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张艳秋;袭艳华;于睿淼;张帆
目的:观察并分析CIK细胞中CD4+T细胞的Th1/Th2亚群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体外试验大规模扩增CIK细胞,采用磁珠法对其中的CD4+T细胞进行纯化处理。然后采用荧光定量RT-PCR、ELISA以及胞内染色法对培养前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和分泌量、Th1/Th2细胞亚群定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富集CD4+T细胞的纯度高达96%,在CIK细胞中,Th2亚群较PBMC显著降低,而Th0和Th1亚群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CD4+TCIK细胞中,TGF-β和IL-10等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明显降低(P<0.05),而IFN-γ和IL-2等Th1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中的CD4+T细胞具有明显的Th1优势,有利于推动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发展。
作者:胡文静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和中医症候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随机抽取该院儿科收治慢性咳嗽患儿11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6例、学龄前组36例和学龄期组38例。结果婴幼儿组呼吸道感染30.56%,学龄前组变异性哮喘27.78%和肺炎支原体感染30.56%,学龄期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31.58%。所有研究对象中,变异性哮喘25.45%和上气道综合征21.82%所致咳嗽比例较高。中医证候分布:风邪久恋(33.64%)、痰热壅肺(28.18%)和痰湿蕴肺(20.91%)。结论小儿咳嗽病因以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综合征为主,婴幼儿组呼吸道感染所致咳嗽比例较高,学龄前组变异性哮喘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咳嗽比例较高,学龄期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所致咳嗽比例较高。中医证候主要分布为风邪久恋,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参考进行病因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赛琴;尹艳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早期纠正慢性肾脏病患者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慢性肾脏病2、3期且TCO2跃22 mmol/L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NaHCO3片1.0~1.5 g/d,分次口服,同时给予产碱的水果蔬菜。主要观察指标为血尿素氮、血肌酐、血pH值、血TCO2、电解质及血压。结果治疗组血pH值、血TCO2有所提高,血尿素氮、血肌酐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pH值、血TCO2进一步下降,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电解质、血压均无明显变化。结论NaHCO3片和产碱的水果蔬菜饮食疗法能纠正血浆TCO2跃22 mmol/L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并延缓肾功能进展,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且不引起电解质紊乱及血压升高。
作者:田秋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比较金黄散与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该院于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82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金黄散防治,给予对照组患者比亚芬防治,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略低于对照组的9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期间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金黄散用于治疗放射性皮炎,可减轻皮肤受损程度,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均不逊于比亚芬,此外金黄散还具有购买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句,应使用汉字。例如:二倍体、一氧化碳、十一五规划、十二指肠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小儿热性惊厥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方式,通过确定护理诊断,查阅相关文献,选择佳护理证据,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再次发生惊厥频率为8.9%,实验组无再次惊厥的发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98%VS87%,P=0.003)。结论循证护理在小儿热性惊厥护理中可协助护理人员制定高效准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再次出现惊厥的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明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血液标本276份,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与对策。结果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359份血液标本,不合格发生率为5.15%,276份不合格标本中包含有样本量少75份,抗凝不全标本56份,溶血标本32份,凝血标本27份,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26份,容器不当标本13份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16例,标签不合理样品16份,标本污染15份。结论导致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相关医务工作者应做好预防对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率,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明芬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脑钠肽、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重症肺炎患者的救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重症肺炎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n=48)和存活组(n=68)。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治疗后第3、5、7 d时血脑钠肽、乳酸水平变化和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并对血脑钠肽、乳酸水平与APACHEⅡ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入院后第3、5、7 d APACHE II评分、血乳酸、BN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死亡组入院后第3、5、7天 APACHE II评分、血乳酸、BNP水平明显高于入院时。存活组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APACHE II评分、血乳酸、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 BNP与A-PACHE II评分呈明显的相关性(r=0.846,P=0.00),乳酸水平与APACHE II评分呈弱的相关性(r=0.364,P=0.00)。结论动态检测BNP水平能更好的预测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而血乳酸动态监测可作为辅助指标,以指导治疗,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钱军;姜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随机的方式从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62例并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卫生能力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卫生能力的评分分别为(35.71±3.68)分、(26.55±3.47)分、(22.63±2.88)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姜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S组及±达拉奉组,制备SD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达拉奉组在造模后即刻和12h分别给予±达拉奉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NS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OD、MD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NS组与±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74