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邸茹杰;华琦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病,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一氧化氮, 降压终点, 降压药物, 发病机制, 内皮素, 评价
摘要:随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相继问世以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为了更客观地评价降压终点、发现新的、有效的降压药物以及进一步阐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高血压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尿内皮素水平与肾性高血压的研究

    为探讨血、尿内皮素水平在肾性高血压及肾脏疾病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正常人和慢性肾炎患者血浆内皮素(PET-1)、24 h尿内皮素排泄量(UET-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β2-微球蛋白(β-m)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PET-1和UET-1水平均升高,且PET-1或UET-1与平均动脉压(MAP)和β-m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提示:血、尿内皮素均参与肾性高血压形成和肾脏病的进展。

    作者:石蕾;赵轶文;张小平;单若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11例报道

    随着肾移植手术的不断开展,移植肾存活时间的不断延长,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我院在1991年6月至1999年12月间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848例,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11例。为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我们结合文献对这11例病例进行了总结。

    作者:王玮;韩志友;管德林;李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扩容性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

    为对比观察乳酸钠林格液、海脉素和佳乐施用于扩容性血液稀释期间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将30例颅脑手术病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组(Ⅰ组)、海脉素组(Ⅱ组)和佳乐施组(Ⅲ组),麻醉诱导后,分别用相应液体以25 mL/min的速度扩容,分别于麻醉诱导后、输液500 mL、1 000 mL、1 500 mL及完成扩容后30 min时测定红细胞比容(Hc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钙离子浓度(Ca2+)。结果:Ⅰ组扩容期间,Hct逐渐降低,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10.8%,APTT、PT及Ca2+无明显变化。Ⅱ组扩容期间,Hct逐渐降低,Ca2+逐渐增高,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24.1%,Ca2+增高8.3%,APTT和PT无明显变化。Ⅲ组扩容期间Hct和Ca2+逐渐降低,APTT和PT逐渐延长,输入1 500 mL液体后,Hct降低25.5%,Ca2+降低12.5%,APTT和PT分别延长21.0%和14.0%。提示麻醉诱导后用海脉素和佳乐施行扩容性血液稀释效果优于乳酸钠林格液;对于Ca2+偏低的病例,宜用海脉素扩容;对于术前已有凝血功能障碍及Ca2+下降的病例慎用佳乐施扩容。

    作者:吉勇;张彤;王保国;赵凤华;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腔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84例分析

    应用连续灌流宫腔电切镜,对8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宫腔电切术治疗。其中,子宫内膜切除术23例,子宫肌瘤切除术21例,肌瘤及内膜切除术17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18例,宫腔异物取出术切除植入胎盘5例。84例患者随访78例,失访6例。随访1~18个月。结果:78例术后月经均改善,16例(20.5%)无月经,30例(38.5%)少量月经,32例(41.0%)正常月经;14例痛经者12例减轻。提示应用宫腔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疗效高,效果满意。

    作者:程玲;王彦尊;姚翠兰;王娟;孙庆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海马-杏仁核电镜改变与颞叶癫痫的关系

    为研究海马-杏仁核的超微结构改变与颞叶癫痫的关系,对35例颞叶癫痫病人行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并对海马-杏仁核组织进行超微结构分析。痫灶区海马神经元以神经细胞固缩、变性为著,并可见有髓纤维的松解和粘连。轴索萌发出的新突出物、微管及微丝在无髓纤维上不规则排列和缠绕。神经毡内突触前终末兴奋性递质小泡增多,嵴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并可见大量脂褐素及脂滴,星形细胞轻度水肿。提示颞叶癫痫发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生化改变所引起暂时性脑功能失调,其病理改变在颞叶癫痫的形成和持续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阎丽;栾国明;孙异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病人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检测与药代动力学

