU水平稳定性显著下降(P<0.01)。提示:峡部裂使腰椎失稳,抗剪切力能力下降,造成椎体滑脱倾向。

    作者:李锦军;赵易;王炳强;李东;杨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亚麻籽对血脂的调节作用

    以国产亚麻籽(低、中、高3种剂量)喂饲Wistar大鼠32 d,观察其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比值(HDL-C/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及动脉硬化指标(AI)的影响,并与高脂饲料组和基础饲料组进行比较。结果,亚麻籽粉低、中、高剂量组的TC和LDL-C均显著低于高脂饲料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TG、Apo-B及AI显著低于高脂饲料组(P<0.05),HDL-C/TC、AI显著高于高脂饲料组(P<0.05),而HDL-C则与高脂饲料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富含α-亚麻酸的国产亚麻籽具有良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作者:林华;沈家琴;信东;王庶;任典旭;王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11例报道

    随着肾移植手术的不断开展,移植肾存活时间的不断延长,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我院在1991年6月至1999年12月间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848例,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11例。为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我们结合文献对这11例病例进行了总结。

    作者:王玮;韩志友;管德林;李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气管切开术在救治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为探讨气管切开术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对1997年间我院行气管切开的37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分析。37例患者GCS评分3~8分,其中保守治疗14例,急诊手术治疗23例。气管切开后常规进行了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37例中生存27例,死亡10例,病死率27.0%。气管切开后94.6%呼吸改善,78.4%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完全纠正,18.9% SaO2改善。痰培养显示气管切开后易出现耐药菌株感染,对常用的传统抗生素如青霉素等耐药率高达84.6%,泰能的耐药率低为14.3%。提示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改善通气,纠正低氧血症。气管切开后应常规进行痰培养,根据痰培养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经呼吸道给药是防治肺内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富壮;王永刚;赵元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尿激酶、抵克力得治疗老年人高黏血症的对比研究

    为比较尿激酶、抵克力得对高黏血症的治疗作用,将46例老年患者分为尿激酶(24例)、抵克力得(22例)2组。尿激酶组静脉给尿激酶25万 U/d,10 d为1个疗程,抵克力得组口服抵克力得0.25 g/d,20 d为1个疗程。分别于单个疗程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2组血液黏度均下降,但作用环节不同。提示:2种药物均可治疗老年人高黏血症,并宜根据具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合理选药。

    作者:杜晓红;曾谦;刘洁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病人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检测与药代动力学

    为探讨异丙酚血药质量浓度(以下简称血药浓度)的检测方法及诱导剂量的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对22例ASA分级1级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在静脉注入异丙酚(2 mg/kg,注药时间30 s)后1、2、3、4、5、10、15、20 min抽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从异丙酚和麝香草酚水溶液色谱图、空白血色谱图和病人血样色谱图上可以看出,其中杂质峰、麝香草酚峰和异丙酚峰分离效果好,根据检测结果得到异丙酚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标准曲线,显示:异丙酚的达峰时间很快,给药1 min血药浓度为9.06 mg/L,之后5 min迅速降低,5~20 min代谢则比较缓慢。

    作者:陈文;王恩真;王保国;陈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单次或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作用时效比较

    对比观察单次、分2次或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的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下实际完全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30例,分成3组,每组10例。静注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后,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加速度仪监测拇指内收肌电刺激-收缩反应(四连串刺激),当T1恢复到2%时,分组以不同方式给予维库溴铵:A组,0.05 mg/kg单次静脉注入,待T1=2%时再重复1次;B组,0.1 mg/kg单次静脉注入;C组,先按0.1 mg/(kg*h)输入,待T1=0后改为0.05 mg/(kg*h)。计算实际完全阻滞时间(T1=0~2%之间的时间)。结果:A、B、C 3组实际完全阻滞时间分别是(53.0±3.8) min、(50.3±5.2) min和(102.7±5.5) min,C组与A、B 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使神经肌肉阻滞时间延长近1倍。

    作者:陈新忠;程灏;王保国;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为分析中国汉族人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53名正常中国汉族人COMT基因1947位点的多态性;并对NIaⅢ内切酶酶切后有异常带出现的标本PCR产物直接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中国汉族人COMT基因的A 1947位点的频率为0.28;基因型G/G、G/A与A/A的频率分别为0.51,0.42和0.07;并发现了C1883/G和 G1966/T 2个多态性位点。