±0.56)、(1.38±0.22)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与NS组比较,±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明显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NS组与±达拉奉组SOD活性分别为(113.29±7.61)、(144.93±10.48)U/mL明显下降(P<0.05),而与NS组相比较,±达拉奉组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NS组与±达拉奉组MDA水平分别为(3.71±1.24)、(2.25±0.98)nmol/mL明显升高(P<0.05),而与NS组相比较,±达拉奉组MD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春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对比七氟醚与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9月入诊该院的100例需实施麻醉的患者按照50例为一组分成两组,观察组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照组使用七氟醚,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总体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其总体用药量较少、起效时间较短,完全阻滞时间同样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9例出现恶心症状(P<0.01)。结论临床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七氟醚,且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症状发生,临床可推广应用。
作者:王洪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作者:郭林;贺小霞;刘学静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血常规检测中常见的误差来源,从而开展相应措施确保准确率。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住院并接受治疗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运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不同温度、不同采血部位和方法以及存放时间差异的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血常规的测定往往会受到存放时间、温度以及方法学的综合影响,标本在采集后4 h与及时测量相比较发现,在立刻测量WBC、RBC、PLT、HGB四指标数值分别为5.21×109/L、4.43×109/L、168.32×109/L以及118.47g/L与4 h后测量数值3.12×109/L、5.21×109/L、303.12×109/L、129.51g/L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与2 h数值间变化不大,2 h内进行相应测定为准确;标本室温保存以及在冰箱冷藏48 h内WBC总数变化不明显;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样器采样结果基本一致,而一次性血红蛋白吸管的结果明显偏低,准确性差。结论医院需要加大对检验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熟悉掌握血液样品的各种影响因素,严格把控样本检测前后及过程中的质量关,降低人为因素误差。
作者:周贵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速尿在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疗效。方法入组研究对象156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排石药(A组),排石药+盐酸坦索罗辛(B组),排石药+盐酸坦索罗辛+速尿片(C组)。结果口服中药排石药+盐酸坦索罗辛组在排石时间,疼痛评分,清石率,绞痛复发率,疼痛药物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较其他两组有明显优势。结论坦索罗辛联合速尿可有效缩短排石时间,提高清石率,减轻疼痛强度,降低肾绞痛再发率,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张自刚;奚晓龙;邴建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给药与手控静脉给药麻醉对无痛人流手术的影响。方法将300例人流手术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院靶控输注泵推注丙泊酚,靶质量浓度设定为6~7 mg/L,维持时靶质量浓度设定为4~5 mg/L,手术结束时停止输药;对照组院手控静脉推注给药,丙泊酚诱导量2~2.5 mg/L,手术期间追加丙泊酚50 mg左右;分别观察两组诱导、苏醒时间、总药量、麻醉效果及诱导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诱导、苏醒时间、用药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诱导后平均动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更严重;麻醉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可减少麻醉用药量,缩短麻醉诱导、苏醒时间,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作者:吴晓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下肢创伤性闭合骨折患者术前及术期凝血变化规律。方法选取该院30例下肢创伤性闭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检测两组的凝血功能状态。结果对照组TEG都处在正常的范围内,观察组Ⅱ2d、Ⅱ6d、Ⅱ10d和Ⅱ16d分别和对照组进行比较,R和K的时间都变短,α角、MA及G都增大,CI会延长,R时间延长,α角、MA及G都增大,Ⅱ6d和Ⅱ10d分别与Ⅱ16做对比,α角、MA及G都增大,Ⅱ16d与Ⅱ2d做对比,α角和MA的参数都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股骨骨折前后凝血功能均有变化,严重为骨折后的第2周或术后的1周内,将血栓弹力图应用于创伤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具有一定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魏传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法并进行效果分析,为临床应用超声技术引导PICC置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肉眼判断置管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4.9%)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5.0%),观察组在出血例数和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4.4%),而堵管和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成功率方面、出血情况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常规方式,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质量,缓解静脉炎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李丹;杨晶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9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樊民强;李寿勋;黄志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比较MRI与关节镜检查对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该院就诊并拟诊为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共82例,其中左膝35例,右膝47例,分别进行MRI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关节镜检查阳性79例,阴性3例,MRI检查阳性77例,阴性5例,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基准,关节镜检查诊断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为93.90%,准确性为98.70%,特异性为100.00%,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查诊断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为96.20%(P>0.05),准确性为95.12%(P>0.05),特异性为66.67%(P<0.05)。结论MRI能较准确的诊断半月板损伤,较关节镜检查具有无创特点,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岳瑞杰;张建保;吴丽;刘备军;高翔;潘小磊;冯谊;高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以及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9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实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手法复位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0~30个月,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结论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时,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刘应旭;朱春冀;吴晓晗;贺晓岚 刊期: 2015年第15期