    为探讨异丙酚血药质量浓度(以下简称血药浓度)的检测方法及诱导剂量的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对22例ASA分级1级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在静脉注入异丙酚(2 mg/kg,注药时间30 s)后1、2、3、4、5、10、15、20 min抽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从异丙酚和麝香草酚水溶液色谱图、空白血色谱图和病人血样色谱图上可以看出,其中杂质峰、麝香草酚峰和异丙酚峰分离效果好,根据检测结果得到异丙酚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标准曲线,显示:异丙酚的达峰时间很快,给药1 min血药浓度为9.06 mg/L,之后5 min迅速降低,5~20 min代谢则比较缓慢。

    作者:陈文;王恩真;王保国;陈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少瘀斑发生

    选择2000年9月至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人30例,年龄52~79岁,其中男12人,女18人。依据WHO诊断标准,均确诊为冠心病和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后均常规检查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均在正常范围。 采用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剂量为5 000 IU,注射剂量为5 000 IU,2次/d。

    作者:徐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尿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测定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在无症状尿毒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别抽取尿毒症非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组透析前和透析后、骨骼肌损伤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组病人的静脉血,以双抗体夹心法测定cTnT值,同时检测各组血肌酐(Cr)、肌酸磷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羟丁酸脱氢酶(HBD)。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致cTnT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尿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时cTnT质量浓度升高,但随心功能不全缓解,cTnT质量浓度恢复正常。而尿毒症非透析组、血透组透析前和透析后病人cTnT质量浓度与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测定无症状尿毒症患者的cTnT对判断心肌受损无特殊临床意义。

    作者:陈向东;彭立人;刘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

    总结了我院1977年1月至1999年1月临床诊断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14例,男61例,女53例,年龄16~48岁,平均(38.6±2.1)岁。将心肌炎归纳为重症型、心律失常型和单纯ST-T改变型。通过对各型心肌炎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轻重悬殊,严重者可合并有其他脏器损害,少数病人可发生左心室增大,扩张性心肌病;血清酶增高以持续时间长但不伴有酶峰变化为特点;虽然病毒学检查是诊断心肌炎的可靠依据,但临床检查阳性率低,目前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多依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心肌受损的客观依据。

    作者:马文英;顾复生;沈潞华;竺清瑜;欧阳先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为研究牙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组织。原代培养组织块在接种后7~10 d开始长出细胞,培养约30 d,细胞形成单层汇合后进行传代培养。传代至第5代测定细胞生物学特征及来源。结果:培养人牙髓细胞呈成纤维样,抗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细胞内ALP总活性随培养天数的增加逐渐增高;细胞Ⅰ型胶原、FN染色阳性;第5代细胞培养至第11天发现细胞生长成结节状,分泌网形胶原样物质,在其表面出现结晶样钙化小点,经Von Kossa染色,呈阳性。实验证明,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为来源中胚层的成纤维样细胞,可分泌ALP、Ⅰ型胶原及FN,在体外可发生矿化,是深入探讨牙髓生理及矿化机制的良好的实验材料。

    作者:张海燕;李卫红;李玉晶;刘晓勇;葛丽华;刘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尿激酶、抵克力得治疗老年人高黏血症的对比研究

    为比较尿激酶、抵克力得对高黏血症的治疗作用,将46例老年患者分为尿激酶(24例)、抵克力得(22例)2组。尿激酶组静脉给尿激酶25万 U/d,10 d为1个疗程,抵克力得组口服抵克力得0.25 g/d,20 d为1个疗程。分别于单个疗程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2组血液黏度均下降,但作用环节不同。提示:2种药物均可治疗老年人高黏血症,并宜根据具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合理选药。

    作者:杜晓红;曾谦;刘洁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晚期胃、大肠癌术后5-FU+卡铂联合腹腔内化疗的临床观察

    我科从1996年以来,对中、晚期胃、大肠癌术后早期应用5-FU+卡铂联合腹腔化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雷雨激;张树友;王科;曹得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单次或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作用时效比较

    对比观察单次、分2次或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的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下实际完全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30例,分成3组,每组10例。静注芬太尼2 μg/kg,异丙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后,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加速度仪监测拇指内收肌电刺激-收缩反应(四连串刺激),当T1恢复到2%时,分组以不同方式给予维库溴铵:A组,0.05 mg/kg单次静脉注入,待T1=2%时再重复1次;B组,0.1 mg/kg单次静脉注入;C组,先按0.1 mg/(kg*h)输入,待T1=0后改为0.05 mg/(kg*h)。计算实际完全阻滞时间(T1=0~2%之间的时间)。结果:A、B、C 3组实际完全阻滞时间分别是(53.0±3.8) min、(50.3±5.2) min和(102.7±5.5) min,C组与A、B 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使神经肌肉阻滞时间延长近1倍。