    作者:高清玲;邵明;李勇杰;陈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为研究牙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组织。原代培养组织块在接种后7~10 d开始长出细胞,培养约30 d,细胞形成单层汇合后进行传代培养。传代至第5代测定细胞生物学特征及来源。结果:培养人牙髓细胞呈成纤维样,抗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细胞内ALP总活性随培养天数的增加逐渐增高;细胞Ⅰ型胶原、FN染色阳性;第5代细胞培养至第11天发现细胞生长成结节状,分泌网形胶原样物质,在其表面出现结晶样钙化小点,经Von Kossa染色,呈阳性。实验证明,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为来源中胚层的成纤维样细胞,可分泌ALP、Ⅰ型胶原及FN,在体外可发生矿化,是深入探讨牙髓生理及矿化机制的良好的实验材料。

    作者:张海燕;李卫红;李玉晶;刘晓勇;葛丽华;刘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尿内皮素水平与肾性高血压的研究

    为探讨血、尿内皮素水平在肾性高血压及肾脏疾病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正常人和慢性肾炎患者血浆内皮素(PET-1)、24 h尿内皮素排泄量(UET-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β2-微球蛋白(β-m)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PET-1和UET-1水平均升高,且PET-1或UET-1与平均动脉压(MAP)和β-m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提示:血、尿内皮素均参与肾性高血压形成和肾脏病的进展。

    作者:石蕾;赵轶文;张小平;单若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为评价和比较氯沙坦、福辛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剂对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分别应用以上3种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一氧化氮(NO)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NO/E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种药物治疗4周后,血浆ET、vWF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但vWF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NO及NO/ET较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与氯沙坦和福辛普利组相比,硝苯地平控释剂组血浆GMP140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提示以上3种药均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硝苯地平控释剂对GMP140的改善作用优于氯沙坦组和福辛普利组。

    作者:华琦;邸茹杰;邢绣荣;刘荣坤;何士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扩容性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

    为对比观察乳酸钠林格液、海脉素和佳乐施用于扩容性血液稀释期间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将30例颅脑手术病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组(Ⅰ组)、海脉素组(Ⅱ组)和佳乐施组(Ⅲ组),麻醉诱导后,分别用相应液体以25 mL/min的速度扩容,分别于麻醉诱导后、输液500 mL、1 000 mL、1 500 mL及完成扩容后30 min时测定红细胞比容(Hc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钙离子浓度(Ca2+)。结果:Ⅰ组扩容期间,Hct逐渐降低,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10.8%,APTT、PT及Ca2+无明显变化。Ⅱ组扩容期间,Hct逐渐降低,Ca2+逐渐增高,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24.1%,Ca2+增高8.3%,APTT和PT无明显变化。Ⅲ组扩容期间Hct和Ca2+逐渐降低,APTT和PT逐渐延长,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25.5%,Ca2+降低12.5%,APTT和PT分别延长21.0%和14.0%。提示麻醉诱导后用海脉素和佳乐施行扩容性血液稀释效果优于乳酸钠林格液;对于Ca2+偏低的病例,宜用海脉素扩容;对于术前已有凝血功能障碍及Ca2+下降的病例慎用佳乐施扩容。

    作者:吉勇;张彤;王保国;赵凤华;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1例

    Dieulafoy病又称胃黏膜管径持续性动脉畸形(aneurysm, caliber-persistent artery)破裂出血,1898年由法国外科医生Dieulafoy首次报道。Dieulafoy以“胃浅小溃疡”为题,报道37例“健康人突发的致命性大出血”,尸解发现患者的胃体上部黏膜缺损处有异常口径的动脉破裂出血。临床上诊断为本病的患者很少见,这是因为对其缺乏认识,而非绝对少见。下面对我院收治的1例Dieulafoy病介绍如下。

    作者:时淑舫;张长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海马-杏仁核电镜改变与颞叶癫痫的关系

    为研究海马-杏仁核的超微结构改变与颞叶癫痫的关系,对35例颞叶癫痫病人行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并对海马-杏仁核组织进行超微结构分析。痫灶区海马神经元以神经细胞固缩、变性为著,并可见有髓纤维的松解和粘连。轴索萌发出的新突出物、微管及微丝在无髓纤维上不规则排列和缠绕。神经毡内突触前终末兴奋性递质小泡增多,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并可见大量脂褐素及脂滴,星形细胞轻度水肿。提示颞叶癫痫发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生化改变所引起暂时性脑功能失调,其病理改变在颞叶癫痫的形成和持续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阎丽;栾国明;孙异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深低温保存同种异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

    观察了18例颅骨缺损病人选用深低温无菌保存的同种异体颅骨作为修补材料修补缺损的效果。18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无感染,外形美观。随访证实移植骨片稳固,无骨片吸收。提示利用深低温无菌保存的同种异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孙振荣;石祥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