    作者:陈新忠;程灏;王保国;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纤溶酶原激动抑制剂-1基因4G/5G多态性与冠心病

    采用特异性引物多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了123例冠心病患者和172例健康对照者的纤溶酶原激动抑制剂-1(PAI-1)基因,并同时测定血液PAI-1质量浓度和活性,体质量指数、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探讨了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冠心病组的缺失型纯合子4G/4G型(47.2%)明显多于对照组(22.1%,P<0.05),4G/4G组的PAI-1质量浓度〔(40.87±0.99) μg/L)〕和PAI活性〔(750±350) U/L〕均高于5G/5G组〔(38.14±1.0) μg/L,(650±270) U/L,P<0.05〕。提示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PAI-1质量浓度及活性具有相关性,并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作者:傅研;王旭东;翟艳玲;樊峥;杨玲;朱宇清;祁雅慧;赵相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叠氮膦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首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O,O-二(β-叠氮乙基)-α-对甲苯磺酰胺基-α-取代苄基膦酸酯系列化合物。用1H NMR、元素分析、IR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对此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试。

    作者:顾微;邹静恂;刘永利;杨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比索洛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观察了35例心功能Ⅱ~Ⅲ级OMI患者在服用比索洛尔(2.5 mg/d)前及用药后1~2月末的心率、血压和多普勒超声参数变化。用药后,血压由用药前(20.08/10.64±3.33/2.26) kPa降至(19.42/10.37±2.79/1.86) kPa(P<0.01),心率由用药前(70.66±12.86)次/min降至(64.31±9.84)次/min(P<0.01),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多普勒超声参数E/A显著增加〔用药前0.85±0.18,用药后1.14±0.35(P<0.01)〕,而收缩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心排出量(CO)、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不明显。因此较小剂量的比索洛尔即可明显降低OMI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于东明;李群;王捷;王炯;李继红;张化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2例报道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是1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内血管畸形,临床上常易误诊。在我院收治的肺部疾病患者中,仅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1,女性,52岁,既往有脑栓塞病史,平时常感劳累后气短、喘息,常有鼻出血发生。本次因体检发现右下肺阴影于1996年10月收入院。入院后查体发现鼻、口腔黏膜和舌多发毛细血管瘤。肺通气功能正常,血气分析示血氧饱和度0.88,胸部CT示右下肺圆形阴影,边界光滑,并有血管与肺门相连,CT值25 Hu。心电图示右室肥厚、心电轴右偏。未做血管造影。手术探查见右下肺囊性肿物34 mm×40 mm×35 mm大小,囊壁较薄,无搏动,穿刺抽出血液,仔细解剖发现有4支肺动脉与其相连,肿物近心端直接汇入右下肺静脉。诊断为肺动静脉瘘,行右下肺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活动后劳累、气短及喘息症状大为改善。

    作者:王若天;高胜华;赵业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缺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对PC12细胞的影响

    为研究缺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对PC12细胞的影响,在PC12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缺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提取液及其去蛋白提取液,检测缺氧24 h和48 h后PC12细胞LDH和MTT代谢的变化。结果发现,未去蛋白的脑匀浆组PC12细胞活性显著增加,而去蛋白组细胞活性未见显著变化。提示预适应脑组织中有某种或某些蛋白质类神经保护性物质生成。

    作者:董苍转;吕国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随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相继问世以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为了更客观地评价降压终点、发现新的、有效的降压药物以及进一步阐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高血压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邸茹杰;华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外伤性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13例报告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14岁以下的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467例,其中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13例,占2.8%。为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外伤性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的认识,降低因误诊导致的伤残率,对以上13例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介绍如下。

    作者:葛明;赵继宗;马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